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3 管道系统安装
6.3.1 管道安装前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 配管下料时应采用“等离子切割”或专用切割锯、割管刀等工具,不应采用氧—乙炔焰切割,不得涂抹油脂或润滑剂。
2 管道切口应与管轴线垂直,切口表面应平整、无裂纹,应去除毛刺。
3 在主管道上连接支管或部件时,宜用成品连接件。
4 普通不锈钢管应在工厂的清洗槽中用酸洗液清洗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5 氧气管道及附件,安装前应按相关规定方法进行脱脂,脱脂应在远离洁净室的地点进行,并做好操作人员的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
6.3.2 管道敷设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敷设在人员不易碰撞的高度上,否则应有防护设施。输送干燥气体的管道宜无坡度敷设;真空吸引管道和含湿气体管道的坡度宜大于或等于0.3%,坡向真空泵站或冷凝水收集器。
6.3.3 不锈钢管道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6的要求采用氩弧焊焊接连接,焊接时管内应充氩气保护,直至焊接、吹扫、冷却完毕后停止充气。
6.3.4 有接地要求的管道,法兰间必须接有多芯导电跨线。
6.3.5 穿过围护结构进入洁净室的气体管道,应设套管,套管内管材不应有焊缝与接头,管材与套管间应用不燃材料填充并密封,套管两端应有不锈钢盘型封盖。
6.3.6 高纯气体管道的安装,除应符合以上有关条款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经脱脂或抛光处理的不锈钢管,安装前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二次污染。
2 管道预制、分段组装作业,不得在露天环境中进行。
3 分段预制或组装的管段完成后两端应用膜、板等封闭。
4 高纯气体管道为无缝铜管时,应采用承插式硬钎焊焊接。
焊接紫铜管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磷铜钎料》GB/T 6418要求选用磷铜钎料;焊接紫铜与黄铜管时宜按现行国家标准《银基钎料》GB10046要求,选用HL304含银量为50%的银基钎料。管内应通入与工艺气体同等纯度的氮气作为保护气体并吹除,不宜用沾水纺织材料擦拭。
5 高纯气体管道如无法避免用螺纹连接时,官在铜与铜、铜与铜合金附件外螺纹上均匀挂锡,非氧气管道宜采用聚四氟乙烯带缠绕管口螺纹。
6 不锈钢管、铜管应冷弯,弯管半径宜大于等于5倍管材外径;管壁不得起皱。
7 高纯气体管道为聚偏二氟乙烯(PVDF)管时,应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热焊机焊接连接。两管对接面错边不应大于1mm。
不同壁厚的管子不得对焊,热焊接连接时应采取保护环境和人员安全的措施。
8 管道系统支架间距应小于普通气体管道的支架间距,并应采用吊架、弹簧支架、柔性支撑等固定方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5的要求,在不锈钢管与钢
支架之间垫入不锈钢或氯离子含量不超过50×10-6(50ppm)的非金属垫层。
9 洁净室内高纯气体与高干燥度气体管道应为无坡度敷设,不考虑排水功能,终端应设放气管。
6.3.7 医用气体管道安装后应加色标。不同气体管道上的接口应专用,不得通用。
6.3.1 管道系统的安装应做以下准备工作:
1 不锈钢管的切割应采用“等离子”或专用切割工具即所谓“磨切”切割。
“等离子”切割利用离子弧高温,使得被切的金属熔化,同时,利用压缩气体高速气流将熔渣吹掉而切割管材,此方法可以切割任何金属与非金属的管材,并具有切割速度快、质量好、热影响小、变形小的优点。
“磨切”切口光滑、平整、速度快,“磨切”一般采用砂轮切割机进行,可以切割碳素钢管、合金管材,但对不锈钢管材应使用专门的切割片,批量的管材通常采用锯床切割。
氧乙炔焰切割通常也称之为气割,气割对切口的力学性能有影响,因此对不锈钢管材、有色管材是禁止使用的。
4 不锈钢管酸洗液配方见表6。
5 氧气管道、包括阀门、管件、仪表、垫片及其他附件都必须脱脂。
氧气管道和设备常用的脱脂剂为四氯化碳、二氯乙烷、三氯乙烯、煤油等。前二者均具有毒性,但因二氯乙烷、三氯乙烯还有燃烧与爆炸的危险,因此,常用溶剂多为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是脂肪的溶剂,有强力的麻醉作用,而且易被皮肤吸收,对人体有毒害。四氯化碳中毒引起人的头痛、昏迷、呕吐等症状。
四氯化碳在500℃以下是稳定的,在接触到烟火、温度在500℃以上时,四氯化碳蒸气与水蒸气化合可以生成光气。
常温下四氯化碳与硫酸作用也能生成光气,光气是A1类剧毒气体,极其微量也能引起中毒。四氯化碳与碱发生化学反应,因生成甲烷而失效。
所以脱脂作业必须做好人员与环境的保护工作。
6.3.2 经过干燥处理的各种气体或深度冷冻空气分离(深冷空分)提供的气体都可以无坡度敷设,因为气体露点温度低于环境温度10℃,气体中的水分就不会析出来,因此,干燥气体管道实际不需要敷设坡度。
