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3 基本规定
3.0.1 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建筑物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拟建建筑物应根据重要性、高度、体形、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小和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等分为四类,并应符合表3.0.1的规定。
表3.0.1 建筑物分类
2 根据基础结构形式、变形刚度、连接方式及重要性等,建筑物各单元可划分为不同类别,也可划分为同一类别。建筑物类别的划分可结合本标准附录A确定。
3.0.2 防止或减小建筑物地基浸水湿陷的设计措施,应根据建筑物类别和岩土工程勘察对场地和地基的湿陷性评价结果综合确定。设计措施可分为下列三种:
1 地基基础措施
1)消除地基的全部或部分湿陷量;
2)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土层上;
3)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
2 防水措施
1)基本防水措施:在总平面设计、场地排水、地面防水、排水沟、管道敷设、建筑物散水、屋面排水、管道材料和连接等方面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或生产、生活用水的渗漏;
2)检漏防水措施:在基本防水措施的基础上,对防护范围内的地下管道,增设检漏管沟和检漏井;
3)严格防水措施:在检漏防水措施的基础上,提高防水地面、排水沟、检漏管沟和检漏井等设施的材料标准,如增设可靠的防水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沟等;
4)侧向防水措施:在建筑物周围采取防止水从建筑物外侧渗入地基中的措施,如设置防水帷幕、增大地基处理外放尺寸等。
3 结构措施
减小或调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适应地基的变形。
3.0.3 地基处理及桩基础施工应进行质量检验。质量检验应分为施工自检和验收检验。检验结果应作为地基基础分项或分部工程验收资料的组成部分。
3.0.4 对甲类建筑,以及设计单位认为有必要的乙类建筑,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并提出施工和使用期间的沉降观测要求。
3.0.5 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建筑物的设计文件中应附有建筑物和管道的使用与维护要求。建筑物交付使用后,管理单位应按本标准第10章的规定进行维护和检修。
3.0.6 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非湿陷性场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的规定执行。
3.0.1 建筑物种类很多,使用功能各不相同,对建筑物分类是为了设计采取措施时区别对待,防止不论工程情况采取“一刀切”的措施。
建筑物分类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建筑物高度、重要性、体形复杂程度、基础结构形式、各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也要考虑基底荷载大小、对沉降量的要求和对不均匀沉降的限制等因素。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分为以下三种:
1 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是指建筑物内的地面经常有水或积水可能性大,排水沟较多或地下管道很多;建筑物附近正在或将来计划修建人工湖或其他大型蓄水设施,或其他因素致地下水位可能上升幅度较大;
2 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较大,是指建筑物内局部有一般给水、排水或暖气管道;建筑物周边附近有需要经常浇水的绿化带;
3 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小,是指建筑物内无给排水设施和暖气管道,室外给排水设施距离建筑物较远,地下水位变动幅度小;建于突出高地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地下水位很深,周围无用水设施,无汇水条件,雨水可迅速排走。
本次修订对划归甲类和乙类的构筑物附加了地基浸水可能性的限制,降低了某些地基浸水可能小的构筑物地基处理标准。将地基浸水可能性小且总高度低的单层辅助建筑物划入丁类。
3.0.2 原“规范”提出的三种设计措施,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中已广泛使用。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有效,对防止地基湿陷事故,确保建筑物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修订继续沿用。本次修订根据工程实践增加了侧向防水措施,对水从侧向渗入地基可能性大的情况可采用。侧向防水措施不能代替竖向防水措施,应作为其他措施的补充。
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宜根据场地湿陷类型和采取的地基基础措施选择使用。对场地自重湿陷量较小、已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和采用桩基情况,可选较低标准防水措施;对场地自重湿陷量较大、建筑物地基尚有剩余湿陷量的情况,应选择较高级别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
3.0.3 施工自检宜由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实施,验收检验应由第三方检测单位完成。地基处理和桩基施工的环节较多,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也多。作为过程控制,有些参数在施工中需要检测(施工单位自检),操作也比较容易,施工结束后检测则比较困难,一旦产生质量问题事后也不易补救,因此应加强自检工作。验收检验是验证性检验,一般在施工完成后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检测抽样量一般低于自检抽样量,检验项目侧重点也不相同。
3.0.4 沉降观测可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掌握实测值和计算值的关系,对发现事故起到预警作用,也可为事故处理提供依据和信息。在设计文件中提出沉降观测要求是提醒有关单位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甲类建筑外的其他类别建筑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观测。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勘察
- 4.1 一般规定
- 4.2 各勘察阶段工作要求
- 4.3 测定黄土湿陷性的试验
- 4.4 黄土湿陷性评价
- 5 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场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
- 5.3 建筑设计
- 5.4 结构设计
- 5.5 给水排水、供热与通风设计
- 5.6 地基计算
- 5.7 桩基
- 5.8 基坑设计
- 6 地基处理
- 6.1 一般规定
- 6.2 垫层法
- 6.3 强夯法
- 6.4 挤密法
- 6.5 预浸水法
- 6.6 组合处理
- 6.7 黄土高填方地基
- 7 施工
- 7.1 一般规定
- 7.2 地基处理和桩基施工
- 7.3 基坑和基槽施工
- 7.4 上部结构施工
- 7.5 管道和储水构筑物施工
- 8 地基及桩基验收检验
- 8.1 一般规定
- 8.2 地基验收检验
- 8.3 桩基验收检验
- 9 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和纠倾
- 9.1 一般规定
- 9.2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加固法
- 9.3 旋喷加固法
- 9.4 坑式静压桩托换法
- 9.5 纠倾
- 10 使用与维护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维护与检修
- 10.3 沉降观测和地下水位观测
- 附录A 各类建筑举例
- 附录B 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
- 附录C 黄土地层的划分
- 附录D 新近堆积黄土的判别
- 附录E 钻孔内采取不扰动土样的操作要点
- 附录F 未消除全部湿陷量的地基地下水位上升时的设计措施
- 附录G 单桩竖向静载荷浸水试验要点
- 附录H 复合地基浸水载荷试验要点
- 附录J 垫层、强夯和挤密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