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9 数字高程模型
5.9.1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数据源宜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数据、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数据,也可采用全野外实测数据。
5.9.2 数字高程模型的构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型构建的软件应进行测试,应在满足本标准有关要求及工程需要后,再投入使用;
2 构建模型的数据源应进行分类整理、统一格式及坐标转换,并应进行粗差检验与剔除;可通过模型与数字线划图等高线数据叠合对比的方法进行检查,差异之处应进行处理;无法处理差异之处时,应增补特征点线并重新构建模型;
3 一个数字高程模型应只有一个封闭的外边界线,内部的道路、建筑物、水域、地形突变等断裂线,应独立连成内边界线;不同的内边界线可相邻,但不应相交;
4 宜对构建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模型优化。
5.9.3 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法构建数字高程模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确定并应完整连接地性线、断裂线、边界线等特征线;
2 以同一特征线上相邻两点的连线,应作为构建三角形的必要条件;
3 构建三角形宜使三角形的边长接近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之和最小或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最小;
4 当采用等高线数据构建三角网时,宜将等高线作为特征线处理,并应符合第1款~第3款规定;
5 不规则三角网点数据宜通过插值处理生成规则的格网点数据。
5.9.4 采用规则格网法构建数字高程模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离散点数据插求格网点高程,可采用插值法、曲面拟合法,也可混合使用;
2 格网点的高程,也可由等高线数据插求;
3 特征线两侧的离散点,不应同时用于同一插值或拟合方程的建立。
5.9.5 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法构建数字高程模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数据采集可采用系统自动生成方式或人机交互采集方式;
2 特征点线应采用人工立体量测,测标中心精确切准地面,对特征点或特征线进行三维坐标量测;
3 采用像方和物方的采集和编辑方式,对立体匹配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观测、检查、修改;等高程的范围所有格网点应设置为同一高程;有地物覆盖的区域应减去相应覆盖高度;
4 数字高程单模型接边时,应检查接边重叠带内同名格网点的高程,高程较差不应大于2倍数字高程模型高程中误差;
5 图幅数字高程模型应进行镶嵌、裁切与接边;相邻图幅数字高程模型接边后不应出现裂隙,重叠部分的高程值应一致,相邻存储单元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应平滑衔接。
5.9.6 数字高程模型建立后应进行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用实测数据所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应进行外业实测检查并统计精度。每个图幅的检查点数,不应少于20点,检查点与模型插值点的高程较差不应大于本标准第5.1.7条相应格网点高程中误差的2倍。模型的高程中误差,按下式统计计算:
式中:Mh——模型的高程中误差(m);
n——检查点个数;
Δhi——检测高程与模型高程的较差(m)。
2 等高线作为数据源所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可采用等高线套合检验法。
5.9.2 数字高程模型的构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型构建的软件应进行测试,应在满足本标准有关要求及工程需要后,再投入使用;
2 构建模型的数据源应进行分类整理、统一格式及坐标转换,并应进行粗差检验与剔除;可通过模型与数字线划图等高线数据叠合对比的方法进行检查,差异之处应进行处理;无法处理差异之处时,应增补特征点线并重新构建模型;
3 一个数字高程模型应只有一个封闭的外边界线,内部的道路、建筑物、水域、地形突变等断裂线,应独立连成内边界线;不同的内边界线可相邻,但不应相交;
4 宜对构建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模型优化。
5.9.3 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法构建数字高程模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确定并应完整连接地性线、断裂线、边界线等特征线;
2 以同一特征线上相邻两点的连线,应作为构建三角形的必要条件;
3 构建三角形宜使三角形的边长接近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之和最小或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最小;
4 当采用等高线数据构建三角网时,宜将等高线作为特征线处理,并应符合第1款~第3款规定;
5 不规则三角网点数据宜通过插值处理生成规则的格网点数据。
5.9.4 采用规则格网法构建数字高程模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离散点数据插求格网点高程,可采用插值法、曲面拟合法,也可混合使用;
2 格网点的高程,也可由等高线数据插求;
3 特征线两侧的离散点,不应同时用于同一插值或拟合方程的建立。
5.9.5 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法构建数字高程模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数据采集可采用系统自动生成方式或人机交互采集方式;
2 特征点线应采用人工立体量测,测标中心精确切准地面,对特征点或特征线进行三维坐标量测;
3 采用像方和物方的采集和编辑方式,对立体匹配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观测、检查、修改;等高程的范围所有格网点应设置为同一高程;有地物覆盖的区域应减去相应覆盖高度;
4 数字高程单模型接边时,应检查接边重叠带内同名格网点的高程,高程较差不应大于2倍数字高程模型高程中误差;
