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1.7 冷热源及其水系统
11.7.1 空气调节冷、热源及其水系统应监测与控制下列参数:
1 冷水机组蒸发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2 冷水机组冷凝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3 热交换器一、二次侧进、出口温度、压力;,
4 分集水器温度、压力(或压差),集水器各支管温度;
5 水泵进、出口压力;
6 水过滤器前、后压差;
7 冷水机组、水阀、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的启停状态。
11.7.2 蓄冷、蓄热系统应检测与监控下列参数:
1 蓄热水槽的进、出口水温;
2 冰槽进、出口溶液温度;
3 蓄冰量;
4 蓄水罐的液位;
5 蓄水罐内的水温;
6 调节阀的阀位;
7 流量计量;
8 冷热量计量。
11.7.3 当冷水机组采用自动方式运行时,各相关设备与冷水机组应进行电气连锁。
11.7.4 当具有多台冷水机组时,宜根据冷负荷大小及冷水机组能耗随负荷率的变化特性确定冷水机组最优的运行组合。冷水机组的启停频率应满足机组安全运行的要求。
11.7.5 冰蓄冷系统的冷冻水侧换热器应设防冻保护控制。
11.7.6 冷源侧定流量运行时,空调水系统总供、回水管之间的旁通调节阀应采用压差控制;冷源侧变流量运行时,空调水系统总供、回水管之间的旁通调节阀可采用流量、温差或压差控制。
11.7.7 水泵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冷源侧定流量运行时,冷水泵、冷却水泵运行台数应与冷水机组相对应;
2 变流量运行的水系统,水泵运行宜采用流量控制方式;水泵变速宜根据系统压差变化控制。
11.7.8 冷水机组冬季或过渡季运行时,冷水机组的冷却水入口温度应通过调整冷却塔风机转速或关停冷却塔风机,调节冷却塔供、回水总管间设置的旁通调节阀控制。
11.7.9 集中监控系统宜对冷水机组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与控制。
1 冷水机组蒸发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2 冷水机组冷凝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3 热交换器一、二次侧进、出口温度、压力;,
4 分集水器温度、压力(或压差),集水器各支管温度;
5 水泵进、出口压力;
6 水过滤器前、后压差;
7 冷水机组、水阀、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的启停状态。
11.7.2 蓄冷、蓄热系统应检测与监控下列参数:
1 蓄热水槽的进、出口水温;
2 冰槽进、出口溶液温度;
3 蓄冰量;
4 蓄水罐的液位;
5 蓄水罐内的水温;
6 调节阀的阀位;
7 流量计量;
8 冷热量计量。
11.7.3 当冷水机组采用自动方式运行时,各相关设备与冷水机组应进行电气连锁。
11.7.4 当具有多台冷水机组时,宜根据冷负荷大小及冷水机组能耗随负荷率的变化特性确定冷水机组最优的运行组合。冷水机组的启停频率应满足机组安全运行的要求。
11.7.5 冰蓄冷系统的冷冻水侧换热器应设防冻保护控制。
11.7.6 冷源侧定流量运行时,空调水系统总供、回水管之间的旁通调节阀应采用压差控制;冷源侧变流量运行时,空调水系统总供、回水管之间的旁通调节阀可采用流量、温差或压差控制。
11.7.7 水泵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冷源侧定流量运行时,冷水泵、冷却水泵运行台数应与冷水机组相对应;
2 变流量运行的水系统,水泵运行宜采用流量控制方式;水泵变速宜根据系统压差变化控制。
11.7.8 冷水机组冬季或过渡季运行时,冷水机组的冷却水入口温度应通过调整冷却塔风机转速或关停冷却塔风机,调节冷却塔供、回水总管间设置的旁通调节阀控制。
11.7.9 集中监控系统宜对冷水机组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与控制。
条文说明
11.7.1 本条规定了空气调节冷、热源及其水系统的监测参数。
冷、热源及其水系统应设置的监测参数,在设计时应根据系统设置加以确定。
11.7.2 本条规定了蓄冷、蓄热系统的监测参数。
蓄冷(热)系统宜设置的监测点,设计时应根据系统设置加以确定。
11.7.3 本条规定了冷水机组水系统的连锁。
规定本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制冷机安全运行。由于制冷机运行时,一定要保证它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有足够的水量流过,为达到这一目的,制冷机水系统中其他设备,包括电动水阀,冷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等应先于制冷机开机运行,停机则应按相反顺序进行。通常通过水流开关检测与制冷机相连锁的水泵状态,即确认水流开关接通后才允许制冷机启动。
11.7.4 本条规定了冷水机组群控的要求。
根据冷负荷的大小及冷水机组在不同负荷率下的不同能耗,确定能耗最小的运行组合,实现冷水机组节能。冷水机组运行组合的变化不能太频繁,冷水机组的启停频率需要满足冷水机组安全运行的要求,如启停间隔不能小于30min。
11.7.5 本条规定了冰蓄冷系统二次冷媒侧换热器的防冻保护。
一般空气调节系统夜间负荷往往很小,甚至处在停运状态,而冰蓄冷系统主要在夜间电网低谷期进行蓄冰。因此在两者进行换热的板式热交换器处,由于空气调节系统的水侧冷水基本不流动,如果乙二醇侧的制冰低温传递过来,必然引起另一侧水的冻结,造成板式热交换器的冻裂破坏。因此确实需要随时观察板式热交换器处的乙二醇侧的溶液温度,调节好相关电动调节阀的开度,防止事故发生。
11.7.7 本条规定了水泵的控制要求。
冷源侧定流量、负荷侧变流量是常见的空调水系统,这时的一般做法是冷水泵、冷却水泵运行台数宜与冷水机组相对应。
变流量运行的水系统,既指冷源侧变流量的水系统,也指负荷侧变流量的水系统,水泵运行台数宜用流量控制,水泵变速宜用压差控制。
11.7.8 本条规定了冷却水旁通调节阀的设置要求。
设置旁通调节阀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进入冷水机组冷却水温度低于机组安全运行所要求的温度下限。通常在实施冷却水旁通前,会减少风机风量或停止风机运行。冷水机组冷却水温度下限要求见本规范第9.10.2条。
11.7.9 本条规定了集中监控系统对冷水机组的运行状态监测与控制的要求。
冷水机组自带控制器,设立控制器通讯接口并接入集中监控系统,可使集中监控系统的中央主机系统能够监控冷水机组的运行参数,并使冷水系统能量管理更加合理。
冷、热源及其水系统应设置的监测参数,在设计时应根据系统设置加以确定。
