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3.2 总平面布置
3.2.1 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总平面布置应在规划基础上根据生产要求和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合理确定厂区建(构)筑物、堆场、道路运输、工程管线、绿化等设施的平面及竖向关系。
2 总平面布置宜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可按功能模块进行布置。
3 总平面布置应满足生产要求,各辅助和附属设施应靠近所服务的部门或车间。
4 厂区建(构)筑物宜合并,组合成联合厂房。
5 预留发展用地应合理规划。近期建设项目应集中布置,并应给后期工程和生产联系创造良好条件。
3.2.2 厂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厂房应布置在地势平坦、地质均匀的地段,应综合与其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交通运输和工程设备管线敷设等因素确定,并应避免对厂区外临近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2 厂房建筑满足生产工艺需要的前提下体形宜规整紧凑,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
3.2.3 仓储建筑物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棉、废棉仓库宜靠近纺部车间分级室,成品库宜靠近车间成品出口处。根据工厂规模,原棉仓库、成品仓库可合建。原棉库附近宜有固定堆场。布置堆场时堆垛与动力线的防火间距应符合防火规范要求。
2 机物料仓库宜靠近主厂房,也可和车间的机物料库合建。
3 仓储区应与厂内外道路运输相协调,并应避开人流集中地段。
4 仓储区宜设专供货物运输的出入口。
3.2.4 动力设施和辅助建(构)筑物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燃煤锅炉房应布置在厂区边缘,并应位于场区常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采用燃油、燃气锅炉的储罐区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2 热力站宜靠近负荷中心,可建在车间附房内。
3 高压配电站宜结合进线方向在厂区独立设置,也可建在车间附房内。多层厂房宜布置在底层。
4 空压站、制冷站宜靠近负荷中心,布置在散发烟尘场所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下风侧,并应与有防噪、防震要求的场所保持防护距离。空压站、制冷站房应满足通风和采光的要求。
5 给水建(构)筑物应集中布置,并应位于总管短捷和与用户支管连接较短的地段。
6 机修、电修辅助生产部门可集中布置,附近宜有堆场。
7 汽车库、停车场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的有关规定。
3.2.5 行政管理建筑物宜位于厂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厂前区布置应与城镇规划、周围建筑、城镇干道和厂区道路相协调。
3.2.6 生活区应单独布置。集体宿舍同行政管理建筑物布置在同一区域时,应相对独立。生活区宜有员工活动场地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
3.2.7 厂区出入口的数量不宜少于2个。人流出入口与货流出入口宜分开设置。
条文说明
3.2.1 工厂总平面布置在规划基础上以生产工艺要求为中心,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做到流程合理、布局紧凑、用地节约、投资节省和管理方便,满足工厂整个生产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并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总平面布置宜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包括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非生产系统,根据功能区的相互关系进行布置。主厂房确定后,各种辅助和附属设施靠近所服务的部门和车间,动力供应部门应接近负荷中心,以缩短管线、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损失。产生污染源的部门和车间置于厂区和生活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以减少污染物对厂区和生活区的影响。改建、扩建项目还要注意新建设工程应同现有的功能分区相协调和适应。
厂区建(构)筑物在满足安全、卫生、防火以及厂区工程管线敷设的要求的条件下,宜尽可能合并,体现“集中、联合、多层”布置原则,减少建(构)筑物间距及占地面积,达到工厂外形简单,合理利用和节约集约用地目的。
总平面布置要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是企业有远期发展规划要求;另一方面是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带来的产品产量和品种的增加以及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等而引起的工厂扩建要求,总图布置方案充分考虑企业的这种发展要求;分期建设项目,合理布置预留发展用地,近期建设项目尽量集中布置,同时应充分考虑后期工程的衔接和生产联系。
3.2.2 棉纺织厂的生产厂房一般体量都较大,并多采用联合厂房,所以应将厂房布置在地势平坦、地质均匀的条件较好地段。棉纺织厂的厂房一般选择为矩形,受到建厂地区场地条件限制时也可选择其他形式。
3.2.3 棉纺织厂的原棉库附近宜安排固定堆场,以利于原料储存和周转。机物料仓库应按机物料消耗定额合理设置,可以和车间机物料库合建。
仓储区与工厂运输方案联系密切。布置仓储设施时要与厂内外运输统一考虑,使之协调、方便、快捷,并尽可能避开人流集中地段,以保证交通运输安全。一般大中型棉纺织工厂在仓储区宜专设供货物运输的出入口,将工厂内部区域的物流和人流分开,应避免交叉,以保证厂区道路运输安全和便于管理。
3.2.5、3.2.6 行政管理建筑一般布置在厂前区,要注意同周围建筑和道路相协调,起到美化城镇环境的作用。目前设计集体宿舍和行政办公布置在同一区域较多,应将其适当分割,相对独立,避免相互干扰。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总图布置
- 3.1 一般规定
- 3.2 总平面布置
- 3.3 竖向设计
- 3.4 厂区管线
- 3.5 厂区道路和绿化
- 3.6 总图技术经济指标
- 4 工艺设计
- 4.1 一般规定
- 4.2 工艺流程
- 4.3 工艺计算
- 4.4 车间运输
- 5 工艺设备
- 5.1 一般规定
- 5.2 设备与配台
- 5.3 柱网与设备布置
- 6 生产辅助设施和仓储
- 6.1 生产辅助设施
- 6.2 仓储
- 7 信息化与智能制造
- 8 电气
- 8.1 一般规定
- 8.2 负荷分级
- 8.3 供配电
- 8.4 照明
- 8.5 防雷与接地
- 8.6 无功补偿与谐波治理
- 8.7 火灾报警
- 9 建筑、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生产厂房
- 9.3 辅助用房
- 9.4 建筑防火、防腐蚀
- 9.5 结构形式和构造
- 10 给水排水
- 10.1 一般规定
- 10.2 水源与给水处理
- 10.3 水量、水质、水压
- 10.4 给水系统和管道敷设
- 10.5 消防给水系统
- 10.6 排水系统和管道敷设
- 10.7 污水处理与废水回用
- 11 供暖通风与空调滤尘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供暖
- 11.3 通风
- 11.4 空调
- 11.5 滤尘
- 12 动力
- 12.1 空压
- 12.2 制冷
- 12.3 供热
- 13 节能环保
- 附录A 厂区道路技术指标及与相邻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 附录B棉纺织主要工艺流程
- 附录C 主要设备排列间距表
- 附录D 主要生产辅助设施及面积
- 附录E 检验检测仪器及辅机设备
- 附录F 仓库平均单位面积储存能力和机物料仓库面积
- 附录G 车间温湿度参数
- 附录H 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负荷计算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