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9.2 阀冷却系统
9.2.1 换流阀内冷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换流阀内冷却应采用闭式冷却水循环系统,每极的高、低端阀厅均应独立设置。
2 内循环介质水系统的管道、阀门、去离子设备及循环水泵、过滤器、冷却塔或空气冷却器内的换热盘等应采用不锈钢材料。喷淋水管、喷淋水泵、阀门、过滤器及喷淋水软化处理装置等宜采用不锈钢材料。
3 内循环介质水应满足换流阀对水质、水压、流速及水温的要求。最低流速应满足阀体内防止电腐蚀的最低允许流速的要求。
4 内循环介质水回路应设置去离子旁路。离子交换器的处理水量宜按2h将内循环介质水系统容积水量处理一遍确定。
5 当内循环介质水通过共用集管进入换流阀时,换流阀进水管宜设置流量平衡阀或截止阀保证流入每组换流阀的流量相等。
6 内循环介质水回路应设置定压补水装置,装置应满足换流阀对水质含氧量的要求。
7 内循环介质水回路的补水应采用纯净水或蒸馏水。
8 进入换流阀的内循环介质水的最低水温应保证换流阀表面不产生凝露。
9 内循环介质水回路及其去离子处理旁路均应设置过滤装置,滤网孔径不应大于换流阀允许通过最大颗粒的尺寸。
10 内循环介质水管路系统高点应设置自动排气装置,冷却介质水管路系统及喷淋水管路系统低点均应设置排水措施。
11 内循环介质水循环水泵、去离子装置、去离子水循环水泵、喷淋水泵及喷淋补充水软化处理装置应100%备用,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或空气冷却器容量的冗余度不应小于50%。
12 除氧装置应根据换流阀对水质含氧量的要求设置,必要时应采用氮气置换除氧方式。
13 阀冷却系统应设置就地和集中监控系统对水温、电导率、水压、流量进行自动监测。
9.2.2 换流阀外冷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换流阀外冷却宜采用水冷却方式,在水资源缺乏和北方地区也可采用空冷方式或水-空冷冷却方式。
2 当换流阀外冷采用水冷方式时,计算闭式蒸发冷却塔的最高冷却水温的气象条件应采用极端最高湿球温度和与之对应的气压及湿度;当采用空冷方式时,计算空冷塔的最高冷却水温的气象条件应采用极端最高干球温度。
3 室外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或空气冷却器的布置应通风良好,远离高温或有害气体,并应避免飘溢水和蒸发水对环境和电气设备的影响。
4 当采用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时,应设置室外缓冲水池储存喷淋水,水池容积应保证水冷却系统安全运行;水池容积应保证喷淋水泵一定的吸水压头;水池最小容积不宜小于50m³。
5 室外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应采取防止喷淋水系统结冰的措施。
6 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喷淋水的补充水量应按冷却塔蒸发损失、风吹损失及排污损失之和计算,安全系数应取1.10~1.15。
7 密闭式蒸发型冷却塔喷淋水的补充水应结合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水软化处理措施。
8 冷却塔喷淋水系统及缓冲水池内壁应采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措施。
9.2.3 冷却水带走的热量应取换流阀在额定工况、连续过负荷或暂态过负荷中的较大值。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9.1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 下一节:9.3 供水系统
目录导航
- 前言
- 局部修订说明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换流站站址选择
- 4 交流系统基本条件及直流输电系统的性能要求
- 4.1 交流系统基本条件
- 4.2 直流输电系统的性能要求
- 5 换流站电气设计
- 5.1 电气主接线
- 5.2 电气设备布置
- 5.3 换流站过电压保护、绝缘配合及防雷接地
- 5.4 换流站设备外绝缘设计
- 5.5 主要设备选择
- 6 换流站控制和保护设计
- 6.1 一般规定
- 6.2 计算机监控系统
- 6.3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
- 6.4 直流线路故障测距系统
- 6.5 直流暂态故障录波系统
- 6.6 阀冷却控制保护系统
- 6.7 站用直流电源系统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 6.8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
- 6.9 全站时间同步系统
- 7 换流站通信设计
- 7.1 换流站主要通信设施
- 7.2 系统通信
- 7.3 站内通信
- 7.4 通信电源、机房和接口要求
- 8 换流站土建
- 8.1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 8.2 建筑
- 8.3 结构
- 9 换流站辅助设施
- 9.1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 9.2 阀冷却系统
- 9.3 供水系统
- 9.4 火灾探测与灭火系统
- 10 换流站噪声控制和节能
- 10.1 换流站噪声控制
- 10.2 节能
- 附录A 交流系统谐波干扰指标
- 附录B 直流线路等效干扰电流计算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