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7 消毒
4.7.1 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消毒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消毒工艺进水水质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消毒剂的投加量应根据进、出水水质及受纳水体环境或用户要求等实际情况,通过消毒试验进行确定,并根据处理水量、pH值、水温和接触时间等参数进行调整。
3 应设置消毒效果控制点,各控制点应每小时检测一次或自动监测,消毒剂余量应达到控制点设定值。
4 消毒剂加注管应保持必要的入水深度,消毒剂不得外溢。
5 应每月清洗转子流量计、水射器,检查维修过滤罐、控制阀、压力表等。
6 操作人员应戴防护手套和眼镜。
7 消毒剂采用压力投加时,应定期清洗加药泵或计量泵。
8 液氯、次氯酸钠、氯酸钠、盐酸等消毒药剂运输单位应有危险品运输资质。
4.7.2 液氯消毒除应符合本规程第4.7.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液氯消毒游离氯与水体接触时间应大于30min。
2 投加氯气所使用水射器的水压应大于0.3MPa。
3 应每周检查一次报警器及漏氯吸收装置与漏氯检测仪表的有效联动功能,并启动一次手动装置,检查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4 应每月检查并维护漏氯检测仪一次,每周对防护用具检查一次。
5 应制定液氯泄漏紧急处理预案。
6 重新启用加氯设施时,应按加氯间投产运行的检查和验收方案进行。
7 氯瓶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氯瓶的管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氯气安全规程》GB 11984的有关规定;
2)开、关氯瓶阀时,应使用专用扳手,用力均匀,不得锤击,同时进行检漏;
3)加氯设施较长时间停置,应将氯瓶妥善处置。
8 应每日检查加氯系统设备,发现泄漏或异常及时处理。
9 输氯系统管道阀门,应每季度检修吹扫一次,每年检查修理一次。
10 加氯房、氯库的墙面,应3年清刷一次,门窗油漆一次,铁件应每年进行油漆防腐处理。
11 泄氯吸收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于中和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应保持在12%以上,且溶液不应结晶结块;
2)用氯化亚铁进行还原的溶液中应有足够的铁件;
3)吸收系统采用探测、报警、吸收液泵、风机联动的装置,应先启动吸收液泵再启动风机;
4)风机风量应满足气体循环次数(8~12)次/h;
5)泄氯报警仪设定值应为0.1ppm;
6)泄氯报警仪探头应整洁、灵敏;
7)泄氯吸收装置应每周联动一次。
4.7.3 氯库的漏氯检测报警装置及防护用具必须完好有效。
4.7.4 采用次氯酸钠消毒除应符合本规程第4.7.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每日观察次氯酸钠储存设施中次氯酸钠液位,次氯酸钠储存量宜为(5~7)d的用量。
2 投加次氯酸钠的设备、管道更换或维修时应采用耐次氯酸钠腐蚀的材料。
3 应定期检定次氯酸钠加注时配置的计量器具,采用高位罐加转子流量计时,应定期清洗转子流量计计量管。
4 应每日测定次氯酸钠的含氯浓度。
5 每季度应对次氯酸钠投加管路进行清洗。
4.7.5 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时除应符合本规程第4.7.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固体氯酸钠应单独存放,且与设备间的距离不得小于5m,库房应通风阴凉。
2 开机前应检查防爆口,防爆口应畅通并处于开启状态。
3 开机前应检查水浴补水阀是否开启、水浴箱中自来水是否充足。
4 应定期清洗二氧化氯原料罐口闸阀中的过滤网。
5 停机时加药泵停止工作后,设备应运行30min后,方可关闭进水。
6 停机时,应关闭加热器电源。
4.7.6 在搬运和配制氯酸钠过程中,严禁用金属器件锤击或摔击,严禁明火。
4.7.7 采用臭氧消毒时应符合本规程第4.6节的规定。
4.7.8 采用紫外线消毒时除应符合本规程第4.7.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紫外线消毒进水透射率应大于30%,悬浮固体(SS)浓度不应大于10mg/L,浊度不应大于5NTU。进水水质不符合要求时,宜优化或增设预处理工艺。
2 不应使用铁盐作为混凝沉淀药剂。
3 设备灯源模块和控制柜应可靠接地。
4 反应器内水位达不到设备运行水位时,不得开启设备。
5 紫外线有效剂量验证测试方法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GB/T 19837的有关规定执行。
6 紫外灯在峰值流量和运行寿命终点时,紫外线有效剂量不应低于80mJ/cm2。
7 除采用有效剂量验证法外,宜采用生物验证剂量的方法对紫外线消毒剂量进行补充验证,验证微生物宜使用MS2噬菌体。
8 应满足溢流堰前的有效水位。
9 应每日检查控制面板显示的系统组件状态和报警情况,检查在线传感器,流量计、紫外传感器和数据记录装置。
10 紫外线强度、UVT、灯管状态、流量宜每4h记录一次。
11 紫外灯模块宜设有自动清洗装置。无自动清洗装置时,应进行人工清洗。
12 纯机械式自动清洗系统清洗频率应为(10~30)min/次,应每(0.5~1)年更换清洗头。
