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B 金属屋面抗风掀试验方法
B.0.1 试验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验设备应由试验箱体、风压提供装置、位移测量装置和压力测量装置组成,其性能应满足本附录测试的过程需要。2 试验箱体应由三部分组成:底部压力箱、中部安装架和上部压力箱(图B.0.1)。压力箱应具有足够的刚度,确保试验过程中不影响试验结果。
图B.0.1 抗风掀试验设备示意图
a—观察孔;b—上部压力箱;c—试件;d—底部压力箱;e—下进气口;f—压力测点;g—位移测量装置;h—上进气口
3 试验装置压力箱内部最小尺寸应为3050mm×3050mm。a—观察孔;b—上部压力箱;c—试件;d—底部压力箱;e—下进气口;f—压力测点;g—位移测量装置;h—上进气口
4 试验设备底部压力箱应密闭,应具有独立的压力施加装置,应为正压腔体。试验时应施加静压。空气压力测量点应为五个点,可采用外径为φ6.4mm的铜管,从压力箱平面四个角部底部伸入到内部,应与水平面成45°,四个角部的铜管口到角部距离应为1067mm,第五根铜管应距风管道入口中心457mm。五个测点管口距压力箱底部距离应为178mm,应通过外径为φ6.4mm的铜管连接到一起,并与压力测量装置进行连接。
5 试验设备上部压力箱应密闭,应具有独立的压力施加装置,应为负压腔体。试验时应进行波动加压。空气压力测量点应为五个点,可采用外径为φ6.4mm的铜管,从压力箱平面四个角部底部伸入到内部,应与水平面成45°,四个角部的铜管口到角部距离应为457mm。第五根铜管应距风管道入口中心305mm,五个测点管口距压力箱底部距离应为203mm,应通过外径为φ6.4mm的铜管连接到一起,并与压力测量装置进行连接。
6 风压提供装置应由两套独立的装置组成,分别为上下压力箱提供风压。
7 记录仪应能记录测试时的压力情况。
B.0.2 试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屋面试件应具有代表性,应和实际工程安装的构造相符合;
2 试件与上下两个压力箱体之间应安装牢固,并进行可靠的密封;
3 测试设备和试件应在室温状态下保持一段时间,直到其温度达到室温后方可进行测试。
B.0.3 试验过程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2 试件与上下两个压力箱体之间应安装牢固,并进行可靠的密封;
3 测试设备和试件应在室温状态下保持一段时间,直到其温度达到室温后方可进行测试。
B.0.3 试验过程及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上部箱体应施加负压,下部箱体应施加正压。具体施加的压力数值和时间应符合本规程表B.0.4的规定。其中每个级别的第3阶段的波动周期为(10±2)s。
2 在第15 级测量时,测试压力与设定压力值误差不宜超过49.8Pa,平均压力与设定压力值的误差不宜超过37.3Pa,在第30、60和90级测量时,各级测试压力与设定压力值误差不宜超过77.2Pa,平均压力与设定压力值误差不宜超过62.2Pa。
3 每级60min波动加压结束、定级检测项目完成后,应检查试件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4 测试过程中应对试件的垂直位移进行记录。
5 在测试阶段,除非设备发生渗漏,否则不得对试件进行修理或修复。
B.0.4 试验分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在第15 级测量时,测试压力与设定压力值误差不宜超过49.8Pa,平均压力与设定压力值的误差不宜超过37.3Pa,在第30、60和90级测量时,各级测试压力与设定压力值误差不宜超过77.2Pa,平均压力与设定压力值误差不宜超过62.2Pa。
3 每级60min波动加压结束、定级检测项目完成后,应检查试件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4 测试过程中应对试件的垂直位移进行记录。
5 在测试阶段,除非设备发生渗漏,否则不得对试件进行修理或修复。
B.0.4 试验分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结果分为四级:15 级、30级、60级和90级,其测试要求应符合表B.0.4的规定;
2 如果需要达到90级,试件应通过30级和60级,并能达到90级;如果需要达到60级,试件应通过30级和15级,并能达到60级;如果需要达到30级,可直接检测,不必进行15级检测。
表B.0.4 金属屋面抗风掀性能分级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附录A 金属屋面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 下一节:附录C 弹性板的弯矩系数和挠度系数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材料
- 3.1 一般规定
- 3.2 铝合金材料
- 3.3 钢材及五金材料
- 3.4 玻璃
- 3.5 聚碳酸酯板
- 3.6 金属面板
- 3.7 光伏系统用材料及光伏组件
- 3.8 建筑密封材料和粘结材料
- 3.9 硅酮结构密封胶
- 3.10 其他材料
- 4 建筑设计
- 4.1 一般规定
- 4.2 性能和检测要求
- 4.3 排水设计
- 4.4 防雷、防火与通风
- 4.5 节能设计
- 4.6 光伏系统设计
- 5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 5.1 一般规定
- 5.2 材料力学性能
- 5.3 作用
- 5.4 作用组合
- 6 面板及支承构件设计
- 6.1 框支承玻璃面板
- 6.2 点支承玻璃面板
- 6.3 聚碳酸酯板
- 6.4 金属平板
- 6.5 压型金属板
- 6.6 支承结构设计
- 6.7 硅酮结构密封胶
- 7 构造及连接设计
- 7.1 一般规定
- 7.2 玻璃采光顶
- 7.3 金属平板屋面
- 7.4 压型金属板屋面
- 7.5 聚碳酸酯板采光顶
- 7.6 预埋件与后置锚固件
- 7.7 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 8 加工制作
- 8.1 一般规定
- 8.2 铝合金构件
- 8.3 钢结构构件
- 8.4 玻璃、聚碳酸酯板
- 8.5 明框采光顶组件
- 8.6 隐框采光顶组件
- 8.7 金属屋面板
- 8.8 光伏系统
- 9 安装施工
- 9.1 一般规定
- 9.2 安装施工准备
- 9.3 支承结构
- 9.4 采光顶
- 9.5 金属平板、直立锁边板屋面
- 9.6 梯形、正弦波纹压型金属屋面
- 9.7 聚碳酸酯板
- 9.8 光伏系统
- 9.9 安全规定
- 10 工程验收
- 10.1 一般规定
- 10.2 采光顶
- 10.3 金属平板屋面
- 10.4 压型金属屋面
- 10.5 光伏系统
- 11 保养和维修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检查与维修
- 11.3 清洗
- 附录A 金属屋面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 附录B 金属屋面抗风掀试验方法
- 附录C 弹性板的弯矩系数和挠度系数
- 本规程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