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7 刮、吸泥设备
7.7.1 链板式刮泥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池体应在刮泥机安装前进行测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7.1-1的规定。
表7.7.1-1 池体允许偏差(mm)
2 链轮固定应牢固,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7.1-2的规定。
表7.7.1-2 链轮允许偏差(mm)
3 导轨固定应牢固,支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7.1-3的规定。
表7.7.1-3 导轨支架允许偏差(mm)
4 耐磨条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固定耐磨条安装的螺钉拧紧后应将螺钉倒转1/2圈,耐磨条长圆形孔眼应朝向排泥渠且耐磨条应能自由活动;
2) 两条耐磨条间应留出空隙,相邻的空隙不应在同一直线上。
5 驱动装置应安装牢固,其驱动链轮与大链轮应在同一垂直平面上,平直度允许偏差应为±1mm。
6 试运转完毕后,应在链的各轮轴与池壁的间隙处进行二次灌浆,灌浆混凝土强度应比池壁混凝土强度高一个等级。
7.7.2 链板式刮泥机的试运转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安装完毕后应清理池底,试验过载保护装置应动作灵敏;
2 试运转时间不应小于3h且完全旋转不应小于2次;
3 设备应运行平稳,刮板不得与池壁、集渣管等设施相碰,应无突跳或异常杂音,链条不应出现跳格。
7.7.3 中心传动刮(吸)泥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编制中心传动刮(吸)泥机的运输和吊装方案,对吊装运输过程应进行受力分析及详细计算;
2 圆形沉淀池中心点应在安装前确定;
3 中立柱的中心应与池体的基准中心同心;应在中立柱底部的标高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中立柱垂直度调校;
4 中立柱和底部环形密封灌浆应采用二次灌浆;
5 驱动装置与中立柱连接应牢固,底架应指向工作桥方向;
6 驱动装置运转轨迹应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并应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驱动装置灌浆;
7 工作桥、吸泥桁架、吸泥装置、出水堰板、浮渣挡板及挡水裙板、调整堰板齿顶及浮渣挡板等部件的安装应符合装配图的要求,工作桥的侧向直线度不应大于15mm;吸泥管的下缘与二次抹面后的池底距离应为30mm±20mm;
8 出水堰板、浮渣挡板应按部件装配图的要求进行安装,堰板齿顶及浮渣挡板顶边的水平度允许偏差应为±5mm;
9 集泥筒的密封圈应固定牢固,其密封性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要求。
7.7.4 周边传动刮(吸)泥机安装前应对土建基础进行检查,土建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池内径允许偏差应为±15mm,椭圆度不应大于25mm;
2 中心平台上表面实际标高允许偏差应为±10mm;
3 池周边轨道面的标高允许偏差应为±5mm;
4 池底面实际标高及底面的倾斜度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7.7.5 周边传动刮(吸)泥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中心支座的中心应与池中心平台的基准中心重合,支座轴心线垂直度允许偏差应为±1mm,标高误差不应大于20mm;
2 驱动装置的主动轮与从动轮的行走方向应与其各自运动轨迹圆相切且主动轮与从动轮的轨迹圆偏离应小于5mm;
3 工作桥侧边直线度应小于15mm,并应上拱;
4 橡胶撇渣板应与支撑支架连接牢固,并应露出设计液位线100mm±5mm;
5 橡胶刮泥板下缘与刷平后池底的间隙应为20mm±10mm,尼龙轮不得悬空且应转动灵活。
