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K 埋地管道水压强度试验推荐做法
K.0.1 一级一类地区采用0.8强度设计系数的管道强度试验,应绘制压力-体积关系图(P-V图)监测试验过程。
K.0.2 试压使用的设备及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验管段的充水设备宜采用离心泵;
2 试验管段的升压注水设备应采用往复泵,泵的流量选择应适当,以便提供合适的升压速度,泵的工作压力应大于管段的最大试验压力;
3 试验使用的试压头、管汇、阀门及管线的承压能力应大于管段的最大试验压力,试压前应对试压系统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参与试压的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K.0.3 试验管段的充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试验管段内的充水起点置入一个或多个隔离球之后充水,以尽可能地排出管线内的空气,隔离球可在试压完成之后取出;
2 充水宜连续进行,并应对充水的体积进行计量,以便判断管内空气排出程度;
3 充水完成后,应进行一段时间的热稳定,使充入水的温度与地层温度相平衡,方可进入试压阶段。
K.0.4 试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将试压段的试验压力升高到不超过最大试验压力的80%,并应稳压一段时间;
2 在稳压时间内,应监视并检查试验管段是否有泄漏,如发现泄漏应泄压并修复;
3 稳压时间完成后,应以均匀的速度升压到试验压力;
4 升压达到试验压力,应稳压一定时间并观察,在此期间,可根据需要向管内适量添加试压介质,以便保持试验压力,之后进入试验压力的稳压阶段并应记录稳压时间。
K.0.5 管道产生屈服所需压力的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验管段升压期间应绘制P-V图,P-V图的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以升压注入水的体积(V)为横坐标,以压力(P)为纵坐标,用升压注入管线内水的体积与管段压力变化绘制关系图;
2)应在足以准确建立P-V图直线部分的最低压力点开始绘制;
3)数据采集点应足够密集,以便能及时测出P-V图中偏离直线部分的非线性(曲线)的开始位置。
2 试验期间,应密切监视P-V图图形的变化趋势,P-V图中偏离直线后出现非线性(曲线)部分的开始,预示该管段快要接近屈服点,此时应停止升压并检查。
3 试压管段环向应力超过100%管材标准要求的最小屈服强度时,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控制最大试验压力:
1)当需要两倍于出现任何偏差前P-V图的直线部分,单位压力增值所需的泵冲程次数才能达到相同的单位压力增值时的压力;
2)压力不超过P-V图直线部分发生偏差后,所需的冲程次数乘以单位冲程容积等于在大气压下测量的管段充满水体积的0.002倍时的压力,该数值为试验段的平均值。
顶部
- 上一节:附录J 输气站及阀室爆炸危险区域划分推荐做法
- 下一节:本规范用词说明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输气工艺
- 3.1 一般规定
- 3.2 工艺设计
- 3.3 工艺计算与分析
- 3.4 输气管道的安全泄放
- 4 线路
- 4.1 线路选择
- 4.2 地区等级划分及设计系数确定
- 4.3 管道敷设
- 4.4 并行管道敷设
- 4.5 线路截断阀(室)的设置
- 4.6 线路管道防腐与保温
- 4.7 线路水工保护
- 4.8 管道标识
- 5 管道和管道附件的结构设计
- 5.1 管道强度和稳定性计算
- 5.2 材料
- 5.3 管道附件
- 6 输气站
- 6.1 输气站设置
- 6.2 站场工艺
- 6.3 压缩机组的布置及厂房设计
- 6.4 压气站工艺及辅助系统
- 6.5 压缩机组的选型及配置
- 6.6 压缩机组的安全保护
- 6.7 站内管线
- 6.8 站内管道及设备的防腐与保温
- 7 地下储气库地面设施
- 7.1 一般规定
- 7.2 地面工艺
- 7.3 设备选择
- 8 仪表与自动控制
- 8.1 一般规定
- 8.2 调度控制中心
- 8.3 站场控制系统及远程终端装置
- 8.4 输气管道监控
- 9 通信
- 10 辅助生产设施
- 10.1 供配电
- 10.2 给水排水及消防
- 10.3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 10.4 供热
- 11 焊接与检验、清管与试压、干燥与置换
- 11.1 焊接与检验
- 11.2 清管、测径与试压
- 11.3 干燥与置换
- 附录A 输气管道工艺计算
- 附录B 受约束的埋地直管段轴向应力计算和当量应力校核
- 附录C 受内压和温差共同作用下的弯头组合应力计算
- 附录D 敷管条件的设计参数
- 附录E 管道附件由膨胀引起的综合应力计算
- 附录F 三通和开孔补强的结构与计算
- 附录G 压缩机轴功率计算
- 附录H 管端焊接接头坡口型式
- 附录J 输气站及阀室爆炸危险区域划分推荐做法
- 附录K 埋地管道水压强度试验推荐做法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