5 图幅数字高程模型应进行镶嵌、裁切与接边;相邻图幅数字高程模型接边后不应出现裂隙,重叠部分的高程值应一致,相邻存储单元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应平滑衔接。
5.9.6 数字高程模型建立后应进行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用实测数据所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应进行外业实测检查并统计精度。每个图幅的检查点数,不应少于20点,检查点与模型插值点的高程较差不应大于本标准第5.1.7条相应格网点高程中误差的2倍。模型的高程中误差,按下式统计计算:
n——检查点个数;
Δhi——检测高程与模型高程的较差(m)。
2 等高线作为数据源所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可采用等高线套合检验法。
条文说明
5.9.1 数字高程模型是以规则或不规则格网点的高程值表达地表起伏的数据集,在工程设计、水文分析、城市规划、智慧城市、坡度坡向和土石方计算等方面具有重要用途,广泛应用于城建、铁路、公路、水利、电力、能源和工业与民用建筑等行业。近年来,随着新的高精度空间测量技术的进步,基于LiDAR、InSAR新的DEM生产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5.9.3 不规则三角网法构建模型,是通过从不规则分布的离散点生成连续的三角形(面)来逼近地形表面。
5.9.4 本条是格网法建模的具体规定。对于插值方法的选择需慎重,如果方法不当,就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
5.9.6 由于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源分为实测数据源和通过以数字线划图产品及纸质地形图数字化作为数据源两类,而实测数据源并没有经过地形图的成图过程,故本条分别给出了检查的要求。
5.9.3 不规则三角网法构建模型,是通过从不规则分布的离散点生成连续的三角形(面)来逼近地形表面。
5.9.4 本条是格网法建模的具体规定。对于插值方法的选择需慎重,如果方法不当,就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
5.9.6 由于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源分为实测数据源和通过以数字线划图产品及纸质地形图数字化作为数据源两类,而实测数据源并没有经过地形图的成图过程,故本条分别给出了检查的要求。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5.8 数字线划图
- 下一节:5.10 数字正射影像图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符号和缩略语
- 2.1 术语
- 2.2 符号
- 2.3 缩略语
- 3 平面控制测量
- 3.1 一般规定
- 3.2 卫星定位测量
- 3.3 导线测量
- 3.4 三角形网测量
- 3.5 自由设站测量
- 4 高程控制测量
- 4.1 一般规定
- 4.2 水准测量
- 4.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 4.4 卫星定位高程测量
- 5 地形测量
- 5.1 一般规定
- 5.2 图根控制测量
- 5.3 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
- 5.4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
- 5.5 城镇建筑区地形测图
- 5.6 工矿区现状图测量
- 5.7 水域地形测量
- 5.8 数字线划图
- 5.9 数字高程模型
- 5.10 数字正射影像图
- 5.11 数字三维模型
- 6 线路测量
- 6.1 一般规定
- 6.2 铁路、公路测量
- 6.3 架空索道测量
- 6.4 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
- 6.5 架空输电线路测量
- 7 拼下管线测量
- 7.1 一般规定
- 7.2 地下管线探查
- 7.3 地下管线施测
- 7.4 地下管线图绘制
- 7.5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 8 施工测量
- 8.1 一般规定
- 8.2 场区控制测量
- 8.3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 8.4 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 8.5 桥梁施工测量
- 8.6 核电厂施工测量
- 8.7 隧道施工测量
- 8.8 综合管廊施工测量
- 9 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
- 9.1 一般规定
- 9.2 竣工总图的编绘
- 9.3 竣工总图的实测
- 10 变形监测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 10.3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 10.4 基本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 10.5 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
- 10.6 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
- 10.7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
- 10.8 桥梁变形监测
- 10.9 滑坡监测
- 10.10 核电厂变形监测
- 10.11 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
- 10.12 变形监测信息系统
- 附录A 精度要求较高工程的中误差评定方法
- 附录B 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 B.1 平面控制点标志
- B.2 平面控制标石埋设
- B.3 变形监测观测墩结构图
- 附录C 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 C.1 高程控制点标志
- C.2 水准点标石埋设
- C.3 深埋水准点结构图
- 附录D 建筑方格网点标石规格及埋设
- 附录E 建(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
- 附录F 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