7.7.6 刮(吸)泥机的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安装完毕后,应清理池底,试验过载保护装置应动作灵敏;
2 试运行时间不应小于3h且完全旋转不应小于2次;
3 设备应运行平稳,上部刮渣装置不得与池壁、工作桥等设施相碰,并应能平稳通过集渣斗,无卡阻突跳现象;下部吸泥管与池底、池壁等应无摩擦。
7.7.1 链板式刮泥机成套装置主要由驱动装置、链轮、导轨、耐磨条、刮板组件等组成,主要用于矩形水池。
7.7.3 应依据中心传动刮(吸)泥机到货及现场运输吊装情况,对运输吊装过程进行分析及详细计算,确保安全。
中立柱垂直度一般采用铅锤法进行调整。以中立柱上部螺栓孔分布的中心为圆心,每隔90°在相同的圆上放下4个铅垂,测量每根铅垂线到底部法兰每个对应孔的距离,同时用垫板进行调整,直到任意相隔180°位置的2个法兰对应孔测量点测量数值相差不大于±2mm,随后调整底部密封环的同心度。
按吸泥桁架装配图将根部桁架与中心垂架以销轴连接,垫起梢端以保证其梢端上翘15mm;然后安装中间桁架并将螺栓紧固,垫起梢端以保证其梢端上翘30mm;之后安装末端桁架并将螺栓紧固,垫起梢端以保证其梢端上翘45mm。安装长拉杆,确认末端桁架梢端上翘45mm且无明显扭曲后,将拉杆张紧焊接,拧紧长拉杆两端螺栓,按吸泥装置装配图将吸泥管依次固定在桁架下,吸泥管的下缘与池底的距离的测量方法,沉淀池底板以每15°角度划分24个区域,将刮吸泥机的驱动装置接上电源后缓慢地进行转动,在每一个区域内测量其吸泥臂各个位置的偏差值,当其偏差大于±20mm时应调整中立柱与吸泥管间隙来升高或降低吸泥管的高度,使吸泥机的吸泥臂在运行一周范围内各点的误差不大于±20mm。
7.7.4 周边传动刮(吸)泥机由底座、轨道、浓缩刮(吸)泥系统、销齿盘、支座组合、电动机、中心枢轴、刮臂、刮板等组成。其施工流程为:施工准备→材料验收→基础复验→中心支座安装→刮臂安装→轨道安装→销齿盘、滚轮组、拉杆安装→电动机、传动机构安装→刮板安装→调试及试运转。
周边传动刮泥机组件分散、结构复杂、作业空间受限,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7.7.5 刮泥机中心部件为中心枢轴支座,应先找正池体底部牛腿基础上所有预埋钢板圆周的中心位置,将中心支座起吊就位,使中心支座的中心与池体底部牛腿基础上所有预埋钢板圆周的中心位置重合,对正各基础孔位后安放,调整中心支座的高度和水平度,将支座与池体底部的中心底座预埋件焊接牢固。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7.6 搅拌、推流设备
- 下一节:7.8 堰板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施工测量与监测
- 4.1 一般规定
- 4.2 构(建)筑物施工测量
- 4.3 设备安装测量
- 4.4 管线施工测量
- 4.5 施工监测
- 5 地基与基础工程
- 5.1 一般规定
- 5.2 地基处理
- 5.3 工程桩
- 5.4 基坑
- 5.5 设备基础
- 6 污水与污泥处理构筑物
- 6.1 一般规定
- 6.2 污水处理构筑物
- 6.3 污泥处理构筑物
- 6.4 附属构筑物
- 7 工艺设备安装工程
- 7.1 一般规定
- 7.2 格栅除污设备
- 7.3 输送设备
- 7.4 除砂设备
- 7.5 充氧装置
- 7.6 搅拌、推流设备
- 7.7 刮、吸泥设备
- 7.8 堰板
- 7.9 滗水器
- 7.10 过滤设备
- 7.11 膜处理设备
- 7.12 消毒设备
- 7.13 污泥消化及沼气设备
- 7.14 浓缩脱水设备
- 7.15 污泥干化与焚烧设备
- 7.16 好氧发酵设备
- 7.17 闸门及堰门
- 7.18 除臭系统
- 7.19 污水源热泵
- 7.20 其他设备
- 8 电气及自动化仪表工程
- 8.1 一般规定
- 8.2 电气
- 8.3 自动化仪表
- 9 工艺管道安装工程
- 9.1 一般规定
- 9.2 工艺管道安装
- 9.3 功能性试验
- 10 厂区配套工程
- 10.1 建筑物
- 10.2 厂区总图管线
- 10.3 道路
- 10.4 景观绿化
- 10.5 照明
- 10.6 其他配套工程
- 11 安全与环境保护
- 11.1 一般规定
- 11.2 施工安全
- 11.3 环境保护
- 12 系统联动调试
- 附录A 设备单机调试记录
- 附录B 系统联动调试记录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