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9.1 一般规定
9.1.1 排水工程运行应设置检测系统、自动化系统,宜设置信息化系统和智能化系统。城镇或地区排水网络宜建立智慧排水系统。
9.1.2 排水工程设计应根据工程规模、工艺流程、运行管理、安全保障和环保监督要求确定检测和控制的内容。
9.1.3 检测和控制系统应保证排水工程的安全可靠、便于运行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科学管理和智慧化水平。
9.1.4 检测和控制系统宜兼顾现有、新建和规划的要求。
9.1.2 排水工程设计应根据工程规模、工艺流程、运行管理、安全保障和环保监督要求确定检测和控制的内容。
9.1.3 检测和控制系统应保证排水工程的安全可靠、便于运行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科学管理和智慧化水平。
9.1.4 检测和控制系统宜兼顾现有、新建和规划的要求。
条文说明
9.1.1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排水工程不仅仅要满足生产控制,还需要进行管理决策,因此排水工程进行检测和控制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检测仪表是排水工程的“眼睛”、自动化系统是排水工程控制手段,检测仪表和自动化系统是生产控制的基础。
智能化系统是对检测仪表和自动化系统的重要补充,拓展了排水工程观察、控制手段的广度。
信息化系统是对检测仪表和自动化系统的生产信息进行分析,同时纳入了经营管理决策的内容,增加了排水工程生产管理的深度。
智慧水务由智慧排水、智慧供水、智慧海绵、智慧河道等多个板块组成,智慧排水系统是智慧水务的一个子系统。智慧排水系统可以从全局性的角度统筹管理整个城镇或区域排水网络。
9.1.2 排水工程检测和控制内容应根据原水水质、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水质,并结合当地生产运行管理、人员安全保障措施、环保部门对污水厂水与沼气监管的要求和投资情况确定。检测和控制的配置标准可视建设规模、污水处理级别、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
9.1.3 检测和控制系统的使用应有利于排水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检测和控制设计应以保证出厂水质、节能、经济、实用、保障安全运行和科学管理为原则;检测和控制系统应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无线局域网等信息网络,聚合排水工程各类信息,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信息化服务;检测和控制系统方案的确定应通过调查研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9.1.4 根据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选择检测和控制系统设计内容,设计内容要兼顾现有和今后的发展。
检测仪表是排水工程的“眼睛”、自动化系统是排水工程控制手段,检测仪表和自动化系统是生产控制的基础。
智能化系统是对检测仪表和自动化系统的重要补充,拓展了排水工程观察、控制手段的广度。
信息化系统是对检测仪表和自动化系统的生产信息进行分析,同时纳入了经营管理决策的内容,增加了排水工程生产管理的深度。
智慧水务由智慧排水、智慧供水、智慧海绵、智慧河道等多个板块组成,智慧排水系统是智慧水务的一个子系统。智慧排水系统可以从全局性的角度统筹管理整个城镇或区域排水网络。
9.1.2 排水工程检测和控制内容应根据原水水质、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水质,并结合当地生产运行管理、人员安全保障措施、环保部门对污水厂水与沼气监管的要求和投资情况确定。检测和控制的配置标准可视建设规模、污水处理级别、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
9.1.3 检测和控制系统的使用应有利于排水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检测和控制设计应以保证出厂水质、节能、经济、实用、保障安全运行和科学管理为原则;检测和控制系统应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无线局域网等信息网络,聚合排水工程各类信息,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信息化服务;检测和控制系统方案的确定应通过调查研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9.1.4 根据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选择检测和控制系统设计内容,设计内容要兼顾现有和今后的发展。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排水工程
- 3.1 一般规定
- 3.2 雨水系统
- 3.3 污水系统
- 4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 4.1 设计流量
- 4.2 设计水质
- 5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力计算
- 5.3 管道
- 5.4 检查井
- 5.5 跌水井
- 5.6 水封井
- 5.7 雨水口
- 5.8 截流设施
- 5.9 出水口
- 5.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 5.11 倒虹管
- 5.12 渗透管渠
- 5.13 渠道
- 5.14 雨水调蓄设施
- 5.15 管道综合
- 6 泵站
- 6.1 一般规定
-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 6.3 集水池
- 6.4 泵房设计
- 6.5 出水设施
- 7 污水和再生水处理
- 7.1 一般规定
- 7.2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 7.3 格栅
- 7.4 沉砂池
- 7.5 沉淀池
- 7.6 活性污泥法
- 7.7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 7.8 生物膜法
- 7.9 供氧设施
- 7.10 化学除磷
- 7.11 深度和再生处理
- 7.12 自然处理
- 7.13 消毒
- 8 污泥处理和处置
- 8.1 一般规定
- 8.2 污泥浓缩
- 8.3 污泥消化
- 8.4 污泥好氧发酵
- 8.5 污泥机械脱水
- 8.6 污泥石灰稳定
- 8.7 污泥干化
- 8.8 污泥焚烧
- 8.9 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
- 8.10 污泥输送和贮存
- 8.11 除臭
- 9 检测和控制
- 9.1 一般规定
- 9.2 检测
- 9.3 自动化
- 9.4 信息化
- 9.5 智能化
- 9.6 智慧排水系统
- 附录A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计算方法
- 附录B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 附录C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