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C 预埋件设计
C.0.1 由锚板和对称配置的直锚筋所组成的受力预埋件(图C.0.1),其锚筋的总截面面积As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C.0.1 锚板和直锚筋组成的预埋件示意
1 当有剪力、法向拉力和弯矩共同作用时,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并应取二者的较大值:
V——剪力设计值(N);
N——法向拉力或法向压力设计值(N),法向压力设计值不应大于0.5fcA,此处A为锚板的面积(m㎡);
M——弯矩设计值(Nmm),当M小于0.4Nz时,取M等于0.4Nz;
αr——锚筋层数影响系数,当锚筋等间距配置时,二层取1.0,三层取0.9,四层取0.85;
αv——锚筋受剪承载力系数,当αv大于0.7时,取αv等于0.7;
d——钢筋直径(mm);
t——锚板厚度(mm);
αb——锚板弯曲变形折减系数,当采取防止锚板弯曲变形的措施时,取αb等于1.0;
z——沿剪力作用方向最外层锚筋中心线之间的距离(mm);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采用;
fy——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m㎡),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确定,但不应大于300N/m㎡。
C.0.2 预埋件的锚板宜采用Q235或Q345级钢。锚筋应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严禁采用冷加工钢筋。
C.0.3 预埋件的受力直锚筋不宜少于4根,且不宜多于4层;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不宜大于25mm。受剪预埋件的直锚筋可采用2根。预埋件的锚筋应放置在构件的外排主筋的内侧。
C.0.4 直锚筋与锚板应采用T形焊。当锚筋直径不大于20mm时,宜采用压力埋弧焊;当锚筋直径大于20mm时,宜采用穿孔塞焊。当采用手工焊时,焊缝高度不宜小于6mm及0.5d(HPB300级钢筋)或0.6d(HRB400级钢筋),d为锚筋直径。
C.0.5受拉直锚筋和弯折锚筋的锚固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锚筋的抗拉强度时,其锚固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la——受拉钢筋锚固长度(mm);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取用;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40时,按C40取值;
d——锚筋公称直径(mm);
αs——锚筋的外形系数,光圆钢筋取0.16,带肋钢筋取0.14。
2 抗震设计的外墙,钢筋锚固长度应按本标准公式(C.0.5)计算值的1.1倍确定。
3 当锚筋的拉应力设计值小于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y时,其锚固长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15倍锚固钢筋直径。
C.0.6 受剪和受压直锚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倍锚固钢筋直径。除受压直锚筋外,当采用HPB300级钢筋时,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3倍的锚筋直径。
la——受拉钢筋锚固长度(mm);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取用;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40时,按C40取值;
d——锚筋公称直径(mm);
αs——锚筋的外形系数,光圆钢筋取0.16,带肋钢筋取0.14。
2 抗震设计的外墙,钢筋锚固长度应按本标准公式(C.0.5)计算值的1.1倍确定。
3 当锚筋的拉应力设计值小于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y时,其锚固长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15倍锚固钢筋直径。
C.0.6 受剪和受压直锚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倍锚固钢筋直径。除受压直锚筋外,当采用HPB300级钢筋时,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3倍的锚筋直径。
C.0.7 锚板厚度应根据其受力情况按计算确定,且宜大于锚筋直径的0.6倍。锚筋中心至锚板边缘的距离c不应小于锚筋直径的2倍和20mm的较大值。
对受拉和受弯预埋件,其钢筋的间距b、b1和锚筋至构件边缘的距离c、c1均不应小于锚筋直径的3倍和45mm的较大值。
对受剪预埋件,其锚筋的间距b、b1均不应大于300mm,且b1不应小于锚筋直径的6倍及70mm的较大值;锚筋至构件边缘的距离c1不应小于锚筋直径的6倍及70mm的较大值,锚筋的间距b、锚筋至构件边缘的距离c均不应小于锚筋直径的3倍和45mm的较大值。
对受剪预埋件,其锚筋的间距b、b1均不应大于300mm,且b1不应小于锚筋直径的6倍及70mm的较大值;锚筋至构件边缘的距离c1不应小于锚筋直径的6倍及70mm的较大值,锚筋的间距b、锚筋至构件边缘的距离c均不应小于锚筋直径的3倍和45mm的较大值。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附录B 钢结构连接强度设计值
- 下一节:附录D 双向板计算系数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材料
- 3.1 一般规定
- 3.2 金属材料
- 3.3 建筑密封材料
- 3.4 其他材料
- 4 建筑设计
- 4.1 一般规定
- 4.2 性能与检测要求
- 4.3 建筑构造设计
- 4.4 GRC构件的构造与连接设计
- 4.5 防火与防雷设计
- 5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 5.1 一般规定
- 5.2 材料力学性能
- 5.3 荷载与作用
- 5.4 作用效应组合
- 5.5 连接设计
- 5.6 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 5.7 抗裂验算
- 5.8 锚固承载力设计
- 6 GRC平板结构设计
- 6.1 GRC平板
- 6.2 横梁
- 6.3 立柱
- 7 GRC带肋板结构设计
- 7.1 面板
- 7.2 加强肋
- 7.3 极限状态设计
- 8 GRC背附钢架板结构设计
- 8.1 GRC 面板
- 8.2 背附钢架设计
- 9 制作加工
- 9.1 一般规定
- 9.2 GRC构件制作
- 9.3 金属构件加工
- 9.4 检验
- 9.5 搬运和堆放
- 10 安装施工
- 10.1 一般规定
- 10.2 运输和现场堆放
- 10.3 施工准备
- 10.4 安装施工
- 10.5 安装质量要求
- 11 验收
- 11.1 一般规定
- 11.2 进场验收
- 11.3 中间验收
- 11.4 竣工验收
- 12 维修与保养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检查与维修
- 12.3 清洗和保养
- 附录A 耐候钢强度设计值
- 附录B 钢结构连接强度设计值
- 附录C 预埋件设计
- 附录D 双向板计算系数
- 附录E GRC外墙分项工程验收表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