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消防规范网

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F.0.1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计算公式
    式中:Q——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W);
              cp——空气的定压比热容,cp=1kJ/(kg·℃);
              ρwn——供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³);
              L——渗透冷空气量(m³/h),按本规范式(F.0.2)或式(F.0.5)确定;
              tn——供暖室内设计温度(℃),按本规范第4.1.1条确定;
             twn——供暖室外计算温度(℃),按本规范第4.2.1条确定。
F.0.2 渗透冷空气量可根据不同的朝向按下式计算:
渗透冷空气量可根据不同的朝向计算公式
    式中:L0——在基准高度单纯风压作用下,不考虑朝向修正和建筑物内部隔断情况时,通过每米门窗缝隙进入室内的理论渗透冷空气量[m³/(m·h)],按本规范式(F.0.3)确定;
             e1——外门窗缝隙的长度,应分别按各朝向可开启的门窗缝隙长度计算(m);
             m——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下,考虑建筑体形、内部隔断和空气流通等因素后,不同朝向、不同高度的门窗冷风渗透压差综合修正系数,按本规范式(F.0.4-1)确定;
             b——门窗缝隙渗风指数,b=0.56~0.78,当无实测数据时,可取b=0.67。
F.0.3 通过每米门窗缝隙进入室内的理论渗透冷空气量可按下式计算:
每米门窗缝隙进入室内的理论渗透冷空气量计算公式
    式中:α1——外门窗缝隙渗风系数[m³/(m·h·pab)],当无实测数据时,可根据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的相关标准,按表F.0.3采用;
              υ0——基准高度冬季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按本规范第4.2节的相关规定确定(m/s)。
表F.0.3 外门窗缝隙渗风系数下限值
表F.0.3 外门窗缝隙渗风系数下限值
F.0.4 冷风渗透压差综合修正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冷风渗透压差综合修正系数计算公式
    式中:Cr——热压系数。当无法精确计算时,按表F.0.4确定;
              △Cf——风压差系数,当无实测数据时,可取0.7;
              n——单纯风压作用下,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按本规范附录G采用;
              C——作用于门窗上的有效热压差与有效风压差之比;
              Cb——高度修正系数;
              h——计算门窗的中心线标高(m);
              hz——单纯热压作用下,建筑物中和面的标高,可取建筑物总高度的1/2(m);
              tn——建筑物内形成热压作用的竖井计算温度(℃)。
表F.0.4 热压系数
表F.0.4 热压系数
F.0.5 当无相关数据时,建筑物的渗透冷空气量可按下式计算:
建筑物的渗透冷空气量计算公式
    式中:V——房间体积(m³);
               k——换气次数,当无实测数据时,可按表F.0.5确定(次/h)。
表F.0.5 换气次数(次/h)
表F.0.5 换气次数(次/h)
F.0.6 生产厂房、仓库、公用辅助建筑物,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占围护结构总耗热量的百分率可按表F.0.6确定。
表F.0.6 渗透耗热量占围护结构总耗热量的百分率(%)
表F.0.6 渗透耗热量占围护结构总耗热量的百分率(%)
条文说明
    冷风渗透耗热量的计算方法共给出三种,设计中采用哪一种根据工程情况确定。缝隙法适于计算生活、行政辅助建筑物以及辅助用室(包括值班室、控制室、休息室等)的冷风渗透耗热量,百分率附加法适合于计算生产厂房、仓库、公用辅助建筑物内除辅助用室外的部分,换气次数法适合于计算气密性差的建筑物或建筑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
    在采用缝隙法进行计算时,本附录沿用原规范以单纯风压作用下的理论渗透冷空气量L0为基础的模式。
    (1) 在确定L0时,应用通用性公式(F.0.2)进行计算。原因是规范难以涵盖目前出现的多种门窗类型,且同一类型门窗的渗风特性也有不同,而因计算条件的改变以风速分级的计算列表也无必要。式(F.0.3)中的外门窗缝隙渗风系数α1值可由供货方提供,或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按表F.0.3采用。
    (2) 根据朝向修正系数n的定义和统计方法,v0应当与n=1的朝向对应,而该朝向往往是冬季室外最多风向;若n值以一月平均风速为基准进行统计,v0应当取为一月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考虑一月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与冬季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相差不大,且后者可较为方便地应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气象资料集》,本附录式(F.0.3)中的v0取为冬季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
    (3) 本附录采用冷风渗透压差综合修正系数m的概念,取代原规范中渗透冷空气的综合修正系数m。本附录中m值的计算式(F.0.4-1)对原规范中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时的压差叠加方式进行了修改,并引入热压系数Cr和风压差系数△Cf,使其成为反映综合压差的物理量,当m>0时,冷空气渗入。
    (4) 当渗透冷空气流通路径确定时,热压系数Cr仅与建筑内部隔断情况及缝隙渗风特性相关。因建筑日趋多样化,且确定Cr的解析值需求解非线性方程,获取Cr的理论值非常困难。本附录根据典型建筑门窗设置情况及其缝隙特性,通过对相关参数的数量级分析,提供了热压系数Cr的推荐值。一般认为,渗透冷空气经外窗、内(房)门、前室门和楼梯间(电梯间)门进入气流竖井。表F.0.4中,若前室门或楼梯间(电梯间)设门,则0.2≤Cr≤0.6;否则Cr≥0.6。对于内(房)门也是如此。所谓密闭性好与差是相对于外窗气密性而言的。Cr的幅值范围应为0~1.0,但为便于计算且偏安全,可取下限为0.2。有条件时,应进行理论分析与实测。
    (5) 风压差系数△Cf不仅与建筑表面风压系数Cf相关,而且与建筑内部隔断情况及缝隙渗风特性相关。当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内部隔断等情况相同时,△Cf仅与Cf相关;当迎风面与背风面Cf分别取绝对值最大,即1.0和-0.4时,△Cf=0.7,可见该值偏于安全。有条件时,应进行理论分析与实测。
    (6) 因热压系数Cr对热压差与风压差均有作用,本附录中有效热压差与有效风压差之比C值的计算式(F.0.4-2)中不包括Cr,且以风压差系数△Cf取代原规范中建筑表面风压系数Cf
    (7) 竖井计算温度t′n,应根据楼梯间等竖井是否供暖等情况经分析确定。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15
微信、QQ、手机浏览器等软件扫一扫 即可阅读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