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0.3 渗沥液收集
10.3.1 填埋库区渗沥液收集系统应包括导流层、盲沟、竖向收集井、集液井(池)、泵房、调节池及渗沥液水位监测井。
10.3.2 渗沥液导流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导流层宜采用卵(砾)石或碎石铺设,厚度不宜小于300mm,粒径宜为20mm~60mm,由下至上粒径逐渐减小。
2 导流层与垃圾层之间应铺设反滤层,反滤层可采用土工滤网,单位面积质量宜大于200g/m2。
3 导流层内应设置导排盲沟和渗沥液收集导排管网。
4 导流层应保证渗沥液通畅导排,降低防渗层上的渗沥液水头。
5 导流层下可增设土工复合排水网强化渗沥液导流。
6 边坡导流层宜采用土工复合排水网铺设。
10.3.3 盲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盲沟宜采用砾石、卵石或碎石(CaCO3含量不应大于10%)铺设,石料的渗透系数不应小于1.0×10-3cm/s。主盲沟石料厚度不宜小于40cm,粒径从上到下依次为20mm~30mm、30mm~40mm、40mm~60mm。
2 盲沟内应设置高密度聚乙烯(HDPE)收集管,管径应根据所收集面积的渗沥液最大日流量、设计坡度等条件计算,HDPE收集干管公称外径(dn)不应小于315mm,支管外径(dn)不应小于200mm。
3 HDPE收集管的开孔率应保证环刚度要求。HDPE收集管的布置宜呈直线。Ⅲ类以上填埋场HDPE收集管宜设置高压水射流疏通、端头井等反冲洗措施。
4 主盲沟坡度应保证渗沥液能快速通过渗沥液HDPE干管进入调节池,纵、横向坡度不宜小于2%。
5 盲沟系统宜采用鱼刺状和网状布置形式,也可根据不同地形采用特殊布置形式(反锅底形等)。
6 盲沟断面形式可采用菱形断面或梯形断面,断面尺寸应根据渗沥液汇流面积、HDPE管管径及数量确定。
7 中间覆盖层的盲沟应与竖向收集井相连接,其坡度应能保证渗沥液快速进入收集井。
10.3.4 导气井可兼作渗沥液竖向收集井,形成立体导排系统收集垃圾堆体产生的渗沥液,竖向收集井间距宜通过计算确定。
10.3.5 集液井(池)宜按库区分区情况设置,并宜设在填埋库区外侧。
10.3.6 调节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调节池容积宜按本规范附录C的计算要求确定,调节池容积不应小于三个月的渗沥液处理量。
2 调节池可采用HDPE土工膜防渗结构,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3 HDPE土工膜防渗结构调节池的池坡比宜小于1:2,防渗结构设计可参考本规范第8章的相关规定。
4 钢筋混凝土结构调节池池壁应做防腐蚀处理。
5 调节池宜设置HDPE膜覆盖系统,覆盖系统设计应考虑覆盖膜顶面的雨水导排、膜下的沼气导排及池底污泥的清理。
10.3.7 库区渗沥液水位应控制在渗沥液导流层内。应监测填埋堆体内渗沥液水位,当出现高水位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水位。
10.3 渗沥液收集
10.3.1 本条是关于渗沥液导流系统设施组成的规定。
条文中“渗沥液收集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简化,如结合地形设置台自流系统,可不设置泵房。
10.3.2 本条是关于导流层设计要求的规定。
规定“导流层与垃圾层之间应铺设反滤层”是为防止小颗粒物堵塞收集管。
边坡导流层的“土工复合排水网”下部要求与库区底部渗沥液导流层相连接,以保证渗沥液导排至渗沥液导排盲沟。
10.3.3 本条是关于盲沟设计要求的规定。
条文中对于石料的选择,规定原则上“宜采用砾石、卵石或碎石”。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对于卵石和砾石量严重不足的地区,可考虑采用碎石,但需要增加对土工膜保护的设计。
规定CaCO3含量是考虑到渗沥液对CaCO3有溶解性,从而可能导致导流层堵塞。导渗层石料的CaCO3含量是参考英国的垃圾填埋标准和美国几个州的垃圾填埋标准而提出的。
规定收集管的最小管径要求主要是考虑防止堵塞和疏通的可能。
关于导渗管的“开孔率”,英国标准规定开孔率应小于0.01m3/m,主要是保证环刚度要求。
根据国外实际工程的经验,在导流层管路系统的适当位置(如首、末端等)宜设置清冲洗口,以保证导流系统的长期正常运行。但国内在此方面实际使用的案例较少,在部分中外合作项目中已有设计,尚处于探索阶段。
条文中对盲沟平面布置的选择,规定宜以鱼刺状盲沟、网状盲沟为主要的盲沟平面布置形式,特殊工况条件时可采用特殊布置形式。鱼刺状盲沟布置形式中,次盲沟宜按照30m~50m的间距分布,次盲沟与主盲沟的夹角宜采用15°的倍数(如60°)。
梯形盲沟最小底宽可参考表17选取。
表17 梯形盲沟底最小宽度
收集管管径选择可根据管径计算结果并结合表18确定。
表18 填埋场用HDPE管径规格表
10.3.4 本条是关于导气井可兼作渗沥液竖向收集井的规定。导气井收集渗沥液时,其底部要求深入场底导流层中并与渗沥液收集管网相通。以形成立体的收集导排系统。
10.3.5 本条是关于集液井(池)设置的原则规定。
可根据实际分区情况分别设置集液井(池)汇集渗沥液,再排入调节池。条文中“宜设在填埋库区外部”的原因是当集液井(池)设置在填埋库区外部时构造较为简单,施工较为方便,同时也利于维修、疏通管道。