11.7.2 本条规定了蓄冷、蓄热系统的监测参数。
蓄冷(热)系统宜设置的监测点,设计时应根据系统设置加以确定。
11.7.3 本条规定了冷水机组水系统的连锁。
规定本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制冷机安全运行。由于制冷机运行时,一定要保证它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有足够的水量流过,为达到这一目的,制冷机水系统中其他设备,包括电动水阀,冷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等应先于制冷机开机运行,停机则应按相反顺序进行。通常通过水流开关检测与制冷机相连锁的水泵状态,即确认水流开关接通后才允许制冷机启动。
11.7.4 本条规定了冷水机组群控的要求。
根据冷负荷的大小及冷水机组在不同负荷率下的不同能耗,确定能耗最小的运行组合,实现冷水机组节能。冷水机组运行组合的变化不能太频繁,冷水机组的启停频率需要满足冷水机组安全运行的要求,如启停间隔不能小于30min。
11.7.5 本条规定了冰蓄冷系统二次冷媒侧换热器的防冻保护。
一般空气调节系统夜间负荷往往很小,甚至处在停运状态,而冰蓄冷系统主要在夜间电网低谷期进行蓄冰。因此在两者进行换热的板式热交换器处,由于空气调节系统的水侧冷水基本不流动,如果乙二醇侧的制冰低温传递过来,必然引起另一侧水的冻结,造成板式热交换器的冻裂破坏。因此确实需要随时观察板式热交换器处的乙二醇侧的溶液温度,调节好相关电动调节阀的开度,防止事故发生。
11.7.7 本条规定了水泵的控制要求。
冷源侧定流量、负荷侧变流量是常见的空调水系统,这时的一般做法是冷水泵、冷却水泵运行台数宜与冷水机组相对应。
变流量运行的水系统,既指冷源侧变流量的水系统,也指负荷侧变流量的水系统,水泵运行台数宜用流量控制,水泵变速宜用压差控制。
11.7.8 本条规定了冷却水旁通调节阀的设置要求。
设置旁通调节阀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进入冷水机组冷却水温度低于机组安全运行所要求的温度下限。通常在实施冷却水旁通前,会减少风机风量或停止风机运行。冷水机组冷却水温度下限要求见本规范第9.10.2条。
11.7.9 本条规定了集中监控系统对冷水机组的运行状态监测与控制的要求。
冷水机组自带控制器,设立控制器通讯接口并接入集中监控系统,可使集中监控系统的中央主机系统能够监控冷水机组的运行参数,并使冷水系统能量管理更加合理。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11.6 空气调节系统
- 下一节:12 消声与隔震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
- 4.1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 4.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4.3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 5 供暖
- 5.1 一般规定
- 5.2 热负荷
- 5.3 散热器供暖
- 5.4 热水辐射供暖
- 5.5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 5.6 热风供暖及空气幕
- 5.7 电热供暖
- 5.8 供暖管道
- 5.9 供暖热计量及供暖调节
- 6 通风
- 6.1 一般规定
- 6.2 自然通风
- 6.3 机械通风
- 6.4 事故通风
- 6.5 隔热降温
- 6.6 局部排风罩
- 6.7 风管设计
- 6.8 设备选型与配置
- 6.9 防火与防爆
- 7 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
- 7.1 一般规定
- 7.2 除尘
- 7.3 有害气体净化
- 7.4 设备布置
- 7.5 排气筒
- 7.6 抑尘及真空清扫
- 7.7 粉尘输送
- 8 空气调节
- 8.1 一般规定
- 8.2 负荷计算
- 8.3 空气调节系统
- 8.4 气流组织
- 8.5 空气处理
- 9 冷源与热源
- 9.1 一般规定
- 9.2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
- 9.3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 9.4 热泵
- 9.5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 9.6 冷热电联供
- 9.7 蓄冷、蓄热
- 9.8 换热装置
- 9.9 空气调节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 9.10 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
- 9.11 制冷和供热机房
- 10 矿井空气调节
- 10.1 井筒保温
- 10.2 深热矿井空气调节
- 11 监控与控制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传感器和执行器
- 11.3 供暖系统
- 11.4 通风系统
- 11.5 除尘与净化系统
- 11.6 空气调节系统
- 11.7 冷热源及其水系统
- 12 消声与隔震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消声与隔声
- 12.3 隔振
- 13 绝热与防腐
- 13.1 绝热
- 13.2 防腐
- 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简化统计方法
- 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
- 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 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设计用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 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 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
- 附录H 自然通风的计算
- 附录J 局部送风的计算
- 附录K 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
- 附录L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空调工况制冷量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