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2 地面工艺
7.2.1 注气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压缩机的进气管线上应设置过滤分离设备,处理后天然气应符合压缩机组对固液含量的要求;
2 根据储气库地质条件要求,对注入的天然气应采取除油措施;
3 每口单井的注气量应进行计量;
4 注气管线应设置安全截断阀。
7.2.2 采气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气系统应有可靠的气液分离设备,采出气应有计量和气质分析设施;
2 采出气应采取防止水合物形成的措施;
3 应根据地下储气库的不同类型,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出天然气的脱水、脱烃、脱酸工艺流程;
4 采用节流方式控制水、烃露点的工艺装置,宜配置双套调压节流装置,调压装置宜采用降噪措施;
5 采气工艺应充分利用地层压力能,采、注气管线宜合一使用,采气、注气系统间应采取可靠的截断措施;
6 采气管线应设置安全截断阀。
7.2.3 地下储气库辅助系统应适应注采井、观察井的操作及监测要求。
7.2.1 本条对注气工艺作出规定。
1 由于天然气管线在运输、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在管线内存在粉尘颗粒等异物,在清管过程中,不能完全清扫干净,天然气中的粉尘是影响压缩机运行周期的重要因素,根据往复式压缩机特性以及目前国产过滤器制造水平,压缩机入口天然气含尘应小于1ppm(粒径应小于2μm)。大多数压缩机为有油润滑,为分离出级间天然气携带的润滑油和保护压缩机,各级入口应设置分液设备。
2 经调研,国外注气压缩机出口净化后1000m3天然气中润滑油含量为0.4g~0.5g,我国大张坨地下储气库天然气最终含油量小于5ppm,板876地下储气库注入地层的天然气含油量小于1ppm,此数值应根据地下储气库的地质类型由地质研究部门提出。
3 对每口单井的注气量进行计量,是为了便于地质监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以及加深地质认识。
4 本款为强制性条文。由于注气管线压力较高,一般在10MPa以上,为安全起见,出站切断阀门应具有高、低压自动关闭功能。
7.2.2 本条对采气工艺作出规定。
1 在地下储气库的运行过程中,监测地下储气库中的含水量是十分重要的,采出气中的水以及轻烃应单独进行计量和监测。
3 根据地质运行方案、采出气组成和压力确定采用节流制冷、冷剂制冷或膨胀制冷工艺。
4 在采用节流工艺控制水、烃露点的装置中,调压节流装置是最主要的设备,宜设置备用,储气库调峰外输压力波动较大,应考虑控制调节阀噪声问题。
5 在注采井与集注站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宜采用注采合一设计方式,可降低工程投资。
6 本款为强制性条文。切断阀门应具有高、低压自动关闭功能。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输气工艺
- 3.1 一般规定
- 3.2 工艺设计
- 3.3 工艺计算与分析
- 3.4 输气管道的安全泄放
- 4 线路
- 4.1 线路选择
- 4.2 地区等级划分及设计系数确定
- 4.3 管道敷设
- 4.4 并行管道敷设
- 4.5 线路截断阀(室)的设置
- 4.6 线路管道防腐与保温
- 4.7 线路水工保护
- 4.8 管道标识
- 5 管道和管道附件的结构设计
- 5.1 管道强度和稳定性计算
- 5.2 材料
- 5.3 管道附件
- 6 输气站
- 6.1 输气站设置
- 6.2 站场工艺
- 6.3 压缩机组的布置及厂房设计
- 6.4 压气站工艺及辅助系统
- 6.5 压缩机组的选型及配置
- 6.6 压缩机组的安全保护
- 6.7 站内管线
- 6.8 站内管道及设备的防腐与保温
- 7 地下储气库地面设施
- 7.1 一般规定
- 7.2 地面工艺
- 7.3 设备选择
- 8 仪表与自动控制
- 8.1 一般规定
- 8.2 调度控制中心
- 8.3 站场控制系统及远程终端装置
- 8.4 输气管道监控
- 9 通信
- 10 辅助生产设施
- 10.1 供配电
- 10.2 给水排水及消防
- 10.3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 10.4 供热
- 11 焊接与检验、清管与试压、干燥与置换
- 11.1 焊接与检验
- 11.2 清管、测径与试压
- 11.3 干燥与置换
- 附录A 输气管道工艺计算
- 附录B 受约束的埋地直管段轴向应力计算和当量应力校核
- 附录C 受内压和温差共同作用下的弯头组合应力计算
- 附录D 敷管条件的设计参数
- 附录E 管道附件由膨胀引起的综合应力计算
- 附录F 三通和开孔补强的结构与计算
- 附录G 压缩机轴功率计算
- 附录H 管端焊接接头坡口型式
- 附录J 输气站及阀室爆炸危险区域划分推荐做法
- 附录K 埋地管道水压强度试验推荐做法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