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D 新近堆积黄土的判别
D.0.1 现场鉴定新近堆积黄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堆积环境:黄土塬、梁、峁的坡脚和斜坡后缘;冲沟两侧及沟口处的洪积扇和山前坡积地带;河道拐弯处的内侧,河漫滩及低阶地;山间或黄土梁、峁之间凹地的表层;平原上被淹埋的池沼洼地。
2 颜色:灰黄、黄褐、棕褐,常相杂或相间。
3 结构:土质不均、松散、大孔排列杂乱。常混有岩性不一的土块,多虫孔和植物根孔。铣挖容易。
4 包含物:常含有机质;斑状或条状氧化铁;有的混砂、砾或岩石碎屑;有的混有砖瓦陶瓷碎片或朽木片等人类活动的遗物;有时混钙质结核,呈零星分布。在大孔壁上常有白色钙质粉末,在深色土中,白色物呈现菌丝状或条纹状分布,在浅色土中,白色物呈星点状分布。
D.0.2 现场鉴别不明确时,可按下列试验指标判定:
1 在(50~150)kPa压力段变形较大,小压力下具高压缩性。
2 利用下列判别式判定
当R>R0时,可将该土判定为新近堆积黄土。
式中:e——土的孔隙比;
a——压缩系数(MPa-1),宜取(50~150)kPa或(0~100)kPa压力下的大值;
γ——土的重度(kN/m3);
ω——土的天然含水量(%)。
D.0.1 新近堆积黄土的鉴别方法,可分为现场鉴别和按室内试验的指标鉴别。现场鉴别是根据场地所处地貌部位、土的外观特征进行。通过现场鉴别可以知道哪些地段和地层,有可能属于新近堆积黄土,在现场鉴别把握性不大时,可以根据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作出判别分析,也可按两者综合分析判定。
新近堆积黄土的主要特点是,土的固结成岩作用差,在小压力下变形较大,其所反映的压缩曲线与晚更新世(Q3)黄土有明显差别。新近堆积黄土是在小压力下(0~100kPa或50kPa~150kPa)呈现高压缩性,而晚更新世(Q3)黄土是在100kPa~200kPa压力段压缩性的变化增大,在小压力下变形不大。
D.0.2 为对新近堆积黄土进行定量判别,并利用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了判别函数计算分析,将新近堆积黄土和晚更新世(Q3)黄土的两组样品作判别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四组判别式:
当有一半土样的R>R0时,所提供指标的土层为新近堆积黄土。式中e为土的孔隙比;a为0~100kPa及50kPa~150kPa压力段的压缩系数之大者,单位为MPa-1;γ为土的重度,单位为kN/m3;ω为土的天然含水量(%);ωL为土的液限(%)。
类别实例:
陕北某场地新近堆积黄土,判别情况如下:
1 现场鉴定
拟建场地位于延河Ⅰ级阶地,部分地段位于河漫滩,在场地表面分布有3m~7m厚黄褐~褐黄色的粉土,土质结构松散,孔隙发育,见较多虫孔及植物根孔,常混有粉质黏土土块及砂、砾或岩石碎屑,偶尔见陶瓷及朽木片。从现场土层分布及土性特征看,可初步定为新近堆积黄土。
2 按试验指标判定
根据该场地对应地层的土样室内试验结果,ω=16.80%,γ=14.90kN/m3,e=1.070,a50~150=0.68MPa-1,代入式(15),得R=-152.64>R0=-154.80,通过计算有一半以上土样的土性指标达到了上述标准。由此可以判定该场地上部的黄土为新近堆积黄土。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附录C 黄土地层的划分
- 下一节:附录E 钻孔内采取不扰动土样的操作要点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勘察
- 4.1 一般规定
- 4.2 各勘察阶段工作要求
- 4.3 测定黄土湿陷性的试验
- 4.4 黄土湿陷性评价
- 5 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场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
- 5.3 建筑设计
- 5.4 结构设计
- 5.5 给水排水、供热与通风设计
- 5.6 地基计算
- 5.7 桩基
- 5.8 基坑设计
- 6 地基处理
- 6.1 一般规定
- 6.2 垫层法
- 6.3 强夯法
- 6.4 挤密法
- 6.5 预浸水法
- 6.6 组合处理
- 6.7 黄土高填方地基
- 7 施工
- 7.1 一般规定
- 7.2 地基处理和桩基施工
- 7.3 基坑和基槽施工
- 7.4 上部结构施工
- 7.5 管道和储水构筑物施工
- 8 地基及桩基验收检验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基验收检验
- 8.3 桩基验收检验
- 9 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和纠倾
- 9.1 一般规定
- 9.2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加固法
- 9.3 旋喷加固法
- 9.4 坑式静压桩托换法
- 9.5 纠倾
- 10 使用与维护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维护与检修
- 10.3 沉降观测和地下水位观测
- 附录A 各类建筑举例
- 附录B 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
- 附录C 黄土地层的划分
- 附录D 新近堆积黄土的判别
- 附录E 钻孔内采取不扰动土样的操作要点
- 附录F 未消除全部湿陷量的地基地下水位上升时的设计措施
- 附录G 单桩竖向静载荷浸水试验要点
- 附录H 复合地基浸水载荷试验要点
- 附录J 垫层、强夯和挤密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