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2.3 生产车间采暖通风
12.3.1 原料储存场及备料车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备料、切料过程散发的粉尘,经除尘系统净化处理后,工作区域或操作点含尘浓度及排出空气的粉尘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的有关规定。
2 有爆炸危险的粉尘物料,除尘系统防爆设施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3 当净化有爆炸危险的粉尘时,干式除尘器,应布置在系统的负压段。
4 备料车间除尘系统的设计,应根据粉尘性质与浓度确定,宜采用一级或二级干法除尘。
5 备料工艺设备应包括切料机、旋风分离器、料筛、风选机、草片除尘机、胶带输送机等设备,可根据设备特点、生产要求,便于操作及维修等因素,采用局部密闭、整体密闭或大容积密闭的方式。
6 备料车间生产线各扬尘点的排风量,应以防止粉尘逸至室内的原则通过计算确定,也可采用实测数据。
7 设有采暖系统的备料车间,采用干式除尘系统处理后的空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的有关规定,冬季可采用排风送回车间。
8 粉尘集尘室的形式,应根据生产条件,除尘器类型、粉尘性质、容重来确定。集尘室大小应按粉尘自然堆积量和堆积角度设计。清灰的间隔时间宜按1d~2d计算,宜每天清灰一次。
9 原料输送地廊宜按6次/h设机械通风系统,地廊进出口宜设风机启动开关。
12.3.2 化学制浆车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蒸煮、洗筛、漂白工段,夏季应以自然通风为主,应按消除余热计算车间通风量。蒸煮、洗筛、漂白工段,工人停留时间较长的工作地点,应在室外通风计算温度条件下,当周围空气温度超过35℃时,应设局部送风。
2 洗筛工段,在开敞或半开敞的各洗浆、筛浆设备上部应设置排气罩,进行机械排风。冬季应根据空气热平衡确定补风量,夏季宜利用自然通风。
3 漂白工段,对散发有害气体的设备,应设置密闭罩进行机械排风,净化处理后排空的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的有关规定。
4 二氧化氯、二氧化硫制备车间应设与事故通风相结合的厂房上下部全面排风装置。事故通风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2次/h。
12.3.3 化学机械制浆车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夏季应以自然通风为主,应按消除余热和余湿计算全面通风。
2 磨浆工段,夏季应以自然通风为主,应按消除余热和余湿计算全面通风。
3 磨浆工段的主要散热、湿设备有磨木机等应设排风罩进行机械排风。
4 工人停留时间较长的工作地点,在室外通风计算温度条件下,当周围空气温度超过35℃时,应设局部送风。
12.3.4 废纸制浆车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夏季应以自然通风为主,应按消除余热计算全面通风。
2 热分散电机、脱墨槽操作台等宜设夏季局部降温送风系统。
3 水力碎浆机宜设机械排风系统。
4 工人停留时间较长的工作地点,在室外通风计算温度条件下,当周围空气温度超过35℃时,应设局部送风。
12.3.5 造纸车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造纸车间通风设计应进行整个车间的热、湿平衡计算,应配置各送、排风系统。
2 产量大于等于100t/d的造纸机,烘干部应采用密闭气罩。
3 烘缸气罩排风量应根据气罩内热、湿平衡计算的各项空气参数确定。
4 造纸机的排风机风量的大小调节宜根据排风的含湿量采用变频方式控制。
5 大于等于100t/d的造纸机干部宜设置毛毯送风、横吹热风和袋区通风等送风设施。
6 通风设计应兼顾冬、夏季不同要求选择送、排风形式。
7 两台造纸机并列布置在同一厂房时,两台造纸机中间的操作区,夏季应设送风系统,炎热地区宜采用送风冷却措施。
8 造纸机湿部上方宜设置平滑局部吊顶。
9 造纸机烘干部气罩排风的废热应充分回收利用。
10 后加工区域的室内温、湿度应按工艺生产和纸品特性确定。
11 采暖地区成品库与抄纸工段毗连时,门洞可设热风幕。
12 辅料制备工段宜与主车间隔开;填料除尘及淀粉熬制等处应设置相应的排风系统。
12.3.6 碱回收车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蒸发、燃烧、苛化、石灰回收工段通风,夏季应以自然通风为主,应按消除余热计算全面通风。
