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C.3 环境影响种类
C.3.1 结构的环境影响可分成无侵蚀性的室内环境影响和侵蚀性环境影响等。
C.3.2 当把无侵蚀性的室内环境视为一个环境等级时,宜将该等级分为无高温的室内干燥环境和室内潮湿环境两个层次。
C.3.3 根据环境侵蚀性的特点,宜按下列作用分类:
1 生物作用;
2 与气候等相关的物理作用;
3 与建筑物内外人类活动相关的物理作用;
4 介质的侵蚀作用;
5 物理与介质的共同作用。
C.3.4 当结构构件出现下列损伤时宜归为生物作用:
1 木结构的虫蛀和腐朽等;
2 植物根系造成的损伤;
3 动物粪便和细菌等造成的损伤。
C.3.5 结构构件出现下列损伤时宜归为与气候等相关的物理作用:
1 构件或材料出现冻融损伤;
2 出现因风沙造成的磨损和水的流动造成的损伤;
3 太阳辐射及相应的高温造成聚合物材料的老化;
4 温度、湿度等的变动使结构构件出现变形和开裂;
5 温度、湿度等的变动使结构构件中的介质膨胀;
6 随水分进入构件材料内部的介质结晶造成的损伤等。
C.3.6 结构构件出现的下列损伤时宜归为与人类生产相关的物理作用:
1 高速气流或水流造成的空蚀;
2 人员活动造成的磨损;
3 撞击造成的损伤;
4 设备高温、高湿等造成的损伤;
5 设备设施等造成的有机材料的老化等。
C.3.7 介质的侵蚀作用可分成下列几种类型:
1 环境中或生产过程中的酸性介质或碱性介质直接造成的损伤;
2 环境中或生产过程中的介质与构件出现化学不相容的现象;
3 环境中或生产过程中的介质加速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老化或性能劣化等。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C.2 设计使用年限
- 下一节:C.4 耐久性极限状态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基本要求
- 3.2 安全等级和可靠度
- 3.3 设计使用年限和耐久性
- 3.4 可靠性管理
- 4 极限状态设计原则
- 4.1 极限状态
- 4.2 设计状况
- 4.3 极限状态设计
- 5 结构上的作用和环境影响
- 5.1 一般规定
- 5.2 结构上的作用
- 5.3 环境影响
- 6 材料和岩土的性能及几何参数
- 6.1 材料和岩土的性能
- 6.2 几何参数
- 7 结构分析和试验辅助设计
- 7.1 一般规定
- 7.2 结构模型
- 7.3 作用模型
- 7.4 分析方法
- 7.5 试验辅助设计
- 8 分项系数设计方法
- 8.1 一般规定
- 8.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8.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 附录A 既有结构的可靠性评定
- A.1 一般规定
- A.2 承载能力评定
- A.3 适用性评定
- A.4 耐久性评定
- A.5 抵抗偶然作用能力的评定
- 附录B 结构整体稳固性
- B.1 一般规定
- B.2 设计原则
- B.3 设计方法
- B.4 安全管理与评估
- 附录C 耐久性极限状态设计
- C.1 一般规定
- C.2 设计使用年限
- C.3 环境影响种类
- C.4 耐久性极限状态
- C.5 耐久性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和措施
- 附录D 质量管理
- D.1 质量控制要求
- D.2 设计审查及施工检查
- 附录E 结构可靠度分析基础和可靠度设计方法
- E.1 一般规定
- E.2 结构可靠指标计算
- E.3 结构可靠度校准
- E.4 基于可靠指标的设计
- E.5 分项系数的确定方法
- E.6 可变作用组合值系数的确定方法
- 附录F 试验辅助设计
- F.1 一般规定
- F.2 试验结果的统计评估原则
- F.3 单项性能指标设计值的统计评估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自2022年1月1日起废止的条文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