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3 沉淀及过滤设施
7.3.1 沉淀池(槽)的直径小于8m时宜采用竖流式沉淀池(槽),直径不小于8m时宜采用辐流式沉淀池。
7.3.2 竖流式沉淀池(槽)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辐流式沉淀池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沉淀池内壁防腐可衬玻璃钢或贴耐酸砖,钢结构沉淀槽内壁防腐可衬玻璃钢或衬胶,沉淀池内部设施及构件应进行防腐蚀处理。
7.3.3 竖流式沉淀池(槽)的有效沉降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A——沉淀池(槽)有效沉降面积(m2);
Q——设计污水量(m3/h);
U——污泥沉降速度(mm/s);
K——沉淀池(槽)中因上升水流等分布不均匀的修正系数,宜取0.5~0.7。
7.3.4 辐流式沉淀池的有效沉降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表面水力负荷[m3/(m2·h)],宜取0.6m3/(m2·h)~1.0m3/(m2·h)。
7.3.5 沉淀池(槽)的排泥方式可采用重力排泥或泵抽吸排泥,污泥泵应选用防腐、耐磨泵。
7.3.6 硫酸生产污水处理的固液分离可采用膜过滤器。膜过滤器选型应根据水量、进出水水质、膜的通量、单根膜滤袋的面积等参数确定。膜过滤器膜的材质宜采用膨化聚四氟乙烯(PTFE),壳体宜采用碳钢衬胶。
7.3.7 过滤设备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
1 进水悬浮物浓度小于300mg/L时,宜采用砂过滤器;
2 进水悬浮物浓度为300mg/L~1000mg/L时,宜采用膜过滤器;
3 进水悬浮物浓度大于1000mg/L时,宜先沉淀再采用膜过滤器。
7.3.1 本条规定了主要污泥沉淀设施及池型的选择原则。因竖流式沉淀池(槽)的直径超过8m后,池子深度大,施工困难,并且布水不均匀,影响出水效果,因此沉淀池(槽)直径不小于8m时不宜采用竖流式沉淀池(槽)。
7.3.5 因硫酸、磷肥生产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黏性较大、流动性较差,且易蓄积在集泥区,故通常在高水位时采取重力排泥,一般情况下均采用泵直接抽吸排泥的方式,效果比较好。
7.3.6 硫酸生产污水经石灰乳中和后产生的悬浮物浓度较高,通常采用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出水悬浮物一般只能达到排放的要求,根据国家节水减排政策的要求,很多企业已经要求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回用,这对出水悬浮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研了解到,膜技术在硫酸行业的污水处理中已经有十多年的运行经验,膜过滤器能够代替沉降设施满足高标准的出水要求,并且可以减少占地,提高过滤能力。
7.3.7 本条依据目前过滤设备的运行实际情况作出的规定,可以使得过滤设备的选择经济合理,保证过滤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以及出水水质的稳定,并节省运行费用。通常膜过滤器后的出水悬浮物浓度小于10mg/L,砂过滤器后的出水悬浮物浓度小于50mg/L。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7.2 中和反应与絮凝反应设施
- 下一节:7.4 污泥处理设施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污水处理系统
- 3.1一般规定
- 3.2 设计水量、水质
- 4 硫酸生产污水处理工艺
- 4.1 一般规定
- 4.2 处理工艺与控制参数
- 5 磷肥生产污水处理工艺
- 5.1 一般规定
- 5.2 处理工艺与控制参数
- 6 污水处理站(场)的选址及布置
- 6.1 选址
- 6.2 布置
- 7 污水处理主要设施
- 7.1 调节设施
- 7.2 中和反应与絮凝反应设施
- 7.3 沉淀及过滤设施
- 7.4 污泥处理设施
- 8 药剂制备系统
- 8.1 一般规定
- 8.2 中和药剂配制
- 8.3 絮凝剂、除砷剂的配制
- 9 管道设计
- 9.1 管道布置
- 9.2 管道材料
- 10 监测与控制
- 10.1 监测
- 10.2 控制
- 11 节水、节能与环境保护
- 12 安全与卫生
- 12.1 一般规定
- 12.2 安全设施
- 12.3 卫生防护设施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