2 蒸发、燃烧、苛化、石灰回收工段,工人停留时间较长的工作地点,应在室外通风计算温度条件下,当周围空气温度超过35℃时,应设局部送风。
3 苛化工段过滤机、洗渣机、消化鼓等设备均应设排气罩排风,排风量可按开敞面积吸风速度不低于0.3m/s~0.5m/s设计。
4 石灰回收工段、石灰粉碎转运点、石灰仓应设除尘系统,排出气体应经过净化处理。
12.3.1 原料场及备料车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麻类原料的制浆生产线时,宜参考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的有关规定。袋式除尘器、排风机应设在能泄爆的独立房间或室外,除尘器采用大气反吹或压缩空气清灰,以防止机械振打产生火花或静电,除尘设备及管道应采取防静电接地措施(包括法兰跨接)。
4 二级除尘系统第一级可采用沉降室,第二级可采用布袋除尘器。
9 部分采用外来木片浆厂项目地下木片输送管廊较长,无法实现自然通风,为便于日常维修和巡检,当系统间歇运行时,风机可采用双速或变频风机。
12.3.2 化浆车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夏季自然通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G——通风量(kg/h);
Q——散至车间内的全部显热量(W);
cp——空气的定压比热容[kJ/(kg·℃)],cp=1;
α——单位换热系数,对于法定计量单位,α=0.28;
tp——排风温度(℃);
tn——室内工作地点温度(℃);
twf——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m——散热量有效系数。
式(1)、(2)引自《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附录F。但是,目前制浆造纸厂各车间散热量有效系数m尚无统一实测值,计算也有一定难度,计算值仅作为参考值。
4 事故排风口的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的有关规定。
12.3.3 化学机械制浆车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化机浆车间为封闭厂房时,由于工艺设备及管道散热量大,车间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
12.3.4 废纸浆车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除正文规定外,当废纸浆车间为封闭厂房时,由于工艺设备及管道散热量大,车间宜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补风或自然通风方式。
2 通常情况下,由工艺专业根据生产操作和环境的需要设置,风量应按计算或实测确定。
3 水力碎浆机宜设密闭排气罩排风,气罩宜由水力碎浆机供货厂商配套供货,以满足工艺操作和检修要求。风量宜按敞开面积吸风速度不低于0.5m/s设计。
12.3.5 造纸车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本条文造纸车间不包括特种纸车间(如钞票纸车间、电容器纸车间等),但包括浆板机车间。通风设计应进行整个车间的热、湿平衡计算,并根据国情、地区气候合理配置各送、排风系统,确保良好的气流组织。空气气流组织设计,空气的基本流向应为:完成部→干部→湿部,造纸机操作侧→造纸机传动侧。
(1)当造纸车间湿部(包括网部和压榨部)上网温浆超过35℃、纸机车速超过300m/min时,应设置湿部网下局部排风设施,排气口宜接至室外。造纸车间不同形式的造纸机湿部散湿量W湿可按下列数值计算:
车速400m/min以下造纸机,常温浆W湿≤0.1W干(kg/h)(W干为干部蒸发水量)。
车速400m/min以上造纸机(无网下排风)常温浆,W湿=0.2W干(kg/h)。
车速400m/min以上造纸机(无网下排风),温浆40℃~50℃,W湿=0.3W干(kg/h)—0.4W干(kg/h)。
车速400m/min以上造纸机(有网下排风),温浆35℃~50℃,W湿=0.15W干(kg/h)—0.2W干(kg/h)。
(2)纸机干部蒸发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造纸机小时产量(毛重);
w——每千克成品纸在干部所蒸发的水量(kg水/kg纸)。
(3)干部烘缸气罩内向车间的散湿量,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密闭罩:(正常使用状态)宜为干部蒸发水量的5%~10%。
