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6 局部排风罩
6.6.1 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及有害气体应设置排风罩捕集。排风罩内的负压或罩口风速应根据污染物粒径大小、密度、释放动力及周围干扰气流等因素确定。有条件时,可采用工程经验数据。
6.6.2 排气罩设计宜采用密闭罩。密闭罩的设计风量应按下列因素叠加计算:
1 物料进入诱导的空气量;
2 设备运转鼓入的空气量;
3 工艺送风量;
4 物料和机械散热空气膨胀量;
5 压实物料排挤出的空气量;
6 排出物料带走的空气量;
7 控制污染物外溢从缝隙处吸入的空气量。
6.6.3 用于除尘的密闭罩,在确定密闭罩结构、吸风口位置、吸风口平均风速时,应使罩内负压均匀,应防止粉尘外逸和防止排风带走大量物料。吸风口的平均风速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细粉料的筛分不宜大于0.6m/s;
2 物料的粉碎不宜大于2m/s;
3 粗颗粒物料的破碎不宜大于3m/s。
6.6.4 当工艺操作不允许采用密闭罩时,可选用半密闭罩或柜式通风罩。其排风量应按防止粉尘或有害气体外逸,通过计算确定。
6.6.5 粉尘或有害气体发散面积小且不允许设置密闭罩时,可采用外部吸气罩。外部吸气罩的排风量应根据罩口形式、控制点风速等因素经过计算确定。
6.6.6 工业槽边排风罩的排风口风速应分布均匀,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槽宽小于或等于0.7m时,宜采用单侧排风;槽宽大于0.7m且小于或等于1.2m时,宜采用双侧排风;
2 槽宽大于1.2m时,宜采用吹吸式排风罩;
3 圆形槽直径为500mm~1000mm时,宜采用环形排风罩。
6.6.7 当工艺产生大量诱导热气流时,排气罩宜采用热接受排气罩。热接受罩的断面尺寸不应小于罩口处污染气流的尺寸。热接受罩的排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6.6.2 排气罩设计宜采用密闭罩。密闭罩的设计风量应按下列因素叠加计算:
1 物料进入诱导的空气量;
2 设备运转鼓入的空气量;
3 工艺送风量;
4 物料和机械散热空气膨胀量;
5 压实物料排挤出的空气量;
6 排出物料带走的空气量;
7 控制污染物外溢从缝隙处吸入的空气量。
6.6.3 用于除尘的密闭罩,在确定密闭罩结构、吸风口位置、吸风口平均风速时,应使罩内负压均匀,应防止粉尘外逸和防止排风带走大量物料。吸风口的平均风速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细粉料的筛分不宜大于0.6m/s;
2 物料的粉碎不宜大于2m/s;
3 粗颗粒物料的破碎不宜大于3m/s。
6.6.4 当工艺操作不允许采用密闭罩时,可选用半密闭罩或柜式通风罩。其排风量应按防止粉尘或有害气体外逸,通过计算确定。
6.6.5 粉尘或有害气体发散面积小且不允许设置密闭罩时,可采用外部吸气罩。外部吸气罩的排风量应根据罩口形式、控制点风速等因素经过计算确定。
6.6.6 工业槽边排风罩的排风口风速应分布均匀,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槽宽小于或等于0.7m时,宜采用单侧排风;槽宽大于0.7m且小于或等于1.2m时,宜采用双侧排风;
2 槽宽大于1.2m时,宜采用吹吸式排风罩;
3 圆形槽直径为500mm~1000mm时,宜采用环形排风罩。
6.6.7 当工艺产生大量诱导热气流时,排气罩宜采用热接受排气罩。热接受罩的断面尺寸不应小于罩口处污染气流的尺寸。热接受罩的排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L——热接受罩的排风量(m³/s);
Lz——罩口断面热射流量(m³/s);
v——扩大面积上空气的吸入速度,取0.5m/s~0.7m/s;
F——罩口的扩大面积(㎡)。
6.6.8 高速旋转的工艺设备产生的诱导污染气流应采用接受式排气罩,排风罩的排风量可按经验公式确定。
6.6.9 排风罩的材料应根据粉尘或有害气体温度、磨琢性、腐蚀性等因素选择。在可能由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环境,罩体应采用防静电材料制作或采取防静电措施。
6.6.10 多台排风柜合并设计为一个排风系统时,应按同时使用的排风柜总风量确定系统风量。每台排风柜排风口宜安装调节风量用的阀门,风机宜能变频调速。
6.6.11 设有排风柜的房间应按房间风平衡设计进风通道,并应按房间热平衡设置供暖或空气调节设施。
Lz——罩口断面热射流量(m³/s);
v——扩大面积上空气的吸入速度,取0.5m/s~0.7m/s;
F——罩口的扩大面积(㎡)。
6.6.8 高速旋转的工艺设备产生的诱导污染气流应采用接受式排气罩,排风罩的排风量可按经验公式确定。