对于设置在垃圾坝外侧(即填埋库区外部)的集液井(池),渗沥液导排管穿过垃圾坝后,将渗沥液汇集至集液井(池)内,然后通过自流或提升系统将渗沥液导排至调节池。
根据实际情况,集液井(池)在用于渗沥液导排时也可位于垃圾坝内侧的最低洼处,此时要求以砾石堆填以支撑上覆填埋物、覆盖封场系统等荷载。渗沥液汇集到此并通过提升系统越过垃圾主坝进入调节池。此时提升系统中的提升管宜采取斜管的形式,以减少垃圾堆体沉降带来的负摩擦力。斜管通常采用HDPE管,半圆开孔,典型尺寸是DN800,以利于将潜水泵从管道放入集液井(池),在泵维修或发生故障时可以将泵拉上来。
10.3.6 本条是关于调节池容积计算及结构设计要求的规定。
条文中“土工膜防渗结构”适用于有天然洼地势,容积较大的调节池;条文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适用于无天然低地势,地下水位较高等情况。
条文中设置“覆盖系统”是为了避免臭气外逸。覆盖系统包括液面浮盖膜、气体收集排放设施、重力压管以及周边锚固等。调节池覆盖膜宜采用厚度不小于1.5mm的HDPE膜;气体收集管宜采用环状带孔HDPE花管,可靠固定于池顶周边;重力压管内需要充填实物以增加膜表面重量。覆盖系统周边锚固要求与调节池防渗结构层的周边锚固沟相连接。
10.3.7 本条是关于填埋堆体内部水位控制的规定。
(1) 填埋堆体内渗沥液水位监测除应符合《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 176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渗沥液水位监测内容包括渗沥液导排层水头、填埋堆体主水位及滞水位。
2) 渗沥液导排层水头监测宜在导排层埋设水平水位管,可采用剖面沉降仪与水位计联合测定。
3) 填埋堆体主水位及滞水位监测宜埋设竖向水位管采用水位计测量;当堆体内存在滞水位时,宜埋设分层竖向水位管,采用水位计测量主水位和滞水位。
4) 水平水位管布点宜在每个排水单元中的渗沥液收集主管附近和距离渗沥液收集管最远处各布置一个监测点。
5) 竖向水位管和分层竖向水位管布点要求沿垃圾堆体边坡走向分散布置监测点,平面间距20m~40m,底部距离衬垫层不应小于5m,总数不宜少于2个;分层竖向水位管底部宜埋至隔水层上方,各支管之间应密闭隔绝。
6) 填埋堆体水位监测频次宜为1次/月,遇暴雨等恶劣天气或其他紧急情况时,要求提高监测频次;渗沥液导排层水头监测频次宜为1次/月。
(2) 降低水位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于堆体边界高程以上的堆体内部积水宜设置水平导排盲沟自流导出,对于堆体边界高程以下的堆体积水可采用小口径竖井抽排。
2) 竖井宜选择在堆体较稳定区域开挖,开挖后可采用HDPE花管作为导排管。
3) 降水导排井及竖井的穿管与封场覆盖要求密封衔接。封场防渗层为土工膜时,穿管与防渗膜边界宜采用弹性连接。
4) 填埋作业时可增设中间导排盲沟。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0.2 渗沥液水质与水量
- 下一节:10.4 渗沥液处理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填埋物入场技术要求
- 4 场址选择
- 5 总体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处理规模与填埋库容
- 5.3 总平面布置
- 5.4 竖向设计
- 5.5 填埋场道路
- 5.6 计量设施
- 5.7 绿化及其他
- 5.7 绿化及其他
- 6 地基处理与场地平整
- 6.1 地基处理
- 6.2 边坡处理
- 6.3 场地平整
- 7 垃圾坝与坝体稳定性
- 7.1 垃圾坝分类
- 7.2 坝址、坝高、坝型及筑坝材料选择
- 7.3 坝基处理及坝体结构设计
- 7.4 坝体稳定性分析
- 8 防渗与地下水导排
- 8.1 一般规定
- 8.2 防渗处理
- 8.3 地下水导排
- 9 防洪与雨污分流系统
- 9.1 填埋场防洪系统
- 9.2 填埋库区雨污分流系统
- 10 渗沥液收集与处理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渗沥液水质与水量
- 10.3 渗沥液收集
- 10.4 渗沥液处理
- 11 填埋气体导排与利用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填埋气体产生量
- 11.3 填埋气体导排
- 11.4 填埋气体输送
- 11.5 填埋气体利用
- 11.6 填埋气体安全
- 12 填埋作业与管理
- 12.1 填埋作业准备
- 12.2 填埋作业
- 12.3 填埋场管理
- 13 封场与堆体稳定性
- 13.1 一般规定
- 13.2 填埋场封场
- 13.3 填埋堆体稳定性
- 14 辅助工程
- 14.1 电气
- 14.2 给排水工程
- 14.3 消防
- 14.4 采暖、通风与空调
- 15 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
- 16 工程施工及验收
- 附录A 填埋库容与有效库容计算
- 附录B 渗沥液产生量计算方法
- 附录C 调节池容量计算方法
- 附录D 渗沥液处理工艺参考设计参数
- 附录E 填埋气体产气量估算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