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6 防爆事故通风
6.6.1 可能突然放散大量有爆炸危险气体的场所,应设置防爆事故通风系统或装置。
6.6.2 事故通风系统宜由平时使用的通风系统和事故通风系统共同保证,当事故通风量大于平时使用的通风系统所要求的风量时,宜设置 双风机或变频调速风机。
6.6.3 事故通风系统室内吸风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吸风口应设置在爆炸危险性物质放散量可能最大或聚集最多的地点;
2 对事故通风的死角,应采取导流措施;
3 当发生事故向室内放散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或蒸汽时,室内吸风口应设在地面以上0.3m~1.0m处;放散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或蒸汽时,室内吸风口应设在空间上部;放散密度小于空气的可燃气体或蒸汽时,室内吸风口应尽量紧贴顶棚布置,其上缘距顶棚不得大于0.4m。
6.6.4 事故通风的室外排风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以及邻近窗户、天 窗、室门等设施的位置;
2 排风口与机械送风系统的送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当水平距离不足20m时,排风口应高出进风口,并不宜小于6m;
3 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体时,事故通风系统排风口应远离火源30m以上,距可能火花溅落地点应大于20m;
4 排风口不应朝向室外空气动力阴影区,不宜朝向空气正压区。
6.6.5 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应设置事故通风系统的场所其正常通风量、事故通风量要求应按表6.6.5执行。
6.6.6 工业建筑事故通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时,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诱导式事故排风系统;
2 具有自然通风的单层建筑物,所散发的可燃气体密度小于室内空气密度时,宜设置事故送风系统;
3 事故通风量根据放散物的种类、安全及卫生浓度要求,按全面排风计算确定,且换气次数应不少于12次/h。当房间高度小于等于6m时,换气次数按房间的实际体积计算;当房间高度大于6m时,换气次数可按6m的空间体积计算。
6.6.7 事故通风系统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事故通风系统应独立设置;
2 事故通风机应采用防爆型,并宜就近设于通风房间内;
3 设于地下的制冷机房,当制冷剂泄漏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时(常 见制冷剂 R22、R134a、R123、R407C 常温下饱和蒸气密度均大于空气),室内吸风口应上、下分别设置,下部吸风口上沿距室内地坪的距离不应大于1.2m。
4 氨制冷机房室内吸风口应设于上部,排风口应位于侧墙高处或屋顶。
6.6.8 应设置事故通风的场所,当设有可开启外窗且开窗面积满足通风要求,外窗可从室外开启时,可不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6.6.2 事故通风系统宜由平时使用的通风系统和事故通风系统共同保证,当事故通风量大于平时使用的通风系统所要求的风量时,宜设置 双风机或变频调速风机。
6.6.3 事故通风系统室内吸风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吸风口应设置在爆炸危险性物质放散量可能最大或聚集最多的地点;
2 对事故通风的死角,应采取导流措施;
3 当发生事故向室内放散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或蒸汽时,室内吸风口应设在地面以上0.3m~1.0m处;放散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或蒸汽时,室内吸风口应设在空间上部;放散密度小于空气的可燃气体或蒸汽时,室内吸风口应尽量紧贴顶棚布置,其上缘距顶棚不得大于0.4m。
6.6.4 事故通风的室外排风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以及邻近窗户、天 窗、室门等设施的位置;
2 排风口与机械送风系统的送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当水平距离不足20m时,排风口应高出进风口,并不宜小于6m;
3 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体时,事故通风系统排风口应远离火源30m以上,距可能火花溅落地点应大于20m;
4 排风口不应朝向室外空气动力阴影区,不宜朝向空气正压区。
6.6.5 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应设置事故通风系统的场所其正常通风量、事故通风量要求应按表6.6.5执行。
1 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时,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诱导式事故排风系统;
2 具有自然通风的单层建筑物,所散发的可燃气体密度小于室内空气密度时,宜设置事故送风系统;
3 事故通风量根据放散物的种类、安全及卫生浓度要求,按全面排风计算确定,且换气次数应不少于12次/h。当房间高度小于等于6m时,换气次数按房间的实际体积计算;当房间高度大于6m时,换气次数可按6m的空间体积计算。
6.6.7 事故通风系统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事故通风系统应独立设置;
2 事故通风机应采用防爆型,并宜就近设于通风房间内;
3 设于地下的制冷机房,当制冷剂泄漏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时(常 见制冷剂 R22、R134a、R123、R407C 常温下饱和蒸气密度均大于空气),室内吸风口应上、下分别设置,下部吸风口上沿距室内地坪的距离不应大于1.2m。
4 氨制冷机房室内吸风口应设于上部,排风口应位于侧墙高处或屋顶。
6.6.8 应设置事故通风的场所,当设有可开启外窗且开窗面积满足通风要求,外窗可从室外开启时,可不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6.5 燃油(气)管道及设施
- 下一节:7 设备及材料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防烟系统
- 4.1 一般规定
- 4.2 自然通风系统
- 4.3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 4.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计计算
- 5 排烟系统
- 5.1 一般规定
- 5.2 防烟分区
- 5.3 自然排烟系统
- 5.4 机械排烟系统
- 5.5 补风系统
- 5.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 6 防火防爆
- 6.1 一般规定
- 6.2 供暖
- 6.3 通风和空气调节
- 6.4 锅炉房
- 6.5 燃油(气)管道及设施
- 6.6 防爆事故通风
- 7 设备及材料
- 7.1 一般规定
- 7.2 风机
- 7.3 风道
- 7.4 防火阀与排烟阀
- 7.5 挡烟垂壁
- 7.6 绝热材料
- 7.7 防排烟系统抗震
- 8 系统控制
- 8.1 一般规定
- 8.2 防烟系统
- 8.3 排烟系统
- 8.4 防火防爆
- 附录A 引用标准与参考资料
- 附录B 空间净高的确定方法
- 附录C 土建竖井内设置钢板风管参考做法
- 附录D 有耐火极限防排烟风管参考做法
- 本指南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