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2 接地连接方式
4.2.1 综合通信大楼接地连接方式可分为外设环形接地汇集线连接系统和垂直主干接地线连接系统。
4.2.2 外设环形接地汇集线连接系统可按图4.2.2设计。外设环形接地汇集线连接系统可用于高度较低且建筑面积较大或者外形为长方形的建筑物的综合通信大楼,可在高层综合通信大楼的某几层或某些机房使用,也可在电磁脉冲危险影响较大的局(站)采用。外设环形接地汇集线连接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每层设施或相应楼层的机房沿建筑物的内部一周安装环形接地汇集线,环形接地汇集线应与建筑物柱内钢筋的预留接地端连接,环形接地汇集线的高度应依据机房情况选取。
2 垂直连接导体应与每一层或相应楼层机房环形接地汇集线相连接,垂直连接导体的数量和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的每一个角落应至少有一根垂直连接导体;
2) 当建筑物角落与中间导体的间距超过30m时,应加额外的垂直连接导体,垂直连接导体的间距宜均匀布放。
3 第一层环形接地汇集线应每间隔5m~10m与外设的环形接地体相连一次,且应将下列物体接到环形接地汇集线上:
1) 每一电缆入口设施内的接地排;
2) 电力电缆的屏蔽层和各类接地线的汇集点;
3) 构筑物内的各类管道系统;
4) 其他进入建筑物的金属导体。
4 可在相应机房增加分环形接地汇集线,并应与环形接地汇集线相连。
5 在大型通信建筑物内,接地系统的环形接地汇集线的范围可缩小到有通信设备机房的建筑物区域,其垂直连接导体的范围和数量宜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6 大型通信建筑物内应向上每隔一层设置一个均压网。
4.2.3 垂直主干接地线连接系统可按图4.2.3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总接地排宜设计在交流市电的引入点附近,且应与下列设备连接:
1) 地网的接地引入线;
2) 电缆入口设施的连接导体;
3) 交流市电屏蔽层和各类接地线的连接导体;
4) 构筑物内水管系统的连接导体;
5) 其他金属管道和埋地构筑物的连接导体;
6) 建筑物钢结构;
7) 一个或多个垂直主干接地线。
2 一个或多个垂直主干接地线从总接地排到建筑物的每一楼层,建筑物的钢结构在电气连通的条件下可作为垂直主干接地线。
3 各垂直主干接地线应为以其为中心、长边为30m的矩形区域内的通信设备提供服务,处于此区域外的设备应由另外的垂直主干接地线提供服务。
4 垂直主干接地线间应每隔两层或三层进行互连。
5 每一层应建立一个或多个楼层接地排,各楼层接地排应就近连接到附近的垂直主干接地线,且各楼层接地排应设置在各子通信系统需要提供通信设备接地连接的中央。
6 各种设备连接网、直流电力装置及其他系统的需要接地的端子应连接到所在楼层的楼层接地排。
4.2.4 对雷电较敏感的通信设备应远离总接地排、电缆入口设施、交流市电和接地系统间的连接导线。
4.2.2 外设环形接地汇集线连接系统近似于一个法拉第笼,第一层的外设环形接地汇集线作为“扩展的”主接地端子,此时实际上不需要单独的MET。
如果需要,在相应机房可以增加补充的环形接地汇集线。分环形接地汇集线可以跨越构筑物,并连接环形接地汇集线的相对端。分环形接地汇集线这些导体有助于把通信设备、仪器连接到环形接地汇集线,并且在构筑物的顶层或屋顶及底层发挥了颇有价值的屏蔽作用。
在大型通信建筑物内,沿整个建筑物外围建设环形接地汇集线系统不切实际。环形连接导体的范围可以减小到包围以下设备的建筑物区域:电信设备或更可能发生雷击的设备(如无线设备),该系统的垂直范围也可以进行限制。
4.2.3 垂直主干接地线连接系统是一组在电信设备和总接地排间提供工程低电阻路径的垂直和水平导体。垂直主干接地线连接系统扩大了公共连接网及金属支撑制品的连通性,增加了公共连接网的密度。在建筑物内可以建设垂直主干接地线连接系统来补充外围环形接地汇集线连接系统;设备和外围环形接地汇集线连接系统间的距离很大时,也可以建设垂直主干接地线连接系统。垂直主干接地线连接系统具有树形拓扑,而外围环形接地汇集线连接系统具有网状拓扑,所以外围环形接地汇集线连接系统提供了更多的屏蔽作用,某些情况下,需要额外的屏蔽层,使用完全的外围环形接地汇集线连接系统又不太实际,此时就可以混合使用垂直主干接地线连接系统和外围环形接地汇集线系统。
