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径流体积控制


5.1.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径流体积控制应采用设施径流体积控制规模核算、监测、模型模拟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5.1.2 设施径流体积控制规模核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依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及汇水面积,采用“容积法”计算得到渗透、滞蓄、净化设施所需控制的径流体积,现场实际检查各项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应达到设计要求;
    2 渗透、渗滤及滞蓄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Vin一渗透、渗滤及滞蓄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m3);
               Vs—设施有效滞蓄容积(m3);
              Win—渗透与渗滤设施降雨过程中的入渗量(m3);
               K—土壤或人工介质的饱和渗透系数(m/h);根据设施滞蓄空间的有效蓄水深度和设计排空时间计算确定,由土壤类型或人工介质构成决定,不同类型土壤的渗透系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的规定取值;
               J—水力坡度,一般取1; 
               A—有效渗透面积(m2);
               ts一降雨过程中的入渗历时(h),为当地多年平均场降雨历时,资料缺乏时,可根据平均场降雨历时特点取2h~12h。
3 延时调节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Ved一延时调节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m3);
              Wed一延时调节设施降雨过程中的排放量(m3);
               Td一设计排空时间(h),根据设计悬浮物(SS)去除能力所需停留时间确定;
                tp一降雨过程中的排放历时(h),为当地多年平均场降雨历时,资料缺乏时,可根据平均场降雨历时特点取2h~12h。
5.1.3 项目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现场检查各项设施实际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核算其所对应控制的降雨量,通过查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曲线图”得到实际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2 应将各设施、无设施控制的各下垫面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包括设施自身面积在内的设施汇水面积、无设施控制的下垫面的占地面积加权平均,得到项目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3 对无设施控制的不透水下垫面,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为0;
    4 对无设施控制的透水下垫面,应按设计降雨量为其初损后损值(即植物截留、注蓄量、降雨过程中入渗量之和)获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或按下式估算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式中:α—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φ—径流系数。
5.1.4 监测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按下列方法进行评价:
    1 应现场检查各设施通过“渗、滞、蓄、净、用”达到径流体积控制的设计要求后溢流排放的效果;
    2 在监测项目接入市政管网的溢流排水口或检查井处,应连续自动监测至少1年,获得“时间流量”序列监测数据;
    3 应筛选至少2场降雨量与项目设计降雨量下浮不超过10%,且与前一场降雨的降雨间隔大于设施设计排空时间的实际降雨,接入市政管网的溢流排水口或检查井处无排泄流量,或排泄流量应为经设施渗滤、沉淀等净化处理后的排泄流量,可判定项目达到设计要求。
5.1.5 排水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模型模拟法进行评价,模拟计算排水分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2 模型应具有下垫面产汇流、管道汇流、源头减排设施等模拟功能;
    3 模型建模应具有源头减排设施参数、管网拓扑与管渠缺陷、下垫面、地形,以及至少近10年的步长为1min或5min或1h的连续降雨监测数据;
    4 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应选择至少1个典型的排水,在市政管网末端排放口及上游关键节点处设置流量计,与分区内的监测项目同步进行连续自动监测,获取至少1年的市政管网排放口“时间流量”或泵站前池“时间水位”序列监测数据。各筛选至少2场最大1h降雨量接近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的降雨下的监测数据分别进行模型参数率定和验证。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的纳什(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不得小于0.5。
5.1.6 应将城市建成区拟评价区域各排水分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各排水分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得到城市建成区拟评价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条文说明
5.1.2 渗透与渗滤设施的有效滞蓄容积V指顶部蓄水层的滞蓄容积,延时调节设施的有效滞蓄容积V指承担径流污染控制功能的底部调节空间的容积,调蓄水体、水池等滞蓄设施的有效滞蓄容积为储存容积,不包括仅承担峰值流量控制功能的调节容积。
    以沉淀作用为主去除悬浮物(SS)等污染物时,延时调节设施的设计排空时间根据保证悬浮物(SS)去除能力所需沉淀时间确定,资料缺乏时,可取40h,对于加油站、城市道路等重金属污染较高的区域,设计排空时间可取72h;以渗滤作用为主去除悬浮物(SS)等污染物时,延时调节设施的设计排空时间参照生物滞留设施或砂滤池的设计排空时间确定。
    渗透系数应取决定设施渗滞能力的相应土壤层或人工介质层的渗透系数。
5.1.3 无设施控制的透水下垫面包括透水铺装、普通绿地等。“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曲线图”可参照本标准第2.1.2条的条文说明进行绘制。径流系数指年均外排总径流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即年径流系数,该数据缺乏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对不同下垫面类型的雨量径流系数的规定进行取值。
5.1.4 监测项目根据本标准第3.0.5条确定。如遇特别枯水年、丰水年时,监测时限可适当延长1年。
5.1.5 监测项目根据本标准第3.0.5条确定。管渠缺陷指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管渠缺陷检查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 68进行。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GB/T51345-2018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