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2 设计水质
4.2.1 城镇污水的设计水质应根据调查资料确定,或参照邻近城镇、类似工业区和居住区的水质确定。当无调查资料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 生活污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可按40g/(人·d)~60g/(人·d)计算;
2 生活污水的悬浮固体量可按40g/(人·d)~70g/(人·d)计算;
3 生活污水的总氮量可按8g/(人·d)~12g/(人·d)计算;
4 生活污水的总磷量可按0.9g/(人·d)~2.5g(人·d)计算。
4.2.2 污水厂内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的水温宜为10℃~ 37℃,pH值宜为6.5~9.5,营养组合比(五日生化需氧量 : 氮 : 磷)可为100:5:1。有工业废水进入时,应考虑有害物质的影响。
1 生活污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可按40g/(人·d)~60g/(人·d)计算;
2 生活污水的悬浮固体量可按40g/(人·d)~70g/(人·d)计算;
3 生活污水的总氮量可按8g/(人·d)~12g/(人·d)计算;
4 生活污水的总磷量可按0.9g/(人·d)~2.5g(人·d)计算。
4.2.2 污水厂内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的水温宜为10℃~ 37℃,pH值宜为6.5~9.5,营养组合比(五日生化需氧量 : 氮 : 磷)可为100:5:1。有工业废水进入时,应考虑有害物质的影响。
条文说明
4.2.1 一些国家的水质指标比较见表10;2017年春季住建部城建司组织了对全国23个城市生活小区排放总管的出流水质的取样分析,数据分析也见表10。对照其他国家的水质数据,本次修订将所有污染物当量的上下限略做调整。
(1)规定进水水温为10℃~37℃。微生物在生物处理过程中最适宜温度为20℃~35℃,当水温高至37℃或低至10℃时,还有一定的处理效果,超出此范围时,处理效率显著下降。
(2)规定进水的pH值宜为6.5~9.5。在处理构筑物内污水的最适宜pH值为7~8,当pH值低于6.5或高于9.5时,微生物的活动能力下降。
(3)规定营养组合比(五日生化需氧量 : 氮 : 磷)为100:5:1。一般而言,生活污水中氮、磷能满足生物处理的需要;当城镇污水中某些工业废水占较大比例时,微生物营养可能不足,为保证生物处理的效果,需人工添加至足量。
表10 一些国家的水质指标比较[g/(人·d)]
注:1 日本和2017年实测数据都是平均值±标准偏差。
2 英国南方水务采用的不是总氮,而是总凯氏氮。
4.2.2 本条根据国内污水厂的运行数据,提出以下规定:(1)规定进水水温为10℃~37℃。微生物在生物处理过程中最适宜温度为20℃~35℃,当水温高至37℃或低至10℃时,还有一定的处理效果,超出此范围时,处理效率显著下降。
(2)规定进水的pH值宜为6.5~9.5。在处理构筑物内污水的最适宜pH值为7~8,当pH值低于6.5或高于9.5时,微生物的活动能力下降。
(3)规定营养组合比(五日生化需氧量 : 氮 : 磷)为100:5:1。一般而言,生活污水中氮、磷能满足生物处理的需要;当城镇污水中某些工业废水占较大比例时,微生物营养可能不足,为保证生物处理的效果,需人工添加至足量。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4.1 设计流量
- 下一节:5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排水工程
- 3.1 一般规定
- 3.2 雨水系统
- 3.3 污水系统
- 4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 4.1 设计流量
- 4.2 设计水质
- 5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 5.1 一般规定
- 5.2 水力计算
- 5.3 管道
- 5.4 检查井
- 5.5 跌水井
- 5.6 水封井
- 5.7 雨水口
- 5.8 截流设施
- 5.9 出水口
- 5.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 5.11 倒虹管
- 5.12 渗透管渠
- 5.13 渠道
- 5.14 雨水调蓄设施
- 5.15 管道综合
- 6 泵站
- 6.1 一般规定
- 6.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 6.3 集水池
- 6.4 泵房设计
- 6.5 出水设施
- 7 污水和再生水处理
- 7.1 一般规定
- 7.2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 7.3 格栅
- 7.4 沉砂池
- 7.5 沉淀池
- 7.6 活性污泥法
- 7.7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 7.8 生物膜法
- 7.9 供氧设施
- 7.10 化学除磷
- 7.11 深度和再生处理
- 7.12 自然处理
- 7.13 消毒
- 8 污泥处理和处置
- 8.1 一般规定
- 8.2 污泥浓缩
- 8.3 污泥消化
- 8.4 污泥好氧发酵
- 8.5 污泥机械脱水
- 8.6 污泥石灰稳定
- 8.7 污泥干化
- 8.8 污泥焚烧
- 8.9 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
- 8.10 污泥输送和贮存
- 8.11 除臭
- 9 检测和控制
- 9.1 一般规定
- 9.2 检测
- 9.3 自动化
- 9.4 信息化
- 9.5 智能化
- 9.6 智慧排水系统
- 附录A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计算方法
- 附录B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 附录C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