半开敞罩:宜为干部蒸发水量的20%(若造纸机布置为两层厂房时,则底层宜为约20%,二层宜为约80%)。
(4)散发到造纸车间内的总排湿量应为下列各部分散湿量总和:
造纸机湿部及其他设备敞开的浆面和水面所散发的水量(kg/h);
潮湿地面所散发水量(kg/h);
烘缸气罩内向车间的散湿量(kg/h)。
(5)造纸车间总散热量应为下列各部分散热量总和:
车间围护结构热损失(kW);
造纸机烘缸敞露表面散热量(kW);
烘缸罩及风道表面散热量(kW);
湿、干纸冷却散热量(kW);
生产设备(机械能转为热能)散热量(kW);
造纸机传动电机散热量(kW);
造纸机网上纸浆敞露表示散热量(kW);
烘缸罩内向车间散热量(kW)(单层车间,可按干部热损失25%计;双层车间分别为:二层20%,底层5%);
其他热表面散发的热量(kW);
水蒸气带入车间的潜热。
3 当用水气比估算烘缸罩排风量时,可采用下列数值:[水气比:排除蒸发水分(kg)×所需干空气量(kg)]
(1)半开敞罩:宜为1:25~1:40,炎热地区宜为1:30~1:50。
(2)密闭气罩:根据气罩的露点温度和补风的含湿量计算,露点温度宜为58℃~65℃,水气比宜为1:7~1:10。
对设置半开敞烘缸罩造纸机的造纸车间平衡送风与排风风量时冬季室内宜保持负压,送风量一般不少于总排风量的70%。
造纸车间湿部(包括网部和压榨部)是散湿非常集中的地方,宜在湿部网下设置局部排风设施以减少湿气对车间的危害。当上网温浆超过35℃、车速超过300m/min时,纸机应采用湿部网下局部排风设施排除湿气。
4 排风机风量的大小调节宜根据排风的含湿量采用变频方式控制,确保纸机排风适应纸机产量的变化,节约能源。
5 毛毯送风宜在40℃~60℃之间,风速宜取18m/s~20m/s。横吹热风和袋区通风系统的送风温度、风 速、风量应根据工艺提供的资料确定。当无具体资料时,横吹风可按每个喷嘴送风量50m3/h~60m3/h、送风温度70℃~105℃、风速100m/s左右确定。送风机风量的调节宜根据气罩的零位变化采用变频方式控制。
6 纸机密闭气罩的排风量计算,应根据气罩的露点温度和补风的含湿量确定。
气罩的补风可取自车间内外,各有利弊。非采暖地区,宜从车间外取风,可节省初期投资和减少运行费用。寒冷地区,宜从车间内取风,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间内取风,虽然利用了车间内的高温空气的能量、减少车间排风量、节约了能源,但从车间内空气平衡角度看,从车间内排走的这部分空气需机械补风,需将室外的空气加热到送风温度,增加送风机的量。送风机组功率宜大于排风机的功率,送风机组的投资也宜大于排风机的投资。
(2)车间内取风,从气-气热回收角度看,补风先进气-气热回收器,进风温度高,回收的热量就少,由于温度低,室外取风热回收器回收的热量相对也多。
(3)车间内取风的绝对含湿量高,室外取风含湿量低;空气品质不同,清理过滤器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车间内取风宜接风管,虽然布置难度大、投资高,但车间内取风空气参数相对稳定。
(4)气罩的补风可从车间内或外取,外部条件复杂,应进行初投资和运行费比较后确定。现代纸机产量大,排风量大,设备散在车间的热量也很大,造纸车间冬季送风主要是平衡排风量,不需要负担车间采暖负荷,因此冬季车间操作侧送风温度宜取18℃~20℃,纸机传动侧的冬季送风温度宜取15℃~16℃,确保送进车间的空气不在车间内起雾;造纸车间后部主要布置卷纸机、复卷机、包卷机和输送带,设备散热相对较少,车间空间大,送风温度应根据热量和风量平衡确定。进风应考虑空气过滤措施,且应优先考虑方便拆卸、清洗的型式。进风口的设置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的有关规定。车间送风量的70%~85%宜送往二楼,30%~15%宜送往一楼。
7 当两台纸机并列布置在同一个车间时,纸机中间操作区温度高,夏季应设送风系统,当送室外自然风时,送风量应为排风量的30%。当车间布置两台纸机、外侧均是辅助用房、没有足够的空间布置送风机时,送风量宜为总排风量10%~30%。
8 当湿部屋面有结露滴水影响产品质量时,纸机湿部上方应设置局部吊顶,并应在吊顶下方送风。送风宜贴附在吊顶下,风速宜按贴附流通风计算,送风温度宜35℃左右,并宜设温度自动控制。
施胶机、涂布机、卷纸机和复卷机上方是否设置吊顶,需和业主沟通确定。
9 气罩排风热回收方式应按下列条件设计:
(1)当采用半开敞气罩时,在采暖地区宜设置一级气-气热回收装置。
