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0.3 管节沉放
10.3.1 管节应根据不同沉放阶段的最不利荷载组合进行内力计算。
10.3.2 管节沉放水流阻力应按不同沉放阶段的工况、不同水深的水流方向和流速,结合管节沉放施工方案进行计算。
10.3.3 管节沉放作业窗口期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风速不应大于10m/s;
2 水流速度不应大于0.6m/s;
3 浪高应小于0.5m;
4 能见度应大于1000m。
10.3.4 管节沉放过程中压载水舱加载应分次进行,各阶段抗浮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节下沉阶段,抗浮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01;
2 水力压接之后水密门开启前,抗浮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02;
3 稳定压载阶段,抗浮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05。
10.3.5 管节沉放时,下沉速率不宜大于0.5m/min。
10.3.6 基础垫层采用后填法时,管节沉放对接完成后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管节横向、竖向相对允许偏差应为±20mm;
2 测量中误差:水平应为±50mm,高程应为±25mm。
条文说明
10.3.3 本条根据国内现有设计、施工经验确定,不满足时应进行专项试验研究后再确定。
10.3.4 稳定压载是指管节锁定回填及覆盖回填过程中的压载。
10.3.5 管节下沉时应分级下沉,每级间宜暂停一定时间以使管节保持稳定。
10.3.6 对后填法隧道而言,沉放对接完成后指基础垫层处理完成后。目前国内除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基础垫层采用先铺法外,绝大部分沉管隧道基础垫层均采用后填法,根据工程经验,采用后填法的沉管隧道相邻管节竖向相对偏差可控制在20mm,高程偏差在±25mm。对于采用先铺法的沉管隧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允许偏差。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0.2 管节浮运
- 下一节:11 管节基槽、基础垫层和回填
目录导航
- 前 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工程调查与勘测
- 4.1 一般规定
- 4.2 工程调查
- 4.3 工程勘测
- 5 总体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隧道位置选择
- 5.3 几何设计
- 5.4 控制性技术方案
- 6 材料
- 7 荷载和组合
- 7.1 荷载分类和荷载代表值
- 7.2 荷载组合
- 8 结构计算
- 8.1 一般规定
- 8.2 浮力计算
- 8.3 管节静力计算
- 8.4 舾装件计算
- 9 管节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结构形式和构造要求
- 9.3 接头
- 9.4 预留预埋
- 10 管节浮运、沉放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管节浮运
- 10.3 管节沉放
- 11 管节基槽、基础垫层和回填
- 11.1 一般规定
- 11.2 基槽
- 11.3 基础垫层
- 11.4 回填
- 12 护岸和衔接段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护岸
- 12.3 衔接段
- 13 干坞
- 13.1 一般规定
- 13.2 固定干坞
- 13.3 工厂化干坞
- 13.4 移动干坞
- 14 结构防水
- 14.1 一般规定
- 14.2 结构防水
- 14.3 接头、接缝防水
- 15 耐久性
- 16 抗震
- 16.1 一般规定
- 16.2 地震作用计算
- 16.3 地震验算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