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3.1 一般规定
3.1.1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应由计算确定,供水温度不应大于6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且不宜小于5℃。民用建筑供水温度宜采用35℃~45℃。
3.1.2 毛细管网辐射系统供暖时,供水温度宜符合表3.1.2的规定,供回水温差宜采用3℃~6℃。
表3.1.2 毛细管网供水温度(℃)
3.1.3 辐射供暖表面平均温度宜符合表3.1.3的规定。
表3.1.3 辐射供暖表面平均温度(℃)
3.1.4 辐射供冷系统供水温度应保证供冷表面温度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1℃~2℃。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5℃且不应小于2℃。辐射供冷表面平均温度宜符合表3.1.4的规定。
表3.1.4 辐射供冷表面平均温度(℃)
3.1.5 辐射供冷系统应结合除湿系统或新风系统进行设计。
3.1.6 辐射供暖供冷水系统冷媒或热媒的温度、流量和资用压差等参数,应同冷热源系统相匹配。冷热源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控制装置。
3.1.7 采用辐射供暖的集中供暖小区,当外网的热媒温度高于60℃时,宜在楼栋的采暖热力入口处设置混水装置或换热装置。
3.1.8 对于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辐射供暖供冷系统,冷热源设备宜选用热泵机组或热回收装置。
3.1.9 辐射供暖供冷水系统应按设备、管道及其附件所能承受的最低工作压力和水力平衡要求进行竖向分区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场敷设的加热供冷管及其附件应满足系统工作压力要求;
2 采用供暖板地面辐射供暖时,应根据辐射供暖系统压力选择相应承压能力的产品。供暖板的承压能力应根据产品样本确定。
3.1.10 地面上的固定设备或卫生器具下方,不应布置加热供冷部件。
3.1.11 采用地面辐射供暖供冷时,生活给水管道、电气系统管线等不得与地面加热供冷部件敷设在同一构造层内。
3.1.12 采用加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敷设间距等于50mm,且加热电缆连续供暖时,加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宜大于17W/m;当敷设间距大于50mm时,加热电缆线功率不宜大于20W/m。
2 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应采取散热措施;加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应大于10W/m,且功率密度不宜大于80W/m²。
3 加热电缆布置时应考虑家具位置的影响。
3.1.13 辐射供暖供冷工程应提供下列施工图设计文件:
1 设计说明;
2 楼栋内供暖供冷系统和加热供冷部件平面布置图;
3 供暖供冷系统图和局部详图;
4 温控装置及相关管线布置图,当采用集中控制系统时,应提供相关控制系统布线图;
5 水系统分水器、集水器及其配件的接管示意图;
6 地面构造及伸缩缝设置示意图;
7 供电系统图及相关管线平面图。
3.1.14 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室内外计算温度;
2 采用的辐射供暖供冷系统类型;
3 房间总热负荷或冷负荷、热媒总供热量或冷媒供冷量、加热电缆总供电功率;
4 热源或楼栋集中供暖供冷系统形式和热媒或冷媒参数;
5 热水或冷水系统选用的管材或供暖板、毛细管网及其工作压力,塑料管材的管系列(S)、公称外径及壁厚;铝塑复合管和铜管的公称外径及壁厚;
6 加热电缆配电方案、类型、线功率、总长度、工作电压、工作温度等技术数据和条件;
7 绝热材料的类型、导热系数、表观密度、规格及厚度等;
8 采用的温控措施和温控器形式,及其电控系统的工作电压、工作电流等技术数据和条件;当采用集中控制系统时,应说明控制要求和原理;
9 分户热计量或电能计量方式;
10 填充层、面层伸缩缝的设置要求。
3.1.15 楼栋内供暖供冷系统和加热供冷部件平面布置图应绘制下列内容:
1 采用水系统时,应绘制分水器、集水器位置及与其连接的供暖供冷管道;
2 采用现场敷设加热供冷部件时,应绘出各房间加热供冷部件的具体布置形式,标明敷设长度、间距、加热供冷部件管径或规格(线功率)、各加热供冷部件环路或回路的敷设长度;配电线路布置平面图(包括电气安全保护);
3 采用供暖板、毛细管网地面供暖时,应绘出铺设位置及输配管走向;
4 伸缩缝敷设平面图。
对于人员经常停留的地面,美国相关标准根据热舒适理论研究得出地面温度在21℃~24℃时,不满意度低于8%;EN15377-1:2005中推荐,经常停留地面温度上限为29℃,非经常停留地面温度上限为35℃。日本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地面温度上限为31℃时,从人体健康、舒适考虑,是可以接受。考虑到我国生活习惯,本规程将人员经常停留地面的温度上限值规定为29℃。
3.1.4 辐射供冷系统的供水温度确定时,要考虑防结露、舒适性及控制方式等方面因素。当采用水温控制时,供水温度一般为14℃~18℃,空调负荷越大,选用水温要越低;当采用辐射面温度直接控制时,供水温度可在保证不结露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由于防结露的要求,辐射供冷系统供水温度通常高于常规冷冻水供水温度,所以适合采用地下水、蒸发冷却装置和高温冷水机组作为冷源,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设计
- 3.1 一般规定
- 3.2 地面构造
- 3.3 房间热负荷与冷负荷计算
- 3.4 辐射面传热量的计算
- 3.5 水系统设计
- 3.6 管道水力计算
- 3.7 加热电缆系统的设计
- 3.8 温控与热计量
- 3.9 电气设计
- 4 材料
- 4.1 一般规定
- 4.2 绝热层材料
- 4.3 填充层材料
- 4.4 水系统材料
- 4.5 加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材料和温控设备
- 5 施工
- 5.1 一般规定
- 5.2 施工方案及材料、设备检查
- 5.3 绝热层的铺设
- 5.4 加热供冷管系统的安装
- 5.5 加热电缆系统的安装
- 5.6 水压试验
- 5.7 填充层施工
- 5.8 面层施工
- 5.9 卫生间施工
- 5.10 质量验收
- 6 试运行、调试及竣工验收
- 6.1 试运行与调试
- 6.2 竣工验收
- 7 运行与维护
- 附录A 辐射供暖地面构造图示
- 附录B 混凝土填充式热水辐射供暖地面单位面积散热量
- 附录C 管材的选择
- 附录D 管道水力计算
- 附录E 加热供冷管管材物理力学性能
- 附录F 加热电缆的电气和机械性能要求
- 附录G 辐射面传热量的测试
- 附录H 工程质量检验表
- 本规程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