6.6.9 排风罩的材料应根据粉尘或有害气体温度、磨琢性、腐蚀性等因素选择。在可能由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环境,罩体应采用防静电材料制作或采取防静电措施。
6.6.10 多台排风柜合并设计为一个排风系统时,应按同时使用的排风柜总风量确定系统风量。每台排风柜排风口宜安装调节风量用的阀门,风机宜能变频调速。
6.6.11 设有排风柜的房间应按房间风平衡设计进风通道,并应按房间热平衡设置供暖或空气调节设施。
条文说明
6.6.1 本条规定了排风罩的设计原则,为新增条文。
设计排风罩的目的是捕集烟气、毒气、粉尘等有害物,是通风除尘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排风罩首先应能有效捕集污染源散发的有害物,用较小的排风量达到最好的污染物控制效果。其次,排风罩的设置应不影响操作者的使用,避免干扰气流对吸气气流的影响。
6.6.2 本条规定了密闭罩的设计,为新增条文。
密闭罩和其他形式的排风罩相比,外部干扰小,容易控制有害物的扩散,在条件允许时,宜优先采用密闭罩。密闭罩根据工艺设备及其配置的不同,可采用局部密闭罩、整体密闭罩、大容积密闭罩、固定式密闭罩和移动式密闭罩。密闭罩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妨碍工人操作。密闭罩有条件时采用装配结构。观察窗、操作孔和检修门应开关灵活,具有气密性,远离气流正压高的部位。吸风口的位置也应避免物料飞溅区及气流正压高的部位,同时保持罩内均匀负压。密闭罩可整体或局部采用透明材料制作。密闭罩同时可兼有减噪和隔声的作用。
6.6.3 本条规定了密闭罩排气口位置的设计,为新增条文。
在密闭罩上装设位置和开口面积适宜的吸风罩同除尘风管连接,使罩口断面风速均匀,为防止排风把物料带走,还应对吸风口的风速加以控制。在吸风点的排风量一定的情况下,吸风口风速主要取决于物料的密度和粒径大小以及吸风口于扬尘点之间的距离远近等。针对筛分工艺特点规定:对于细粉料的筛分过程,采用不大于0.6m/s;对于物料粉碎过程,采用不大于2m/s;对于粗粒径物料的破碎过程,采用不大于3m/s,由于各行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粉尘的比重参考上述数值进行修正。
物料输送过程密闭罩粉尘外逸的原因是物料进入罩内时的动压及带人的气体压力考虑的不足,3m/s风速对应的静压仅为5.4Pa,如果物料的动压及带人气体产生的压力叠加大于这个数字,粉尘就会从缝隙外逸。
6.6.4 本条规定了半密闭罩和柜式通风罩的设计,为新增条文。
半密闭罩和排风柜因有多面围挡,外部气流干扰小,和外部通风罩相比能取得较好地控制污染物的作用,同时便于工作者的操作,工程中使用的较多。
排风柜内部构造形式根据柜内有害气体密度大小确定。当有害物为热蒸气或其密度小于空气时,排风柜采用上排风形式;当有害物密度大于空气时,排风柜采用下排风形式;有害物密度大小多变时,排风柜采用上、下同时排风的形式。
小型排风柜多用于化学实验室,分为定风量型、变风量型、补风型等。小型排风柜的柜口风速见表2。
设计排风罩的目的是捕集烟气、毒气、粉尘等有害物,是通风除尘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排风罩首先应能有效捕集污染源散发的有害物,用较小的排风量达到最好的污染物控制效果。其次,排风罩的设置应不影响操作者的使用,避免干扰气流对吸气气流的影响。
6.6.2 本条规定了密闭罩的设计,为新增条文。
密闭罩和其他形式的排风罩相比,外部干扰小,容易控制有害物的扩散,在条件允许时,宜优先采用密闭罩。密闭罩根据工艺设备及其配置的不同,可采用局部密闭罩、整体密闭罩、大容积密闭罩、固定式密闭罩和移动式密闭罩。密闭罩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妨碍工人操作。密闭罩有条件时采用装配结构。观察窗、操作孔和检修门应开关灵活,具有气密性,远离气流正压高的部位。吸风口的位置也应避免物料飞溅区及气流正压高的部位,同时保持罩内均匀负压。密闭罩可整体或局部采用透明材料制作。密闭罩同时可兼有减噪和隔声的作用。
6.6.3 本条规定了密闭罩排气口位置的设计,为新增条文。
在密闭罩上装设位置和开口面积适宜的吸风罩同除尘风管连接,使罩口断面风速均匀,为防止排风把物料带走,还应对吸风口的风速加以控制。在吸风点的排风量一定的情况下,吸风口风速主要取决于物料的密度和粒径大小以及吸风口于扬尘点之间的距离远近等。针对筛分工艺特点规定:对于细粉料的筛分过程,采用不大于0.6m/s;对于物料粉碎过程,采用不大于2m/s;对于粗粒径物料的破碎过程,采用不大于3m/s,由于各行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粉尘的比重参考上述数值进行修正。
