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0.3 阀冷却系统
10.3.1 换流阀内冷却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换流阀内冷却应采用闭式单循环冷却水系统,每极阀厅应独立设置,背靠背换流站宜按整流侧和逆变侧分别设置;
2 内循环介质水应满足换流阀对水质、水压、流速及水温的要求;最低流速应满足阀体内防止电腐蚀的最低允许速度的要求;
3 内循环介质水回路应设置去离子水旁路,离子交换器的处理水量宜按2h将内循环介质水系统容积水量处理一遍确定;
4 循环水泵、离子交换器、补水泵、过滤装置应100%备用。
10.3.2 换流阀外冷却应满足下列规定:
1 换流阀外冷却宜采用水冷却方式,在水资源缺乏、取水困难或年平均气温低的地区可采用空冷方式或空冷加其他辅助冷却的方式;
2 当采用水冷却方式时,计算蒸发型冷却塔传热量的大气湿球温度应取当地极端最高湿球温度;当采用空冷方式时,计算空冷器传热量的大气干球温度应取当地极端最高干球温度;
3 采用蒸发型冷却塔时,应为喷淋水设置缓冲水池,水池容积应满足水冷却系统安全运行的需要;
4 蒸发型冷却塔喷淋水的补充水量应按冷却塔蒸发损失、飘逸损失及排污损失之和计算,安全系数应取1.10~1.15;
5 应采取防止冷却塔换热盘管外表面结垢的措施;
6 应采取抑制冷却塔喷淋水及缓冲水池内壁微生物生长的措施;
7 蒸发型冷却塔应设置一台备用,且每台冷却塔应独立配置喷淋水泵;水处理设备、喷淋水泵应100%备用;
8 空冷器宜采用干式,换热盘管应设置不少于一片(组)的备用,且换热面积冗余应达到15%~20%;
9 寒冷地区,室外设备冬季停运期间应采取防冻措施。
10.3.3 换流阀散发到内循环介质水中的热量应取换流阀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最大值。
10.3.4 阀冷却系统应设置就地和集中监控系统对水温、电导率、水压、流量等进行自动监测。
1 换流阀内冷却应采用闭式单循环冷却水系统,每极阀厅应独立设置,背靠背换流站宜按整流侧和逆变侧分别设置;
2 内循环介质水应满足换流阀对水质、水压、流速及水温的要求;最低流速应满足阀体内防止电腐蚀的最低允许速度的要求;
3 内循环介质水回路应设置去离子水旁路,离子交换器的处理水量宜按2h将内循环介质水系统容积水量处理一遍确定;
4 循环水泵、离子交换器、补水泵、过滤装置应100%备用。
10.3.2 换流阀外冷却应满足下列规定:
1 换流阀外冷却宜采用水冷却方式,在水资源缺乏、取水困难或年平均气温低的地区可采用空冷方式或空冷加其他辅助冷却的方式;
2 当采用水冷却方式时,计算蒸发型冷却塔传热量的大气湿球温度应取当地极端最高湿球温度;当采用空冷方式时,计算空冷器传热量的大气干球温度应取当地极端最高干球温度;
3 采用蒸发型冷却塔时,应为喷淋水设置缓冲水池,水池容积应满足水冷却系统安全运行的需要;
4 蒸发型冷却塔喷淋水的补充水量应按冷却塔蒸发损失、飘逸损失及排污损失之和计算,安全系数应取1.10~1.15;
5 应采取防止冷却塔换热盘管外表面结垢的措施;
6 应采取抑制冷却塔喷淋水及缓冲水池内壁微生物生长的措施;
7 蒸发型冷却塔应设置一台备用,且每台冷却塔应独立配置喷淋水泵;水处理设备、喷淋水泵应100%备用;
8 空冷器宜采用干式,换热盘管应设置不少于一片(组)的备用,且换热面积冗余应达到15%~20%;
9 寒冷地区,室外设备冬季停运期间应采取防冻措施。
10.3.3 换流阀散发到内循环介质水中的热量应取换流阀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最大值。
10.3.4 阀冷却系统应设置就地和集中监控系统对水温、电导率、水压、流量等进行自动监测。
条文说明
10.3.2 本条是对换流阀外冷却的规定。
(1)水冷方式散热效率高,设备噪声小,但对水源的可靠程度要求高,因喷淋水需要进行处理,所以系统复杂,运行人员需要经常性加药和加盐,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量也大,还有污水排放的问题存在;空冷方式散热效率较低,设备噪声相对较大,空冷设备室外占地面积也大,但不需要耗水,系统简单,运行维护工作量较小,且为零排放。
水冷方式和空冷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站区的气象、水源、总布置、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在采取单一空冷方式无法保证冷却效果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空冷与水冷相结合的冷却方式,或辅助其他设备进行二次冷却的方式。
(2)当采用水冷方式散热时,由于冷却塔换热盘管的表面温度经常超过50℃,喷淋水如不进行软化处理除掉水中的钙、镁离子,长期运行就会在盘管表面形成水垢而影响换热效率,所以,必须根据补水水质状况,采取合适的水处理措施防止结垢。对喷淋补充水的水处理措施一般包括:软化处理、反渗透、投加缓释阻垢剂和杀菌灭藻剂等,需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站址选择
- 4 交流系统基本条件及直流输电系统的性能要求
- 4.1 交流系统基本条件
- 4.2 直流输电系统的性能要求
- 5 电气一次
- 5.1 电气主接线
- 5.2 过电压保护、绝缘配合及防雷接地
- 5.3 污秽水平及直流外绝缘
- 5.4 主要设备和导体选择
- 5.5 电气设备布置
- 5.6 站用电系统
- 6 控制和保护
- 6.1 一般规定
- 6.2 监控系统
- 6.3 直流控制系统
- 6.4 直流系统保护
- 6.5 交流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
- 6.6 辅助二次系统
- 6.7 二次设备布置
- 7 调度自动化及通信
- 7.1 调度自动化
- 7.2 通信
- 8 土建
- 8.1 站区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 8.2 建筑
- 8.3 结构
- 9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 9.1 采暖
- 9.2 通风和空调
- 10 水工
- 10.1 给水系统
- 10.2 排水系统
- 10.3 阀冷却系统
- 11消防
- 11.1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 11.2 灭火系统
- 12 噪声控制和节能
- 12.1 噪声控制
- 12.2 节能
- 附录A 交流系统谐波干扰指标
- 附录B 直流线路等效干扰电流计算
- 本规范用词说明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