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C.8 水平遮阳和垂直遮阳的直射辐射透射比
C.8.1 水平遮阳的直射辐射透射比应根据不同光斑形状按表C.8.1的规定计算。
表C.8.1 水平遮阳不同光斑形状直射太阳辐射透射比计算公式
式中:XD——遮阳构件的直射辐射透射比,无量纲;
shade_l——遮阳板挑出长度(mm)(图C.8.1);
win_w——窗口宽度(mm)(图C.8.1);
win_h——窗口高度(mm)(图C.8.1);
图C.8.1 水平遮阳板计算参数示意
ts——遮阳板倾斜角(°),指遮阳板与墙面法线面的夹角,当遮阳板垂直于墙面时ts=0,遮阳板与窗口夹角小于90°时ts>0,反之ts<0(图C.8.1);
ε——壁面太阳方位角(°),壁面上某点和太阳之间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壁面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数值上等于(太阳方位角—壁面方位角);
hs——太阳高度角(°)。
C.8.2 垂直遮阳的直射辐射透射比应根据不同光斑形状按表C.8.2-1的规定计算。
表C.8.2-1 垂直遮阳不同光斑形状直射太阳辐射透射比计算公式
不同壁面太阳方位角范围内,shade_w和shade_h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遮阳板倾斜角ts<0时,shade_w和shade_h应按附录C表C.8.2-2计算。
表C.8.2-2 垂直遮阳shade_w和shade_h计算公式
2 当遮阳板倾斜角ts≥0时,shade_w和shade_h应按附录C表C.8.2-3计算。
表C.8.2-3 垂直遮阳shade_w和shade_h计算公式
式中:shade-l——遮阳板挑出长度(mm)(图C.8.2);
win_w——窗口宽度(mm)(图C.8.2);
win_h——窗口高度(mm)(图C.8.2);
ts——遮阳板倾斜角(°)(图C.8.2);
图C.8.2 垂直遮阳板计算参数示意
C.8.1 为了求得逐时太阳直射辐射透射比,需要计算得到窗口玻璃上的逐时光斑面积的大小。一般认为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是一束平行光,而一般物体或部件大都由各种有规律的平行直线构成,它们在任意平面上的投影所形成的光斑,也必然由平行四边形组成,因此,只要能找到物体上几个拐角点的投影位置,就可以利用几何原理来求的上述光斑面积和透光系数,为了简化模型,对所研究的遮阳构造做了以下近似处理:
1 忽略窗棂对光斑面积的影响;
2 忽略遮阳板厚度的影响;
3 忽略遮阳板间的反射。
对于这种类型的水平遮阳板全天光斑形式有附录表C.8.1所示的三种变化(观测点在室外,下同):由于光斑变化情况是以0壁面太阳方位角为对称的,因此,附录表C.8.1只列出了壁面太阳方位角小于0的情况,当该角度大于0时,除光斑图形发生对称变化外,计算公式相同。
壁面太阳方位角ε是指:壁面上某点和太阳之间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壁面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在数值上等于(太阳方位角-壁面方位角)。太阳方位角是指:太阳至地面上某给定点连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与正南向的夹角,太阳偏东时为负,偏西时为正,正南为零;壁面方位角是指:壁面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南向的夹角,壁面朝向偏东为负,偏西为正,正南为零。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C.7 门窗、幕墙太阳得热系数
- 下一节:C.9 水平遮阳和垂直遮阳的散射辐射透射比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术语
- 2.2 符号
- 3 热工计算基本参数和方法
- 3.1 室外气象参数
- 3.2 室外计算参数
- 3.3 室内计算参数
- 3.4 基本计算方法
- 4 建筑热工设计原则
- 4.1 热工设计分区
- 4.2 保温设计
- 4.3 防热设计
- 4.4 防潮设计
- 5 围护结构保温设计
- 5.1 墙体
- 5.2 墙、屋面
- 5.3 门窗、幕墙、采光顶
- 5.4 地面
- 5.5 地下室
- 6 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 6.1 外墙
- 6.2 屋面
- 6.3 门窗、幕墙、采光顶
- 7 围护结构防潮设计
- 7.1 内部冷凝验算
- 7.2 表面结露验算
- 7.3 防潮技术措施
- 8 自然通风设计
- 8.1 一般规定
- 8.2 技术措施
- 9 建筑遮阳设计
- 9.1 建筑遮阳系数的确定
- 9.2 建筑遮阳措施
- 附录A 热工设计区属及室外气象参数
- 附录B 热工设计计算参数
- B.1 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
- B.2 常用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 B.3 封闭空气间层热阻
- B.4 围护结构表面换热系数和换热阻
- B.5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 B.6 常用材料蒸汽渗透阻
- B.7 种植屋面热工参数
- B.8 饱和水蒸气分压
- 附录C热工设计计算方式
- C.1 非均质复合围护结构的热阻
- C.2 结构性热桥的线传热系数
- C.3 隔热性能计算
- C.4 非平衡保温
- C.5 门窗、幕墙传热系数
- C.6 门窗、幕墙抗结露验算
- C.7 门窗、幕墙太阳得热系数
- C.8 水平遮阳和垂直遮阳的直射辐射透射比
- C.9 水平遮阳和垂直遮阳的散射辐射透射比
- C.10 百叶遮阳的太阳辐射透射比与反射比
- 附录D 围护结构热阻最小值
- D.1 外墙、楼屋面热阻最小值
- D.2 地面、地下室外墙热阻最小值
- 用词规范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