(2)当采用密闭气罩时,宜设置一级气-气热回收装置,并按工艺要求设置二级气-水热回收装置,回收的热水宜用于工艺洗网(毯)。在寒冷地区宜设置三级气-水热回收装置,回收的热水可用于预热车间送风。当地采暖温度低于0℃时,用于加热车间送风的热回收热水应采取防冻措施,如使用乙二醇水溶液。乙二醇水溶液的浓度宜按当地采暖计算温度确定。当设三级热回收装置、热回收的热水用于预热车间补风加热时,三级气-水热回收装置中的水实际是乙二醇溶液,满足预热车间补风防冻的需要。由于乙二醇溶液容易挥发,因此这种水系统不宜使用开式水箱做膨胀和定压用,应采用闭式膨胀定压罐。
10 平板切纸和小裁切纸车间的温湿度控制,应根据多种因素做出决定,确保切纸的质量,符合温、湿度的要求。
人工选纸要求工人不能出汗、存放在选纸区的纸张不能翘边,高档的铜版纸、白卡纸工作区的温度宜设为25℃±1℃;湿度宜设为50%±5%。
12.3.6 碱回收车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严寒、寒冷地区,封闭厂房内的燃烧工段碱炉主体设备,由于碱炉燃烧送风量较大,取风口设在车间顶部(车间高度约40m~50m),冬季自然补风口可设在车间二层操作侧上部,避免冷风进入车间一层、二层操作区。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2.2 室内外计算参数
- 下一节:12.4 空气调节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工艺
- 3.1 一般规定
- 3.2 工艺技术及设备选择
- 3.3 工艺设备布置
- 3.4 工艺管道
- 3.5 中心检验分析室
- 3.6 机修车间
- 3.7 仓库
- 4 厂址与总体规划
- 4.1 厂址
- 4.2 总体规划
- 5 热能动力
- 5.1 一般规定
- 5.2 热负荷
- 5.3 燃料供应
- 5.4 主要设备选择
- 5.5 化学水处理
- 5.6 烟气净化处理
- 5.7 其他配套设施
- 5.8 供热系统
- 5.9 压缩空气站
- 6 总平面与运输
- 6.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6.2 总平面布置
- 6.3 物流运输
- 6.4 竖向设计
- 6.5 管线综合布置
- 6.6 绿化
- 7 电气系统
- 7.1 一般规定
- 7.2 供电
- 7.3 车间配电
- 7.4 电气照明
- 7.5 防雷及接地
- 7.6 电修
- 8 自控仪表
- 8.1 一般规定
- 8.2 监控系统
- 8.3 仪表
- 8.4 信号报警及安全联锁保护系统
- 8.5 控制水平
- 8.6 控制室与机柜室
- 8.7 供电及供气
- 8.8 接地
- 8.9 安装及材料
- 8.10 仪修
- 9 建筑
- 9.1 一般规定
- 9.2 主要车间建筑设计
- 9.3 防火
- 9.4 建筑安全
- 9.5 生产辅助用室
- 10 结构
- 10.1 一般规定
- 10.2 设计荷载
- 10.3 构筑物及设备基础
- 10.4 结构防腐蚀
- 11 给水排水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取水
- 11.3 给水处理
- 11.4 消防给水
- 11.5 排水工程
- 11.6 废水处理
- 1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12.1 一般规定
- 12.2 室内外计算参数
- 12.3 生产车间采暖通风
- 12.4 空气调节
- 12.5 制冷站
- 12.6 防 排 烟
- 13 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 13.1 一般规定
- 13.2 选址与总图布置的环境保护要求
- 13.3 备料
- 13.4 化学制浆
- 13.5 机械制浆
- 13.6 废纸浆
- 13.7 造纸
- 13.8 碱回收
- 13.9 其他
- 14 职业安全卫生
- 14.1 一般规定
- 14.2 防火防爆
- 14.3 防雷、电气安全
- 14.4 防烫
- 14.5 安全色、安全标志
- 14.6 噪声防护、防振动
- 14.7 防尘
- 14.8 防毒、防腐、防辐射
- 14.9 防暑、防寒、防湿
- 附录A 制浆造纸厂所用的水、电、蒸汽和压缩空气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要求
- 附录B 工艺管道不同介质的流速表
- 附录C 制浆造纸厂主要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类表
- 附录D 主要车间楼板安装检修等效荷载
- 附录E 制浆造纸厂各生产车间和工作场所设计照明系统的照度标准值
- 附录F 制浆造纸厂用电设备需要系数(Kx)及功率因数(cos)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