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7 黄土高填方地基
6.7.1 黄土填方地基应包括人工填筑形成的黄土填筑地基和其下原场地地基。填筑地基厚度大于20m时应定为黄土高填方地基。
6.7.2 黄土高填方地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边坡坡比应由稳定性分析确定;
2 边坡宜采用上陡下缓加平台的形式,坡顶及平台应设置截水沟;
3 边坡坡脚外应采取拦截及排除地表水的措施;
4 应根据渗流水位置及流量设置集水井、盲沟等降低地下水位或将地下水排出,排水的排出口应与坡脚、坡面的排水沟合理结合,不得破坏边坡坡脚;
5 排水构造设施应采取防渗、防漏措施;
6 原地表高差较大或原地形呈V形深沟,致使填筑体厚度相差较大时,应对填筑后的沉降均匀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是否采取平衡沉降的措施;
7 应设置高填方地基变形长期监测系统,并应从填筑开始进行观测。
6.7.3 勘察阶段应对因填筑引起的原场地地基土含水量的改变做出分析评估。原场地地基土湿陷性和力学指标应采用填筑后所受实际压力进行试验和评价。
6.7.4 黄土高填方地基的变形应包括原场地地基的变形和填筑地基的变形。变形中的压缩变形或湿陷变形计算应符合本标准第5.6.1条、第5.6.2条的有关规定。
6.7.5 黄土高填方地基的稳定性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分别进行填筑地基的稳定性、填筑地基和原场地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填筑地基沿原场地地基接触面的稳定性验算;
2 当原场地地基中含软弱夹层时,应进行沿软弱夹层的整体稳定性验算,并应结合场地条件通过试验获得软弱夹层的强度参数。
6.7.6 黄土高填方地基的原场地地基处理方法,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建筑设计要求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和场地施工的可行性等因素确定。可采用冲击碾压、强夯或挤密等方法处理;当原场地地面坡度大于1:5时,原场地地面应挖成台阶状并夯实,然后分层填筑填筑体。
6.7.7 黄土高填方地基的填筑地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当填方的两段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时,应在先填筑段分层留设台阶,再分层填筑后填筑段;
2 应在接近土的最优含水量下进行碾压;
3 压实宽度应大于边坡设计宽度,最后削坡;
4 黄土填料中可加入碎石料以形成土石混合料,碎石料含量应通过室内大型试验或现场试验确定;
5 采用机械压实时,虚铺厚度应根据压实机具、土质类别和碾压遍数等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6.7.8 黄土高填方地基上的建筑施工,宜在黄土高填方地基沉降稳定后进行。
6.7.2 黄土高填方多用于黄土梁洼地貌,目的以造地为主,主要方式是削峰填谷。地貌的变化必然引起水环境的变化,本条规定的目的是对渗流水设置排泄通道,防止原场地地基或填筑地基内因地下水渗流而引起破坏。
高填方地基变形机理复杂,持续时间长,对其变形进行实测既可对工程起到预警作用,又可积累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在设计阶段提出监测要求有利于保证监测资料完整,并能有效降低监测成本。
6.7.4 黄土高填方地基的变形机理复杂,仅考虑压缩变形不能完全反映其变形规律。有学者认为除压缩变形外,蠕变变形也是高填方地基变形的重要组成部分,蠕变变形应按当地工程经验或实测资料确定,如缺乏工程经验和实测数据,可依据设计所要求的时间参考以下蠕变变形的计算方法进行估算:
按分层总和法对黄土高填方地基的蠕变进行计算,在有效应力σ'v作用下,从蠕变计算开始经历时间t之后,土的孔隙比从e0减小至e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式中:Cc——土的压缩指数(见图3);
Cs——土的回弹指数(见图3);
Ca——土的次固结系数,由恒定荷载下的压缩试验确定(见图4);
σ'v——竖向有效应力,为有效自重应力与有效附加应力之和(kPa);
t——设计要求的蠕变时间(min);
δt——室内等比荷载下的压缩试验中相邻两级荷载施加的时间间隔(min);
e0——应力为σ'v下,蠕变计算时的起始孔隙比;
e——应力为σ'v下,从蠕变计算开始经历时间t之后土的孔隙比;
Nδt——室内等比荷载下的压缩试验线上应力σ'v为1kPa时土的孔隙比,与试验速率有关,加载速率越快其值越高;
N——参考线上应力σ'v为1kPa时的孔隙比,对于给定的土为一常数,按公式(7)计算。
以上参数的意义详见图3和图4。
黄土高填方地基蠕变计算深度选取:填筑地基蠕变计算深度取填筑体厚度;原场地地基蠕变计算深度下限取原场地地基附加应力等于自重应力的20%处,即σ'z=0.2σ'c处。
黄土高填方地基蠕变计算深度范围内的分层厚度可参照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变形的分层方法来取,其中原场地地基成层土的层面和地下水位面都是自然的分层面。
图3 等比荷载下的压缩试验曲线
图4 恒定荷载下的压缩试验曲线
黄土高填方地基蠕变计算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分别取分层的顶、底面各点的自重应力平均值和附加应力平均值。
从蠕变计算开始经历时间t之后,第i分层土的蠕变计算公式:
式中:Si——从蠕变计算开始经历时间t之后,第i分层土在有效应力为σ'vi(有效自重应力与有效附加应力之和)下的蠕变;
e0i——蠕变计算中第i分层土在应力为σ'vi下的起始孔隙比;
ei——从蠕变计算开始经历时间t之后,第i分层土在有效应力为σ'vi下的孔隙比,按式(6)计算;
Hi——第i分层土的厚度。
从蠕变计算开始经历时间t之后,黄土高填方地基的总蠕变St的计算公式:
式中:n——黄土高填方地基分层总数。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勘察
- 4.1 一般规定
- 4.2 各勘察阶段工作要求
- 4.3 测定黄土湿陷性的试验
- 4.4 黄土湿陷性评价
- 5 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场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
- 5.3 建筑设计
- 5.4 结构设计
- 5.5 给水排水、供热与通风设计
- 5.6 地基计算
- 5.7 桩基
- 5.8 基坑设计
- 6 地基处理
- 6.1 一般规定
- 6.2 垫层法
- 6.3 强夯法
- 6.4 挤密法
- 6.5 预浸水法
- 6.6 组合处理
- 6.7 黄土高填方地基
- 7 施工
- 7.1 一般规定
- 7.2 地基处理和桩基施工
- 7.3 基坑和基槽施工
- 7.4 上部结构施工
- 7.5 管道和储水构筑物施工
- 8 地基及桩基验收检验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基验收检验
- 8.3 桩基验收检验
- 9 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和纠倾
- 9.1 一般规定
- 9.2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加固法
- 9.3 旋喷加固法
- 9.4 坑式静压桩托换法
- 9.5 纠倾
- 10 使用与维护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维护与检修
- 10.3 沉降观测和地下水位观测
- 附录A 各类建筑举例
- 附录B 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
- 附录C 黄土地层的划分
- 附录D 新近堆积黄土的判别
- 附录E 钻孔内采取不扰动土样的操作要点
- 附录F 未消除全部湿陷量的地基地下水位上升时的设计措施
- 附录G 单桩竖向静载荷浸水试验要点
- 附录H 复合地基浸水载荷试验要点
- 附录J 垫层、强夯和挤密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