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3.1 绝热
13.1.1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设备、管道及附件应进行保温:
1 设备与管道的外表面温度高于50℃时(不包括室内供暖管道);
2 热介质必须保持一定状态或参数时;
3 不保温时热损耗量大,且不经济时;
4 安装或敷设在有冻结危险场所时;
5 不保温时散发的热量会对厂房温、湿度参数产生不利影响时。
13.1.2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设备、管道及附件应进行保冷:
1 冷介质低于常温,需要减少设备与管道的冷损失时;
2 冷介质低于常温,需要防止设备与管道表面凝露时;
3 需要减少冷介质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升或汽化时;
4 不保冷时散发的冷量会对厂房温、湿度参数产生不利影响时。
13.1.3 设备与管道的绝热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保冷层的外表面不得产生冷凝水。
2 管道和支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采取防止“冷桥”、“热桥”的措施。
3 采用非闭孔材料保冷时,外表面应设隔气层和保护层;采用非闭孔材料保温时,外表面应设保护层。
4 室外架空管道绝热层外应设保护层,保护层宜采用金属、玻璃钢或铝箔玻璃钢薄板。
13.1.4 设备和管道的绝热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绝热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的有关规定;
2 设备与管道的绝热材料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3 保温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应高于正常操作时的介质最高温度;
4 保冷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应低于正常操作时介质的最低温度;
5 保温材料应选择导热率小、密度小、造价低、易于施工的材料和制品;
6 保冷材料应选择导热率小、吸湿率低、吸水率小、密度小、耐低温性能好、易于施工、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材料和制品;
7 用于冰蓄冷系统的保冷材料除应符合本条第1款~第6款的要求外,应采用闭孔型材料和便于异形部位保冷施工的材料。
13.1.5 设备和管道的保冷及保温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的有关规定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冷或冷热共用时,应按经济厚度和防止表面凝露保冷层厚度分别计算,并应取大值;
2 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层厚度应按经济厚度计算确定,必要时也可按允许表面热损失法或允许介质温降法计算确定;
3 凝结水管保冷厚度应按防止表面结露的计算方法确定。
1 设备与管道的外表面温度高于50℃时(不包括室内供暖管道);
2 热介质必须保持一定状态或参数时;
3 不保温时热损耗量大,且不经济时;
4 安装或敷设在有冻结危险场所时;
5 不保温时散发的热量会对厂房温、湿度参数产生不利影响时。
13.1.2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设备、管道及附件应进行保冷:
1 冷介质低于常温,需要减少设备与管道的冷损失时;
2 冷介质低于常温,需要防止设备与管道表面凝露时;
3 需要减少冷介质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升或汽化时;
4 不保冷时散发的冷量会对厂房温、湿度参数产生不利影响时。
13.1.3 设备与管道的绝热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保冷层的外表面不得产生冷凝水。
2 管道和支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采取防止“冷桥”、“热桥”的措施。
3 采用非闭孔材料保冷时,外表面应设隔气层和保护层;采用非闭孔材料保温时,外表面应设保护层。
4 室外架空管道绝热层外应设保护层,保护层宜采用金属、玻璃钢或铝箔玻璃钢薄板。
13.1.4 设备和管道的绝热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绝热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的有关规定;
2 设备与管道的绝热材料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3 保温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应高于正常操作时的介质最高温度;
4 保冷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应低于正常操作时介质的最低温度;
5 保温材料应选择导热率小、密度小、造价低、易于施工的材料和制品;
6 保冷材料应选择导热率小、吸湿率低、吸水率小、密度小、耐低温性能好、易于施工、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材料和制品;
7 用于冰蓄冷系统的保冷材料除应符合本条第1款~第6款的要求外,应采用闭孔型材料和便于异形部位保冷施工的材料。
13.1.5 设备和管道的保冷及保温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的有关规定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冷或冷热共用时,应按经济厚度和防止表面凝露保冷层厚度分别计算,并应取大值;
2 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层厚度应按经济厚度计算确定,必要时也可按允许表面热损失法或允许介质温降法计算确定;
3 凝结水管保冷厚度应按防止表面结露的计算方法确定。
条文说明
13.1.1 本条规定了需要保温的条件。
为减少设备与管道的散热损失、节约能源、保持生产及输送能力,改善工作环境、防止烫伤,应对设备、管道及其附件、阀门等进行保温。其中对于设备与管道表面温度超过50℃的保温要求中不包括室内供暖管道。由于空调、通风、供暖系统需要进行保温的设备和管道种类较多,本条仅原则性地提出应该保温的部位和要求。
13.1.2 本条规定了需要保冷的条件。
为减少设备与管道的冷损失、节约能源、保持和发挥生产及输送能力、防止表面结露、改善工作环境,应对设备、管道及其附件、阀门等进行保冷。由于空调系统需要进行保冷的设备和管道种类较多,本条仅原则性地提出应该保冷的部位和要求。
13.1.3 本条规定了保冷和保温的基本要求。
本条仅原则性地提出管道保冷、保温应该达到的效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水源热泵系统的水源环路应根据当地气象参数做好保冷(温)或防凝露措施;全年供冷的冷却水管应保温。
室外架空管道无论采用闭孔或非闭孔绝热材料,均应设保护层,防止日晒雨淋对绝热构造造成破坏或者加速绝热层老化。
13.1.4 本条规定了保冷、保温材料的选择要求。
本条重点强调用在空气调节及制冷系统的保冷材料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的要求。保冷与保温的要求不同,保冷特别强调材料的湿阻因子μ要大,吸水性要小的特性。现行国家标准《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GB/T 17794中说明湿阻因子是用以衡量保冷材料的抗水渗透能力,即空气的水蒸气扩散系数D与材料的透湿系数δ之比。
对于低温管道,保持材料的内、外壁两侧始终存在着温差和湿度差,在水汽分压差的持续作用下,水汽会不可避免地渗入保冷材料内部,因水的导热系数[0.56W/(m·K)]十数倍于材料的初始导热系数,故材料的导热系数会逐渐增高,致使原有按初始导热系数选定的保冷层厚度变得不足而产生结露。保冷材料的湿阻因子μ,即抗水汽渗透能力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保冷材料的使用寿命。
