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3 生境营造
6.3.1 湿地生境营造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形成多样的生境类型和陆生、湿生、水生相结合的典型区系植物群落。
6.3.2 对于不同的湿地类型,植物生境营造应恢复大于50%的当地湿地典型群落。
6.3.3 生境营造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景观特征及动物的季节性特征,并应满足当地30%以上鸟类在不同季节的生境需求。
6.3.4 生境营造应包括陆地生境、水岸生境及沼泽生境,不同类型生境恢复与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陆地生境营造应构建满足动物栖息环境要求的仿自然植物群落;对于可进行复层混交的区域,其复层混交植物群落面积应大于该区域面积的50%;
2 水岸生境营造宜满足鸟类觅食、栖息、繁殖的生境要求,注重水陆交界带的栖息地营建,在适宜区域宜营建鸟类生境岛屿;
3 沼泽生境营造宜选用适应间歇性水淹的木本和草本植物,根据不同动植物需要的水深条件构建典型湿地生境。
6.3.2 对于不同的湿地类型,植物生境营造应恢复大于50%的当地湿地典型群落。
6.3.3 生境营造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景观特征及动物的季节性特征,并应满足当地30%以上鸟类在不同季节的生境需求。
6.3.4 生境营造应包括陆地生境、水岸生境及沼泽生境,不同类型生境恢复与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陆地生境营造应构建满足动物栖息环境要求的仿自然植物群落;对于可进行复层混交的区域,其复层混交植物群落面积应大于该区域面积的50%;
2 水岸生境营造宜满足鸟类觅食、栖息、繁殖的生境要求,注重水陆交界带的栖息地营建,在适宜区域宜营建鸟类生境岛屿;
3 沼泽生境营造宜选用适应间歇性水淹的木本和草本植物,根据不同动植物需要的水深条件构建典型湿地生境。
条文说明
6.3.1 要尽量保留现状湿地中的原生植物种类、群落构成及生物栖息地,在现状保护基础上进行生境营造,形成水域、林地、沼泽、滩地等不同的生境类型,同时注重湿地公园与周边生态系统的连通。湿地公园在生境营造中适地适树,构建体现区域特征的植被群落。
6.3.2 湿地植物及植物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核心,也是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者。恢复当地典型湿地群落,设计仿自然植物群落,避免过度人工化和外来植物入侵,对于湿地生境营造和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6.3.3 在特定气候区域,鸟类在四季也有不同的行为活动。春秋季节是鸟类迁徙、游荡期,生境营造要考虑当地候鸟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生境的选择。夏季为鸟类繁殖期,此时植物生境季相特征应当满足当地鸟类的栖息需求。为了保障当地多数鸟类的越冬,应当加强冬季食源性植物的比例,以满足冬季鸟类的觅食需求。
6.3.4 恢复当地典型湿地群落,对于保护、利用、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关研究表明,湿地动物分布与一定的植被结构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复层混交的植物生境乔、灌、草本层次丰富,结构更为复杂,能够为湿地动物尤其是鸟类提供更多样化的生态位。鸟类对乔木平均高度有一定的选择性,高大乔木能够吸引大型自然营巢鸟类和洞巢鸟类,并且中小型食虫鸟类也会随之增多,在营造陆地生境时应当控制植被平均高度,丰富植被垂直结构,从而增加湿地动物种类。而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以及植物空间的围合性则能够为湿地动物提供有效的庇护空间和隐蔽的繁殖栖息场所。
2 水岸生境中的鸟类多为涉禽与水禽,它们需要开阔而良好的觅食生境以及较为隐蔽的栖息生境,靠近水陆交界带处不宜种植高大乔木。食物是影响水禽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深水环境中,丰富的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能够增加水体内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为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来源。在浅水区域中,高大的挺水植物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
3 沼泽生境及浅水滩涂中,其他陆栖脊椎动物不易侵入,外界干扰较少,通过使用适应间歇性水淹的木本和草本植物,能够为鸟类营造适宜的灌草丛巢位小生境和觅食环境。
6.3.2 湿地植物及植物群落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核心,也是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者。恢复当地典型湿地群落,设计仿自然植物群落,避免过度人工化和外来植物入侵,对于湿地生境营造和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6.3.3 在特定气候区域,鸟类在四季也有不同的行为活动。春秋季节是鸟类迁徙、游荡期,生境营造要考虑当地候鸟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生境的选择。夏季为鸟类繁殖期,此时植物生境季相特征应当满足当地鸟类的栖息需求。为了保障当地多数鸟类的越冬,应当加强冬季食源性植物的比例,以满足冬季鸟类的觅食需求。
6.3.4 恢复当地典型湿地群落,对于保护、利用、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关研究表明,湿地动物分布与一定的植被结构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复层混交的植物生境乔、灌、草本层次丰富,结构更为复杂,能够为湿地动物尤其是鸟类提供更多样化的生态位。鸟类对乔木平均高度有一定的选择性,高大乔木能够吸引大型自然营巢鸟类和洞巢鸟类,并且中小型食虫鸟类也会随之增多,在营造陆地生境时应当控制植被平均高度,丰富植被垂直结构,从而增加湿地动物种类。而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以及植物空间的围合性则能够为湿地动物提供有效的庇护空间和隐蔽的繁殖栖息场所。
2 水岸生境中的鸟类多为涉禽与水禽,它们需要开阔而良好的觅食生境以及较为隐蔽的栖息生境,靠近水陆交界带处不宜种植高大乔木。食物是影响水禽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深水环境中,丰富的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能够增加水体内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为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来源。在浅水区域中,高大的挺水植物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
3 沼泽生境及浅水滩涂中,其他陆栖脊椎动物不易侵入,外界干扰较少,通过使用适应间歇性水淹的木本和草本植物,能够为鸟类营造适宜的灌草丛巢位小生境和觅食环境。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总体设计
- 4.1 现状调研
- 4.2 功能分区与用地比例
- 4.3 地形和竖向
- 5 水系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2 湿地水系布局及水形态
- 5.3 水源、水量及水质
- 5.4 水位控制
- 6 生境营造与种植
- 6.1 一般规定
- 6.2 湿地保育
- 6.3 生境营造
- 6.4 种植设计
- 7 园路与场地
- 7.1 一般规定
- 7.2 园路
- 7.3 铺装场地与平台
- 8 标识与解说系统
- 8.1 一般规定
- 8.2 标识系统
- 8.3 解说系统
- 9 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常规设施
- 9.1 一般规定
- 9.2 科研与监测类建筑
- 9.3 构筑物和景观小品
- 9.4 安全防护设施
- 9.5 应急避险设施
- 9.6 给水
- 9.7 排水
- 9.8 供电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