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2 站场工艺
6.2.1 输气站设计输气能力应与管道系统设计输气能力匹配。
6.2.2 输气站应根据设备运行对气体中固液含量的要求,分析确定分离过滤设备的设置。
6.2.3 调压及计量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满足输气工艺、生产运行及检修需要;
2 在需控制压力及需要对气体流量进行控制和调节的管段上应设置调压设施,调压应注意节流温降的影响;
3 具有贸易交接、设备运行流量分配和自耗气的工艺管路上应设置计量设施;
4 计量流程的设计及设备的选择应满足流量变化的要求。
6.2.4 清管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清管设施宜与输气站合并建设,当输气站站间距超过清管器可靠运行距离时,应单独设置清管站;
2 清管工艺应采用不停气密闭清管工艺流程,进出站的管段上宜设置清管器通过指示器;
3 清管器收、发筒的结构尺寸应能满足通过清管器或智能检测器的要求;
4 清管作业清除的污物应进行收集处理,不得随意排放。
6.2.5 输气站放空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3.4.7条的要求。
6.2.6 输气站生产的污液宜集中收集,应根据污物源的点位、数量、物性参数等设计排污管道系统,排污管道的终端应设排污池或排污罐。
6.2.2 符合本规范第3.1.2条要求的天然气,在输送过程中不会出现凝析水,而机械杂质主要来自施工清管不彻底。输气站的一些设备的正常运行对天然气中的固液含量又有要求(如压缩机等),为保障输气管道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有必要采用过滤和分离设备来清除天然气中的固液杂质。目前输气站场中,常用的过滤和分离设备主要有多管干式除尘器(也称旋风分离器)和过滤分离器以及兼具两者功能的组合式过滤分离器。
从北美地区输气管道调查情况看,其输气站使用过滤分离器数量较少。就我国输气管道运行情况来看,天然气中的机械杂质主要来自管道施工清管不彻底的焊渣、泥沙等杂物。因此,只要从源头控制机械杂质的产生,则可减少输气站分离器或过滤器设置的数量,进而简化流程、减少投资、减少占地、减少泄漏的风险点。为此需要分析后确定分离过滤设备的设置。
6.2.3 本条对调压及计量设计作出规定。
1 输气站是为实现输气工艺而设置的,故需按输气工艺、生产运行及检修需要履行其特定的功能。输气站的站内调压计量工艺设计需满足输气工艺,如压力、温度、流量以及变工况的要求等。
2 为使输气站的操作平稳、计量准确和压缩机安全运行,应对站场压力进行控制。为了保证对用户的供气量和供气压力,通常需要设置调压装置对压力和流量进行调节和控制。调压装置不但进行压力调节,同时也可对流量进行调节。为防止节流后气体温度降低导致管线冰堵等危害,根据工艺需要设置天然气加热设施。
3 计量是管理和操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实行经济核算要求,因此本款规定对贸易交接、设备运行流量分配考核和自耗气应设置计量装置。
4 通常输气站投产至达到设计输气能力有一个时间过程,有的甚至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达到设计输量,这就要求流程设计时考虑近、中、远期的流量变化需求。输气站投产初期,往往输量较小,计量装置的选型宜考虑投产初期小流量的工况。
6.2.4 随着技术的进步,清管收发筒上快开盲板的设计采用了安全自锁装置,安全性能大幅提高,因此本条修订取消了2003版中的“6.3.5清管器收发筒上的快开盲板,不应正对距离小于或等于60m的居住区或建(构)筑物区。当受场地条件限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相应安全措施”。但在设计时,清管收发筒上快速开关盲板的布置要有利于清管作业。
1 输气管道运行过程中粉尘等污物在管道中沉积需要清管,管道内检测也需要使用智能清管器,因此输气管道应按生产运行的需要设置清管设施。为便于管理、节约投资、节约用地,清管设施宜与输气站合建。本规范未具体明确输气管道上清管设施之间的最大间距要求,主要是该间距与管道内壁情况、清管器密封(皮碗)材料的耐磨性、清管器自备电源可用时间的长短、地形、清管时管内气体流速等因素有关,沿输气管线布置的清管设施之间的距离需要根据上述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2 不停气密闭清管除避免气体大量放空外,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运行安全,故本规范规定采用不停气密闭清管工艺。清管器通过指示器宜安装在以下位置:①接收清管器时,能判断清管器已全部进入清管接收筒;②发送清管器时,能判断清管器已全部进入输气管线。本规范未规定清管指示信号上传,主要取决于自动化控制水平和运行管理的需要。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6.1 输气站设置
- 下一节:6.3 压缩机组的布置及厂房设计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输气工艺
- 3.1 一般规定
- 3.2 工艺设计
- 3.3 工艺计算与分析
- 3.4 输气管道的安全泄放
- 4 线路
- 4.1 线路选择
- 4.2 地区等级划分及设计系数确定
- 4.3 管道敷设
- 4.4 并行管道敷设
- 4.5 线路截断阀(室)的设置
- 4.6 线路管道防腐与保温
- 4.7 线路水工保护
- 4.8 管道标识
- 5 管道和管道附件的结构设计
- 5.1 管道强度和稳定性计算
- 5.2 材料
- 5.3 管道附件
- 6 输气站
- 6.1 输气站设置
- 6.2 站场工艺
- 6.3 压缩机组的布置及厂房设计
- 6.4 压气站工艺及辅助系统
- 6.5 压缩机组的选型及配置
- 6.6 压缩机组的安全保护
- 6.7 站内管线
- 6.8 站内管道及设备的防腐与保温
- 7 地下储气库地面设施
- 7.1 一般规定
- 7.2 地面工艺
- 7.3 设备选择
- 8 仪表与自动控制
- 8.1 一般规定
- 8.2 调度控制中心
- 8.3 站场控制系统及远程终端装置
- 8.4 输气管道监控
- 9 通信
- 10 辅助生产设施
- 10.1 供配电
- 10.2 给水排水及消防
- 10.3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 10.4 供热
- 11 焊接与检验、清管与试压、干燥与置换
- 11.1 焊接与检验
- 11.2 清管、测径与试压
- 11.3 干燥与置换
- 附录A 输气管道工艺计算
- 附录B 受约束的埋地直管段轴向应力计算和当量应力校核
- 附录C 受内压和温差共同作用下的弯头组合应力计算
- 附录D 敷管条件的设计参数
- 附录E 管道附件由膨胀引起的综合应力计算
- 附录F 三通和开孔补强的结构与计算
- 附录G 压缩机轴功率计算
- 附录H 管端焊接接头坡口型式
- 附录J 输气站及阀室爆炸危险区域划分推荐做法
- 附录K 埋地管道水压强度试验推荐做法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