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4 场地资源保护与再生
4.4.1 因生产建设活动、临时占用和工业生产等所损毁的土地,复垦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4.2 建设场地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且不影响周边环境质量,场地内设有废弃物分类、回收或处理的专用设施和场所。
4.4.3 合理利用或改造地形地貌、保护土地资源,并符合下列要求:
1 保护名木古树,保留可利用的植被和适于绿化种植的浅层土壤资源;
2 不破坏场地和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
3 合理确定的场地标高和建设场地土石方量;
4 具有与1~3款项相同效果的其他方式。
4.4.4 场地透水地面和防止地下水污染符合下列要求:
1 对于透水良好地层的场地,透水地面面积宜大于室外人行地面总面积的28%;
2 对于透水不良地层的场地,改造后的透水、保水地面面积大于室外地面总面积的8%;
3 透水地面的构造、维护未造成下渗地表水对地下水质的污染;
4 污染危险区设有良好的不透水构造,冲洗后的污水经回收或处理后达标排放;
5 具有与1~4款项相同效果的其他方式。
4.4.5 建设场地的绿地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和国家有关绿地率的规定。
4.4.6 建设场地绿植种类应多样,成活率不得低于90%,且符合生产环境要求。
4.4.7 建设场地有利于可再生能源持续利用。
4.4.8 建设场地具有应对异常气候的应变能力,并符合下列要求:
1 重大建设项目先作气候可行性论证;
2 暴雨多发地区采取防止暴雨时发生滑坡、泥石流和油料、化学危险品等污染水体的措施;
3 暴雪频繁地区采取防止暴雪压垮大跨度结构屋面建筑的措施;
4 台风、龙卷风频繁地区采取抗强风措施;
5 针对气候异常其他危害形式采取的相应措施。
顶部
- 上一节:4.3 物流与交通运输
- 下一节:5 节能与能源利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评价方法与等级划分
- 4 节地与可持续发展场地
- 4.1 总体规划与厂址选择
- 4.2 节地
- 4.3 物流与交通运输
- 4.4 场地资源保护与再生
-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 5.1 能源利用指标
- 5.2 节能
- 5.3 能量回收
- 5.4 可再生能源利用
- 6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6.1 水资源利用指标
- 6.2 节水
- 6.3 水资源利用
- 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7.1 节材
- 7.2 材料资源利用
- 8 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
- 8.1 环境影响
- 8.2 水、气、固体污染物控制
- 8.3 室外噪声与振动控制
- 8.4 其他污染控制
- 9 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
- 9.1 室内环境
- 9.2 职业健康
- 10 运行管理
- 10.1 管理体系
- 10.2 管理制度
- 10.3 能源管理
- 10.4 公用设施管理
- 11 技术进步与创新
- 附录A 权重和条文分值
- 附录B 工业建筑能耗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 附录C 工业建筑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