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3 建筑设计
5.3.1 建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的体形和纵横墙布置,应有利于加强其空间刚度,并具有适应或抵抗湿陷变形的能力。多层砌体承重结构的建筑,体形应简单,长高比不宜大于3。
2 合理设计建筑物的雨水排水系统,多层建筑的室内地坪应高出室外地坪,且高差不宜小于450mm。
3 用水设施宜集中设置,缩短地下管线并远离主要承重基础,其管道宜明装。
4 在防护范围内设置绿化带,应采取措施防止地基土受水浸湿。
5.3.2 单层和多层建筑物的屋面宜采用外排水;当采用有组织外排水时,宜选用耐用材料的水落管,其末端距离散水面不应大于300mm,并不应设置在沉降缝处;集水面积大的外落水管,应接入专设的雨水明沟或管道。
5.3.3 建筑物的周围应设置散水,其坡度不得小于5%。散水外缘应略高于平整后的场地,散水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屋面为无组织排水时,檐口高度在8m以内宜为1.50m;檐口高度超过8m,每增高4m宜增宽0.25m,但最宽不宜大于2.50m;
2 当屋面为有组织排水时,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得小于1.00m,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得小于1.50m;
3 水池的散水宽度宜为1.00m~3.00m,散水外缘超出水池基底边缘不应小于0.20m,喷水池等的回水坡或散水的宽度宜为3.00m~5.00m;
4 高耸结构的散水宜超出基础底边缘1.00m,且宽度不得小于5.00m。
5.3.4 散水应用现浇混凝土浇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其下应设置150mm厚的灰土垫层或300mm厚的土垫层,垫层应超出散水或建筑物外墙基础底外缘500mm;
2 散水宜每隔6m~10m设置一条伸缩缝。散水与外墙交接处和散水的伸缩缝,应用柔性防水材料封填,沿散水外缘不宜设置排水明沟。
5.3.5 经常受水浸湿或可能积水的地面,应按防水地面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严格防水措施的建筑,其防水地面应设防水层;
2 地面坡向集水点的坡度不得小于1%;
3 地面与墙、柱、设备基础等交接处应做翻边,地面下应做300mm~500mm厚的灰土或土垫层;
4 管道穿过地坪处应做好防水处理;排水沟与地面混凝土宜一次浇筑。
5.3.6 排水沟的材料和做法,应根据场地湿陷类型、建筑物类别和使用要求选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水沟下应设灰土或土垫层;
2 防护范围内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沟;
3 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室内小型排水沟可采用素混凝土浇筑,但应做防水地面;
4 采用严格防水措施的建筑,排水沟应增设防水层。
5.3.7 基础梁底下应预留空隙,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面水渗入地基。地下室内的采光井应做好防、排水措施。
5.3.8 防护范围内的各种地沟和管沟的做法,均应符合本标准第5.5.10条~第5.5.17条的规定。
5.3.1 多层砌体承重结构的建筑,体形应简单,长高比不宜大于3。室内地坪应高出室外地坪不小于450mm。上述规定的目的是:前者在于加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增强其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后者为建筑物周围排水通畅创造有利条件,减少地基浸水湿陷的概率。
工程实践表明,长高比大于3的多层砌体房屋,地基不均匀下沉往往会导致严重破坏,例如:
1 西安某厂有一栋四层宿舍楼,砌体结构,横墙承重,尽管基础和每层都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但由于房屋长高比大于3.5,整体刚度较差,地基不均匀下沉,墙体普遍裂缝,严重影响使用。
2 兰州化学公司一栋三层试验楼,砌体结构,外墙厚370mm,楼板和屋面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埋深1.5m,地基湿陷等级Ⅲ级,自重湿陷性场地,未采取处理措施,建筑物使用期间曾两次受水浸湿,沉降最大值达551mm,倾斜率最大值0.018,被迫停止使用。后对其采取纠倾措施,使建筑物恢复原位才重新使用。
上述实例说明,长高比大于3的建筑物,其整体刚度和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差,破坏后果严重,加固难度大且效果不一定好。长高比小于3的建筑物,虽倾斜严重,但整体刚度好,破坏相对轻微,易于修复和恢复使用功能。
第3款规定目的是即使管道漏水,漏水限制在有限范围内,也能便于发现和检修。
5.3.3 沿建筑物外墙设置散水,有利于屋面水、地面水顺利地排向雨水明沟或其他排水系统,以远离建筑物,避免雨水直接从外墙基础侧面渗入地基。
5.3.4 基础施工后,其侧向一般比较狭窄,回填质量较差,为防止屋面水、周围地面水从侧向渗入地基,增加散水及其下垫层宽度较为有利,借以覆盖基础侧向的回填土。
一般地区的散水伸缩缝间距为6m~12m,湿陷性黄土地区大部分昼夜温差大,气候寒冷,散水容易产生冻胀和开裂,成为渗水隐患,因此规定间距较小。
5.3.5 经常受水浸湿或可能积水的地面,建筑物地基容易受水浸湿。应按防水地面设计。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新的优质可靠防水材料。使用效果良好,对采用严格防水措施的建筑地面推荐采用优质可靠卷材防水层或其他行之有效的防水层。
5.3.6 排水沟的材料和做法选择原则,主要是考虑一旦产生渗漏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同样的渗漏量,高湿陷程度场地湿陷变形量大,危害也必然严重。同样道理,建筑类别高对沉降的要求相应也更严格,排水沟的材料应更好,措施也应更可靠。
5.3.7 为适应地基变形,在基础梁底下往往需要预留一定高度的净空。但对此若不采取措施,地面水便可从梁底下的空间渗入地基,应采取措施防止出现上述情况。基于同样的理由,采光井也应作好防排水措施。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5.2 场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
- 下一节:5.4 结构设计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勘察
- 4.1 一般规定
- 4.2 各勘察阶段工作要求
- 4.3 测定黄土湿陷性的试验
- 4.4 黄土湿陷性评价
- 5 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场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
- 5.3 建筑设计
- 5.4 结构设计
- 5.5 给水排水、供热与通风设计
- 5.6 地基计算
- 5.7 桩基
- 5.8 基坑设计
- 6 地基处理
- 6.1 一般规定
- 6.2 垫层法
- 6.3 强夯法
- 6.4 挤密法
- 6.5 预浸水法
- 6.6 组合处理
- 6.7 黄土高填方地基
- 7 施工
- 7.1 一般规定
- 7.2 地基处理和桩基施工
- 7.3 基坑和基槽施工
- 7.4 上部结构施工
- 7.5 管道和储水构筑物施工
- 8 地基及桩基验收检验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基验收检验
- 8.3 桩基验收检验
- 9 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和纠倾
- 9.1 一般规定
- 9.2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加固法
- 9.3 旋喷加固法
- 9.4 坑式静压桩托换法
- 9.5 纠倾
- 10 使用与维护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维护与检修
- 10.3 沉降观测和地下水位观测
- 附录A 各类建筑举例
- 附录B 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
- 附录C 黄土地层的划分
- 附录D 新近堆积黄土的判别
- 附录E 钻孔内采取不扰动土样的操作要点
- 附录F 未消除全部湿陷量的地基地下水位上升时的设计措施
- 附录G 单桩竖向静载荷浸水试验要点
- 附录H 复合地基浸水载荷试验要点
- 附录J 垫层、强夯和挤密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