6.3.6 对于高纯度、高洁净度介质的气体管道,螺纹连接结构本身并不适用,不仅螺纹密封填料残渣有带入纯净气流中的可能性,而且,在内、外螺纹旋紧时,金属之间的摩擦,也会产生金属粉尘粒子,同样会污染纯净气体,所以,不推荐在系统中使用螺纹连接。在无法避免时,应注意密封带质量及其缠绕的方式,缠绕过多超出管螺纹端头坡口,在内外螺纹旋紧时,密封带被套丝凸牙咬破,超出坡口部分,被螺纹凸牙切下,落入管内形成较大的污染物。冈此,密封带缠绕不宜过厚,以一周半为宜,不仅管头倒角处不能缠绕,而且还应空出两到三个凸牙,这种情况可以得到改善。
6.3.7 加色标是为了安全,便于快速鉴别、维修和查找原因。已有因接口可通用而接错了气体管道发生人身伤亡的事情,所以这一点必须强调。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6.2 管材及附件
- 下一节:6.4 管道系统的强度试验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建筑结构
- 3.1 一般规定
- 3.2 结构施工要求
- 3.3 分项验收
- 4 建筑装饰
- 4.1 一般规定
- 4.2 地面
- 4.3 墙面
- 4.4 吊顶
- 4.5 墙角
- 4.6 门窗
- 4.7 缝隙密封
- 4.8 分项验收
- 5 风系统
- 5.1 一般规定
- 5.2 风管和配件制作
- 5.3 风管安装
- 5.4 部件和配件安装
- 5.5 风口的安装
- 5.6 送风末端装置的安装
- 5.7 分项验收
- 6 气体系统
- 6.1 一般规定
- 6.2 管材及附件
- 6.3 管道系统安装
- 6.4 管道系统的强度试验
- 6.5 管道系统的吹除
- 6.6 气体供给装置
- 6.7 分项验收
- 7 水系统
- 7.1 一般规定
- 7.2 给水
- 7.3 排水
- 7.4 热水
- 7.5 纯化水与高纯水
- 7.6 分项验收
- 8 化学物料供应系统
- 8.1 一般规定
- 8.2 储存设施
- 8.3 管道与部件
- 8.4 分项验收
- 9 配电系统
- 9.1 一般规定
- 9.2 线路
- 9.3 电气设备与装置
- 9.4 分项验收
- 10 自动控制系统
- 10.1 一般规定
- 10.2 自控设备的安装
- 10.3 自控设备管线的施工
- 10.4 自控设备的综合调试
- 10.5 分项验收
- 11 设备安装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净化设备安装
- 11.3 设备层中的空调及冷热源设备安装
- 11.4 生物安全柜安装
- 11.5 工艺设备安装
- 11.6 分项验收
- 12 消防系统
- 12.1 一般规定
- 12.2 防排烟系统
- 12.3 防火卷帘、防火门和防火窗
- 12.4 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
- 12.5 分项验收
- 13 屏蔽设施
- 13.1 一般规定
- 13.2 屏蔽体
- 13.3 屏蔽室
- 13.4 管线、门洞和其他要求
- 13.5 分项验收
- 14 防静电设施
- 14.1 一般规定
- 14.2 防静电地面
- 14.3 防静电水磨石地面
- 14.4 防静电聚氯乙烯(PVC)地板
- 14.5 防静电瓷质地板
- 14.6 面层和涂层
- 14.7 系统部件
- 14.8 分项验收
- 15 施工组织与管理
- 15.1 一般规定
- 15.2 人员和文件
- 15.3 施工措施
- 15.4 安全措施
- 15.5 环境保护与节能
- 16 工程检验
- 16.1 一般规定
- 16.2 检验项目及方法
- 16.3 检验周期
- 16.4 性能检验
- 17 验收
- 17.1 一般规定
- 17.2 分项验收阶段
- 17.3 竣工验收阶段
- 17.4 性能验收阶段
- 17.5 工程验收
- 17.6 使用验收
- 附录A 风管分段漏风检测方法
- A.1 检测装置
- A.2 检测方法
- A.3 管段漏风量计算
- 附录B 施工检查记录表
- 附录C 施工验收记录表
- 附录D 高效空气过滤器现场扫描检漏方法
- D.1 原理
- D.2 光度计法
- D.3 粒子计数器法
- D.4 检漏气溶胶的发生
- 附录E 洁净室综合性能检验方法
- E.1 风量和风速的检测
- E.2 静压差的检测
- E.3 单向流洁净室截面风速不均匀度的检测
- E.4 微粒计数浓度的检测
- E.5 温湿度的检测
- E.6 噪声的检测
- E.7 照度的检测
- E.8 悬浮微生物的检测
- E.9 表面导静电性能的检测
- E.10 微振的检测
- E.11 自净时间的检测
- E.12 气流的检测
- E.13 甲醛浓度检测
- E.14 氨浓度检测
- E.15 臭氧浓度检测
- E.16 二氧化碳浓度检测
- 附录F 洁净室生物学评价方法
- F.1 回、排风高效过滤风口微生物透过率
- F.2 对微生物气溶胶局部泄漏扩散的抑制能力评价
- F.3 生物安全柜的隔离系数
- 附录G 洁净室气密性检测方法
- G.1 原理
- G.2 压力衰减法
- G.3 恒压法
- G.4 安全要求
- 附录H 分子态污染物的检测
- H.1 分子态污染物(amc)
- H.2 检测方法
- H.3 撞击采样法
- H.4 吸附管采样法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