随着我国对工厂安全生产的重视,对于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提出所使用的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满足相应的防火规范的要求;防火规范主要是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13.1.5 本条规定了保温保冷的计算规则。
设备和管道的保冷及保温层厚度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中给出的方法计算确定。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管道与设备绝热》(K507-1~2、R418-1~2)对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介质参数、不同保温材料、不同热价条件下的绝热层经济厚度给出了详细的数据,可参考使用。
为减少设备与管道的散热损失、节约能源、保持生产及输送能力,改善工作环境、防止烫伤,应对设备、管道及其附件、阀门等进行保温。其中对于设备与管道表面温度超过50℃的保温要求中不包括室内供暖管道。由于空调、通风、供暖系统需要进行保温的设备和管道种类较多,本条仅原则性地提出应该保温的部位和要求。
13.1.2 本条规定了需要保冷的条件。
为减少设备与管道的冷损失、节约能源、保持和发挥生产及输送能力、防止表面结露、改善工作环境,应对设备、管道及其附件、阀门等进行保冷。由于空调系统需要进行保冷的设备和管道种类较多,本条仅原则性地提出应该保冷的部位和要求。
13.1.3 本条规定了保冷和保温的基本要求。
本条仅原则性地提出管道保冷、保温应该达到的效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水源热泵系统的水源环路应根据当地气象参数做好保冷(温)或防凝露措施;全年供冷的冷却水管应保温。
室外架空管道无论采用闭孔或非闭孔绝热材料,均应设保护层,防止日晒雨淋对绝热构造造成破坏或者加速绝热层老化。
13.1.4 本条规定了保冷、保温材料的选择要求。
本条重点强调用在空气调节及制冷系统的保冷材料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的要求。保冷与保温的要求不同,保冷特别强调材料的湿阻因子μ要大,吸水性要小的特性。现行国家标准《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GB/T 17794中说明湿阻因子是用以衡量保冷材料的抗水渗透能力,即空气的水蒸气扩散系数D与材料的透湿系数δ之比。
对于低温管道,保持材料的内、外壁两侧始终存在着温差和湿度差,在水汽分压差的持续作用下,水汽会不可避免地渗入保冷材料内部,因水的导热系数[0.56W/(m·K)]十数倍于材料的初始导热系数,故材料的导热系数会逐渐增高,致使原有按初始导热系数选定的保冷层厚度变得不足而产生结露。保冷材料的湿阻因子μ,即抗水汽渗透能力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保冷材料的使用寿命。
随着我国对工厂安全生产的重视,对于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提出所使用的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满足相应的防火规范的要求;防火规范主要是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13.1.5 本条规定了保温保冷的计算规则。
设备和管道的保冷及保温层厚度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175中给出的方法计算确定。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管道与设备绝热》(K507-1~2、R418-1~2)对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介质参数、不同保温材料、不同热价条件下的绝热层经济厚度给出了详细的数据,可参考使用。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
- 4.1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 4.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4.3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 5 供暖
- 5.1 一般规定
- 5.2 热负荷
- 5.3 散热器供暖
- 5.4 热水辐射供暖
- 5.5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 5.6 热风供暖及空气幕
- 5.7 电热供暖
- 5.8 供暖管道
- 5.9 供暖热计量及供暖调节
- 6 通风
- 6.1 一般规定
- 6.2 自然通风
- 6.3 机械通风
- 6.4 事故通风
- 6.5 隔热降温
- 6.6 局部排风罩
- 6.7 风管设计
- 6.8 设备选型与配置
- 6.9 防火与防爆
- 7 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
- 7.1 一般规定
- 7.2 除尘
- 7.3 有害气体净化
- 7.4 设备布置
- 7.5 排气筒
- 7.6 抑尘及真空清扫
- 7.7 粉尘输送
- 8 空气调节
- 8.1 一般规定
- 8.2 负荷计算
- 8.3 空气调节系统
- 8.4 气流组织
- 8.5 空气处理
- 9 冷源与热源
- 9.1 一般规定
- 9.2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
- 9.3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 9.4 热泵
- 9.5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 9.6 冷热电联供
- 9.7 蓄冷、蓄热
- 9.8 换热装置
- 9.9 空气调节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 9.10 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
- 9.11 制冷和供热机房
- 10 矿井空气调节
- 10.1 井筒保温
- 10.2 深热矿井空气调节
- 11 监控与控制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传感器和执行器
- 11.3 供暖系统
- 11.4 通风系统
- 11.5 除尘与净化系统
- 11.6 空气调节系统
- 11.7 冷热源及其水系统
- 12 消声与隔震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消声与隔声
- 12.3 隔振
- 13 绝热与防腐
- 13.1 绝热
- 13.2 防腐
- 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简化统计方法
- 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
- 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 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设计用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 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 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
- 附录H 自然通风的计算
- 附录J 局部送风的计算
- 附录K 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
- 附录L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空调工况制冷量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