各垂直主干接地线连接系统为处于有限区域内的通信设备提供服务。这一区域通常为一个长边为30m的矩形,以垂直主干接地线连接系统为中心,处于这一区域外的设备由另外的垂直主干接地线连接系统提供服务。
如果建筑物的结构钢可以达到电气连接的要求,则建筑物结构钢可以作为连接的部分。
4.2.4 总接地排、电缆入口设施、交流市电和接地系统间的连接导线可传导大浪涌电流,这些电流能够把过多的能量耦合到附近的电子设备,所以必须注意连接导线的布放要远离这些设备,相隔至少1m。小型局(站)这一距离不可能达到,这时要在维持连接导体的短距离、直接路由这一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留出大的间隔。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4.1 一般规定
- 下一节:4.3 内部等电位接地连接方式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2 接地系统组成
- 3.3 接地体
- 3.4 接地引入线
- 3.5 接地汇集线
- 3.6 接地线
- 3.7 等电位连接方式
- 3.8 各类缆线的入局方式
- 3.9 接地线布放要求
- 3.10 计算机网络接口、控制终端接口的保护
- 3.11 集中监控系统的接地与接口的保护
- 3.12 局内布线
- 3.13 配电系统
- 3.14 机房内辅助设备的接地
- 3.15 光缆的防雷接地
- 4 综合通信大楼的防雷与接地
- 4.1 一般规定
- 4.2 接地连接方式
- 4.3 内部等电位接地连接方式
- 4.4 地网
- 4.5 进局缆线的接地
- 4.6 通信设备的接地
- 4.7 通信电源的接地
- 4.8 其他设施的接地
- 4.9 建筑防雷设计
- 5 有线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
- 5.1 交换局、数据局
- 5.2 接入网站、模块局
- 5.3 宽带接入点
- 5.4 光缆中继站
- 5.5 通信设备的直流配电系统接地
- 6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 6.1 一般原则
- 6.2 地网
- 6.3 直击雷保护
- 6.4 天(馈)线接地
- 6.5 直流远供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 6.6 GPS天(馈)线的防雷与接地
- 6.7 机房内的等电位连接
- 6.8 接地引入线和室内接地处理
- 6.9 其他引入缆线的接地处理
- 6.10 通信设备的直流配电系统接地
- 7 小型通信站的防雷与接地
- 7.1 一般原则
- 7.2 地网
- 7.3 直击雷防护
- 7.4 其他
- 8 微波、卫星地球站的防雷与接地
- 8.1 微波站的防雷与接地
- 8.2 卫星地球站的防雷与接地
- 9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
- 9.1 一般规定
- 9.2 防雷器的使用要求
- 9.3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雷电过电压保护原则
- 9.4 电源防雷器安装要求
- 9.5 计算机网络及各类信号线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原则
- 附录A 全国主要城市年平均雷暴日数统计表
- 附录B 全国年平均雷暴日数区划图
- 附录C 防雷器保护模式要求
- 附录D 网状、星形和星形-网状混合型接地
- 附录E 接地电阻的测试
- 附录F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 附录G 防雷区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