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F.2 对微生物气溶胶局部泄漏扩散的抑制能力评价
F.2.1 仪器设备和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除不需要套筒,但需要Φ90培养皿分层布置框架(图F.2.1所示)外,其他设备和材料与第F.1.1条相同。
F.2.2 漏泄扩散抑制能力可按以下方法评价:在洁净室内的要求地点(可任意选定或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用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人工发菌,进行洁净室对微生物气溶胶局部泄漏扩散的两类抑制能力的评价:
1 抑制微生物污染扩散有效高度及有效区域的评价:利用沉降菌法,将Φ90培养皿按不同垂直高度在室内分层均匀布置(如分3层0.8m、1.2m、1.5m,每层对角线5点布置)。
2 自净时间的评价:利用浮游菌法进行评价,每隔一段时间用空气微生物采样器进行采样,采样地点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固定区域(如在1.5m左右的呼吸带区域),观察洁净室内微生物污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对洁净室抑制微生物气溶胶局部泄漏扩散的能力作出评价。
F.2.3 泄漏扩散抑制能力可按以下步骤评价:
1 制定方案:明确评价任务,制定详细的评价方案,包括确定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所需的菌液浓度、洁净压缩空气流量、气溶胶发生时间周期(即确定模拟的微生物气溶胶泄漏扩散是瞬时发生还是持续发生,发生周期为多长),确定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间隔、每次采样的采样周期、采样次数等。
2 实验准备应符合第F.1.3条的要求。
3 发生微生物气溶胶:将培育好的高浓度微生物溶液,利用生理盐水按10倍稀释法逐次稀释至需要的低浓度,然后由吸管量取一定容积的低浓度微生物溶液至气溶胶发生装置的溶液瓶,由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在洁净室内的要求地点将微生物溶液雾化发生微生物气溶胶。气溶胶发生时间周期按预先制定的评价方案执行。
4 采样:在洁净室内的要求地点用空气微生物采样器进行浮游菌法采样或用Φ90培养皿进行沉降菌法采样,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间隔、采样周期、采样次数按预先制定的评价方案执行。
5 培养应符合第F.1.3条的要求。
6 计数应符合第F.1.3条的要求。
7 对微生物气溶胶局部泄漏扩散的抑制能力评价:
1)沉降菌法:由步骤6得出的每层高度下的每个采样点的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可对抑制微生物污染扩散有效高度及有效区域作出评价;
2)浮游菌法;由步骤6得出的每个采样时刻的洁净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可作出一条曲线,直观地反映出洁净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求出自净时间。
8 消毒灭菌应符合第F.1.3条的要求。
F.2.4 评价应符合第F.1.4条的要求。
顶部
- 上一节:F.1 回、排风高效过滤风口微生物透过率
- 下一节:F.3 生物安全柜的隔离系数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建筑结构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施工要求
- 3.3 分项验收
- 4 建筑装饰
- 4.1 一般规定
- 4.2 地面
- 4.3 墙面
- 4.4 吊顶
- 4.5 墙角
- 4.6 门窗
- 4.7 缝隙密封
- 4.8 分项验收
- 5 风系统
- 5.1 一般规定
- 5.2 风管和配件制作
- 5.3 风管安装
- 5.4 部件和配件安装
- 5.5 风口的安装
- 5.6 送风末端装置的安装
- 5.7 分项验收
- 6 气体系统
- 6.1 一般规定
- 6.2 管材及附件
- 6.3 管道系统安装
- 6.4 管道系统的强度试验
- 6.5 管道系统的吹除
- 6.6 气体供给装置
- 6.7 分项验收
- 7 水系统
- 7.1 一般规定
- 7.2 给水
- 7.3 排水
- 7.4 热水
- 7.5 纯化水与高纯水
- 7.6 分项验收
- 8 化学物料供应系统
- 8.1 一般规定
- 8.2 储存设施
- 8.3 管道与部件
- 8.4 分项验收
- 9 配电系统
- 9.1 一般规定
- 9.2 线路
- 9.3 电气设备与装置
- 9.4 分项验收
- 10 自动控制系统
- 10.1 一般规定
- 10.2 自控设备的安装
- 10.3 自控设备管线的施工
- 10.4 自控设备的综合调试
- 10.5 分项验收
- 11 设备安装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净化设备安装
- 11.3 设备层中的空调及冷热源设备安装
- 11.4 生物安全柜安装
- 11.5 工艺设备安装
- 11.6 分项验收
- 12 消防系统
- 12.1 一般规定
- 12.2 防排烟系统
- 12.3 防火卷帘、防火门和防火窗
- 12.4 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
- 12.5 分项验收
- 13 屏蔽设施
- 13.1 一般规定
- 13.2 屏蔽体
- 13.3 屏蔽室
- 13.4 管线、门洞和其他要求
- 13.5 分项验收
- 14 防静电设施
- 14.1 一般规定
- 14.2 防静电地面
- 14.3 防静电水磨石地面
- 14.4 防静电聚氯乙烯(PVC)地板
- 14.5 防静电瓷质地板
- 14.6 面层和涂层
- 14.7 系统部件
- 14.8 分项验收
- 15 施工组织与管理
- 15.1 一般规定
- 15.2 人员和文件
- 15.3 施工措施
- 15.4 安全措施
- 15.5 环境保护与节能
- 16 工程检验
- 16.1 一般规定
- 16.2 检验项目及方法
- 16.3 检验周期
- 16.4 性能检验
- 17 验收
- 17.1 一般规定
- 17.2 分项验收阶段
- 17.3 竣工验收阶段
- 17.4 性能验收阶段
- 17.5 工程验收
- 17.6 使用验收
- 附录A 风管分段漏风检测方法
- A.1 检测装置
- A.2 检测方法
- A.3 管段漏风量计算
- 附录B 施工检查记录表
- 附录C 施工验收记录表
- 附录D 高效空气过滤器现场扫描检漏方法
- D.1 原理
- D.2 光度计法
- D.3 粒子计数器法
- D.4 检漏气溶胶的发生
- 附录E 洁净室综合性能检验方法
- E.1 风量和风速的检测
- E.2 静压差的检测
- E.3 单向流洁净室截面风速不均匀度的检测
- E.4 微粒计数浓度的检测
- E.5 温湿度的检测
- E.6 噪声的检测
- E.7 照度的检测
- E.8 悬浮微生物的检测
- E.9 表面导静电性能的检测
- E.10 微振的检测
- E.11 自净时间的检测
- E.12 气流的检测
- E.13 甲醛浓度检测
- E.14 氨浓度检测
- E.15 臭氧浓度检测
- E.16 二氧化碳浓度检测
- 附录F 洁净室生物学评价方法
- F.1 回、排风高效过滤风口微生物透过率
- F.2 对微生物气溶胶局部泄漏扩散的抑制能力评价
- F.3 生物安全柜的隔离系数
- 附录G 洁净室气密性检测方法
- G.1 原理
- G.2 压力衰减法
- G.3 恒压法
- G.4 安全要求
- 附录H 分子态污染物的检测
- H.1 分子态污染物(amc)
- H.2 检测方法
- H.3 撞击采样法
- H.4 吸附管采样法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