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2 横断面布置
5.2.1 横断面可分为单幅路、两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及特殊形式的断面(图5.2.1)。
![](//www.oya-u.com/gf/Web/uploads/allimg/230112/113R32D0-0.jpg)
![](//www.oya-u.com/gf/Web/uploads/allimg/230112/113R32313-1.jpg)
图5.2.1 横断面形式
![](http://www.oya-u.com/gf/Web/uploads/allimg/230112/113R32D0-0.jpg)
![](http://www.oya-u.com/gf/Web/uploads/allimg/230112/113R32313-1.jpg)
图5.2.1 横断面形式
5.2.2 当快速路两侧设置辅路时,应采用四幅路;当两侧不设置辅路时,应采用两幅路。
5.2.3 主干路宜采用四幅路或三幅路;次干路宜采用单幅路或两幅路,支路宜采用单幅路。
5.2.4 对设置公交专用车道的道路,横断面布置应结合公交专用车道位置和类型全断面综合考虑,并应优先布置公交专用车道。
5.2.5 同一条道路宜采用相同形式的横断面。当道路横断面变化时,应设置过渡段。
5.2.6 桥梁与隧道横断面形式、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与路段相同。
5.2.7 特大桥、大中桥分隔带宽度可适当缩窄,但应满足设置桥梁防护设施的要求。
条文说明
5.2.1~5.2.3 影响道路横断面形式与组成部分的因素很多,如城市规模、道路红线宽度、交通量、车辆类型与组成、设计速度、地理位置、排水方式、结构物的位置、相交道路交叉形式等等。从横向布置分类,目前使用的横断面从单幅路到八幅路均有,较为常见的是单幅路、两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从竖向布置分类,有地面式、高架式或路堑式。本节主要针对横向分类描述。
1 单幅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适用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量不大的城市道路。由于单幅路断面车道布置的灵活性,在中心城区红线受限时,车道划分可以根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高峰错时调剂使用。但应注意在公共汽车停靠站处应采取交通管理措施,以便减少非机动车对公共汽车的干扰。
单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红线较窄的次干路;交通量较少、车速低的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老城区道路;集文化、旅游、商业功能为一体的且红线宽度在40m以上,具有游行、迎宾、集合等特殊功能的主干路,推荐采用单幅路断面。
2 两幅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适用于单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对绿化、照明、管线敷设均较有利。如中心商业区、经济开发区、风景区、高科技园区或别墅区道路、郊区道路、城市出入口道路。对于横向高差大、地形特殊的道路,可利用地形优势采用上、下行分离式断面。两幅路之间需设分隔带,可采用绿化带分隔。
两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主干路;红线宽度较宽的次干路。
3 三幅路:机动车(设置辅路时,为主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保障了交通安全,提高了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机非分行适用于机动车及非机动车交通量大,红线宽度大于或等于40的道路。主辅分行适用于两侧机动车进出需求量大,红线宽度大于或等于50m的主干路。主、辅路或机、非之间需设分隔带,可采用绿化带分隔。
三幅路适用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的主干路;需设置辅路的主干路;红线宽度较宽的次干路。
4 四幅路:机动车(设置辅路时,为主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保障了交通安全,提高了机动车的行驶速度。适用于机动车车速高,单向机动车车道2条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双向机动车道中间设有中央分隔带,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或辅路间设有两侧带分隔,能保障行车安全。当有较高景观要求时人行道、两侧带、中央分隔带的宽度可适当增加。
四幅路适用于需设置辅路的快速路和主干路;机动车及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的主干路。
5.2.4 公交专用车道分为常规公交专用车道和快速公交专用车道两种,常规公交专用车道又分为分时段和全天公交专用车道两种。由于其运行特点不同,对道路和车站设置的要求也相应不同,对横断面的布置影响也较大。因此,在道路上需设置公交专用车道时,应先根据公交专用车道的类型,结合车站布置、道路功能综合选定横断面形式。
5.2.6、5.2.7 道路设计中,为了打造美好的绿化景观效果,在用地允许的条件下,常设置较宽的分隔带。特大桥、大中桥跨度大、投资多,如果整个横断面宽度与道路一致,势必过多的增加投资。为保证行车安全,车行道宽度、路缘带宽度应与道路一致。分隔带宽度在满足桥梁防护设施设置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压窄。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5.1 一般规定
- 下一节:5.3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目录导航
- 前言
- 修订说明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道路分级
- 3.2 设计速度
- 3.3 设计车辆
- 3.4 道路建筑限界
- 3.5 设计年限
- 3.6 荷载标准
- 3.7 防灾标准
- 4 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 4.1 一般规定
- 4.2 快速路
- 4.3 其他等级道路
- 4.4 自行车道
- 4.5 人行设施
- 5 横断面
- 5.1 一般规定
- 5.2 横断面布置
- 5.3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 5.4 路拱与横坡
- 5.5 缘石
- 6 平面和纵断面
- 6.1 一般规定
- 6.2 平面设计
- 6.3 纵断面设计
- 6.4 线形组合设计
- 7 道路与道路交叉
- 7.1 一般规定
- 7.2 平面交叉
- 7.3 立体交叉
- 8 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交叉
- 8.1 一般规定
- 8.2 立体交叉
- 8.3 平面交叉
- 9 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
- 9.1 一般规定
- 9.2 行人交通
- 9.3 非机动车交通
- 10 公共交通设施
- 10.1一般规定
- 10.2 公共交通专用车道
- 10.3 公共交通车站
- 11 公共停车场和城市广场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公共停车场
- 11.3 城市广场
- 12 路基和路面
- 12.1 一般规定
- 12.2 路基
- 12.3 路面
- 12.4 旧路面补强和改建
- 13 桥梁和隧道
- 13.1 一般规定
- 13.2 桥梁
- 13.3 隧道
- 14 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
- 14.1 一般规定
- 14.2 交通安全设施
- 14.3 交通管理设施
- 14.4 配套管网
- 15 管线、排水和照明
- 15.1 一般规定
- 15.2 管线
- 15.3 排水
- 15.4 照明
- 16 绿化和景观
- 16.1 一般规定
- 16.2 绿化
- 16.3 景观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