13 机械加化学式自动清洗系统清洗频率应每日1次,并应每5年更换清洗头。
14 紫外模块应具备备用电源或不间断电源。
15 每月满足验证剂量所需的水质条件应大于95%。
16 在紫外灯模块维护操作前,灯管应冷却,设备应与水分离。
17 反应器中紫外传感器应每月校准一次。
18 紫外灯管应根据厂商提供的灯管衰减性质,确定更换频率。
19 灯管更换后,损坏的灯管应送回制造厂商或汞金属回收工厂。
20 应定期清除溢流堰前的渠内淤泥。
4.7.3 本条为强制条文,规定了液氯消毒的安全。
氯气属于危险化学品,为了保证加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氯库内必须配备漏氯检测报警装置;漏氯探测探头应根据产品手册的规定合理使用,定期对探头的有效性进行检测,如探头失效应立即更换。漏氯检测报警装置通常设置两级报警,当轻微泄漏时触发漏氯低报警,启动排风装置降低环境中氯气的浓度。当严重泄漏时触发漏氯高报警,关闭排风装置,启动漏氯吸收装置将氯气中和。氯库应该配置专用扳手、活动扳手、手锤、竹签、氨水等维修、检测工具和材料,一旦氯气发生泄漏,操作人员应佩戴好防护用具,及时进入现场处理泄漏点,防止泄漏进一步扩大。防护用具应置于氯库外,便于操作人员安全、迅速取用的位置。
氯库内配备漏氯检测报警装置,漏氯探测探头应根据产品手册的规定合理使用,定期对探头的有效性进行检测,如探头失效应立即更换。
4.7.6 本条为强制条文,规定了氯酸钠使用的安全。
氯酸钠是一种无机氯产品,是制造二氧化氯等的基本化工原料。氯酸钠在介稳状态呈晶体或斜方晶体,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在酸性溶液中有强氧化作用,300℃以上分解放出氧气。氯酸钠不稳定,与磷、硫及有机物混合受撞击时易发生燃烧和爆炸,易吸潮结块,氯酸钠粉尘能刺激皮肤、黏膜和眼睛。人吸入氯酸钠粉尘,积累在体内可导致中毒。所以在搬运和生产过程中,必须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造成洒落。
搬运和配制氯酸钠过程中,严禁用金属器件锤击或摔击,严禁明火。操作人员佩戴橡胶手套、眼镜等,实现安全劳动防护。
4.7.8 本条规定了采用紫外线消毒时运行维护相关内容,其中:
1 影响紫外线消毒的主要因素有透射率、SS浓度和浊度,因此结合行业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 60-2011的有关规定,紫外线消毒进水透射率应大于30%,SS不大于10mg/L,浊度不大于5NTU。当进水水质不符合以上要求时,宜优化或增设预处理工艺。
2 水中带色金属离子等均会影响紫外线在水中的穿透率,其中三价铁离子对紫外线摩尔吸收系数最大,因此不宜使用铁盐作为混凝沉淀药剂。不同物质对紫外线的吸收性质见表2。
表2 污水中常见物质对紫外线的吸收特性
3 紫外线消毒系统应提供接地故障中断线路。
4 本款规定了反应器开启时的水位条件。
5 本款规定了紫外线反应器有效剂量的验证参考方法。
6 本款参考国家标准《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GB/T 19837-2005,规定了紫外线反应器在峰值流量和运行寿命终点时的有效剂量值不低于80mJ/cm2。
7 紫外线反应器内紫外光强分布不均、污水在反应器内流态复杂等因素导致理论计算很难正确反应实际紫外线反应器的实际有效剂量。因此通常采用基于标准紫外线耐受微生物的等效生物剂量验证方法作为补充。美国《紫外线消毒指导手册》推荐使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孢子和MS2噬菌体作为验证微生物。由于MS2噬菌体的线性范围宽,为业内所公认,验证文件齐全,近年来国外标准多采用MS2噬菌体作为验证微生物,因此验证微生物推荐使用MS2噬菌体。
8 紫外线反应器灯管上方的水位影响微生物的灭活效率,因此要满足溢流堰前的有效水位。
9 本款规定了每日观察反应器系统组件状态和警报情况,检查在线传感器,流量计、紫外传感器和数据记录装置。
10 本款参考美国《紫外线消毒指导手册》,规定了紫外强度、UVT、灯管状态、流量记录频次。
15 本款参考美国《紫外线消毒指导手册》,规定了反应器运行要求,每月应确保超过95%的水质条件满足验证剂量所需的水质条件。
18 本款规定了紫外灯管的更换频率应依据灯管厂商的衰减规律制定。
19 紫外灯管因为含有重金属汞,因此更换后的灯管,损坏的灯管应送回制造厂商或汞金属回收工。
20 溢流堰前的渠内淤泥会导致排水不畅、滋养微生物和改变渠内有效水位,因此应定期清除。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基本规定
- 2.1 运行管理
- 2.2 技术指标
- 2.3 生产记录
- 2.4 设备台账
- 2.5 报表
- 3 水量、水质及监测
- 3.1 水量计量
- 3.2 水质及检测
- 3.3 化验室
- 3.4 在线监测
- 3.5 净水药剂及材料
- 4 设施运行与维护
- 4.1 混凝
- 4.2 沉淀
- 4.3 介质过滤
- 4.4 硝化反硝化滤池
- 4.5 膜过滤
- 4.6 臭氧氧化
- 4.7 消毒
- 4.8 清水池
- 4.9 输配泵站
- 5 设备运行与维护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泵
- 5.3 鼓风机
- 5.4 空气压缩机
- 5.5 混合、反应搅拌设备
- 5.6 计量泵
- 5.7 电机
- 5.8 电气
- 5.9 自控系统
- 5.10 仪器仪表
- 6 安全
- 6.1 安全管理
- 6.2 作业安全
- 6.3 应急预案
- 本规程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