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C 缆线传输性能与传输距离
C.0.1 电缆在通信业务网中的应用等级与传输距离应符合表C.0.1的规定。
注:①为62.5/125μm和50/125μm多模光纤的数值,如有括号,括号中为50/125μm多模光纤的数值。
②应用50μm多模光纤时信道长度可能受限,具体见相关应用标准。
③应用单模光纤时,信道长度可能更长,但不在本规范范围内,具体见相关应用标准。
④在带宽有限的应用场景下,可能因使用衰减较低的元件而使信道的应用等级(长度)超过规定的数值,但不推荐这种应用方式。
C.0.3 各类光纤网络应用的信道传输衰减指标与传输距离应符合表C.0.3的规定。
②OM2光纤规定的最小传输距离。
③OM3光纤规定的最小传输距离。
④在带宽有限的应用场景下,可能因使用衰减较低的元件而使信道的应用等级(长度)超过规定的数值,但不推荐这种应用方式。
⑤OM4光纤规定的最小传输距离。
C.0.5 单模光纤信道应用最大传输距离应符合表C.0.5的规定。
②OM1、OM2、OM3、OS1和OS2对应的标准为ISO/IEC11801或ISO/IEC24702。
③OS2通常被称为“低水峰”单模光纤,在临近1383nm波长时,有一个较低的衰减系数。
表C.0.1 对绞电缆应用传输距离
C.0.2 光纤在通信业务网中的应用等级与插入损耗应符合表C.0.2的规定。
表C.0.2 光纤在通信业务网中的应用等级与插入损耗值
续表 C.0.2
续表 C.0.2
②应用50μm多模光纤时信道长度可能受限,具体见相关应用标准。
③应用单模光纤时,信道长度可能更长,但不在本规范范围内,具体见相关应用标准。
④在带宽有限的应用场景下,可能因使用衰减较低的元件而使信道的应用等级(长度)超过规定的数值,但不推荐这种应用方式。
C.0.3 各类光纤网络应用的信道传输衰减指标与传输距离应符合表C.0.3的规定。
表C.0.3 光纤网络应用的信道传输衰减指标与传输距离
续表 C.0.3
C.0.4 多模光纤信道应用最大传输距离应符合表C.0.4的规定。
表C.0.4 多模光纤信道应用最大传输距离
续表 C.0.4
注:①OM1光纤规定的最小传输距离。②OM2光纤规定的最小传输距离。
③OM3光纤规定的最小传输距离。
④在带宽有限的应用场景下,可能因使用衰减较低的元件而使信道的应用等级(长度)超过规定的数值,但不推荐这种应用方式。
⑤OM4光纤规定的最小传输距离。
C.0.5 单模光纤信道应用最大传输距离应符合表C.0.5的规定。
表C.0.5 单模光纤信道应用最大传输距离
C.0.6 光纤传输性能指标参数应符合表C.0.6的规定。
表C.0.6 光纤传输性能指标参数
续表C.0.6
注:①针对光纤产品制造的要求。②OM1、OM2、OM3、OS1和OS2对应的标准为ISO/IEC11801或ISO/IEC24702。
③OS2通常被称为“低水峰”单模光纤,在临近1383nm波长时,有一个较低的衰减系数。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附录B 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端子支持的通信业务
- 下一节:本规范用词说明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缩略语
- 2.1 术语
- 2.2 缩略语
- 3 系统设计
- 3.1 系统构成
- 3.2 系统分级与组成
- 3.3 缆线长度划分
- 3.4 系统应用
- 3.5 屏蔽布线系统
- 3.6 开放型办公室布线系统
- 3.7 工业环境布线系统
- 3.8 综合布线在弱电系统中的应用
- 4 光纤到用户单元通信设施
- 4.1 一般规定
- 4.2 用户接入点设置
- 4.3 配置原则
- 4.4 缆线与配线设备的选择
- 4.5 传输指标
- 5 系统配置设计
- 5.1 工作区
- 5.2 配线子系统
- 5.3 干线子系统
- 5.4 建筑群子系统
- 5.5 入口设施
- 5.6 管理系统
- 6 性能指标
- 6.1 缆线与连接器件性能指标
- 6.2 系统性能指标
- 7 安装工艺要求
- 7.1 工作区
- 7.2 电信间
- 7.3 设备间
- 7.4 进线间
- 7.5 导管与桥架安装
- 7.6 缆线布放
- 7.7 设备安装设计
- 8 电气防护及接地
- 9 防火
- 附录A 系统指标
- 附录B 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端子支持的通信业务
- 附录C 缆线传输性能与传输距离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