物料输送过程密闭罩粉尘外逸的原因是物料进入罩内时的动压及带人的气体压力考虑的不足,3m/s风速对应的静压仅为5.4Pa,如果物料的动压及带人气体产生的压力叠加大于这个数字,粉尘就会从缝隙外逸。
6.6.4 本条规定了半密闭罩和柜式通风罩的设计,为新增条文。
半密闭罩和排风柜因有多面围挡,外部气流干扰小,和外部通风罩相比能取得较好地控制污染物的作用,同时便于工作者的操作,工程中使用的较多。
排风柜内部构造形式根据柜内有害气体密度大小确定。当有害物为热蒸气或其密度小于空气时,排风柜采用上排风形式;当有害物密度大于空气时,排风柜采用下排风形式;有害物密度大小多变时,排风柜采用上、下同时排风的形式。
小型排风柜多用于化学实验室,分为定风量型、变风量型、补风型等。小型排风柜的柜口风速见表2。
表2 小型排风柜的吸入速度
小型实验柜操作口高度和风量可调节。目前多台实验柜组成的通风系统设有的实验柜传感器与末端风机连控,无极调节实验柜的排风风量及末端风机风量,在保证可靠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运行的节能性。
当柜式排风罩设置在供暖及空调房间时,为节约供暖空调能耗,可采用补风式柜式排气罩。
大型排风柜使用在特定的工艺中。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因开口面积大而产生的断面风速不均匀问题。当工艺过程为冷过程、有害物比重大于环境空气比重时,有害气体有可能从下部逸出。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工艺污染物的重力、浮力、原始动力等因素,设置合适的排风口位置。特定工艺柜式排气罩工作孔吸入风速见相关资料。
6.6.5 本条规定了外部吸气罩的设计,为新增条文。
外部吸气罩主要有均流侧吸罩、方形(或圆形)侧吸罩、条缝形吸气罩、冷气流上吸式(回转)伞形罩、下吸式(回转)伞形罩、升降式(回转)伞形罩等。外部罩的罩口尺寸应按吸入气流流场特性来确定,其罩口与罩子连接管面积之比不应超过16:1,罩子的扩张角度宜小于60°,不应大于90°。当罩口的平面尺寸较大时,可分成几个独立小排风罩;中等大小的排风罩可在罩内设置挡板、导流板或条缝口等。伞形罩等在有条件时宜增加侧挡板保证排风效果。外部排风罩的风量计算公式可查阅通风类手册。
6.6.6 本条规定了槽边排气罩设计,为新增条文。
1 工业槽边排气罩是工件表面处理行业常用的排气罩方式。普通槽边排风罩为平口式和条缝式,条缝式排风罩减少了吸气范围,相应地减少了排风量,同样排风量时效果比平口式好。在实际工程中,工程设计人员对平口罩进行了改进,使平口罩达到了条缝罩的效果。具体做法是:镀槽液面适当降低,在平口罩上增加一个活页式小盖板,使排气罩上盖延伸到阳极杆上方位置,减少了吸风范围,使同样的风量达到更好的效果。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外部通风罩的设计原理,同时参阅槽边排气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和改进。
2 吹吸式排风罩气流组织合理,控制范围大,对于大型工业槽是比较好的处理方案。有工程实践的做法是适当降低原有液面高度到距槽口300mm,将吹风风速控制在0.5m/s~2.0m/s范围内,吹风口下倾5°,液面蒸发气雾被很好地控制并排出。
3 圆形槽环形排风罩控制罩口面风速在合适的范围内。
6.6.7 本条规定了热接受排气罩的设计,为新增条文。
高温热源的上部气流等应因势利导,用接受罩将污染空气控制在排风罩内。热源上部热射流面积的计算见工业通风类手册。根据安装高度H的不同,热源上部的接受罩可分为两类,H≤1.5或H≤1m的称为低悬罩,H>1.5或H>1m的称为高悬罩。低悬罩排风罩口尺寸比热源尺寸每边扩大150mm~200mm,高悬罩应将计算所得的罩口处热射流直径增加0.8H作为罩口直径。H为罩口至热源上沿的距离,F为热源水平投影面积。
大型熔炼炉采用导流式排烟罩或气幕隔离罩减小热射流面积,以减少接受罩的捕捉面积。
6.6.8 本条规定了工艺接受罩的设计,为新增条文。
金属件在喷砂、磨光及抛光时产生大量诱导气流,用特制接受罩将污染空气控制在排风罩内。工程技术人员对特定工艺接收罩的设计风量已进行测试和总结出计算的经验公式,详见通风罩标准图集及工业通风类手册。
6.6.9 本条规定了排风罩的材料选择,为新增条文。
排风罩材质除钢板外,还可采用有色金属、工程塑料、玻璃钢等。振动小、温度不高的罩体采用小于或等于2mm的薄钢板制作;振动及冲击大、温度高的场合采用3mm~8mm的钢板制作。高温条件或炉窑旁使用的排风罩采用耐热钢板制作。有酸碱或其他腐蚀条件的环境,罩体材质采用耐腐蚀材料或材料表面防腐处理。在可能由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环境,罩体做防静电处理。排风罩应坚固耐用。
6.6.10 本条规定了排风柜合并设计排风系统的要求,为新增条文。
排风柜的数量较多时,经常需要多台排风柜合并设计排风系统,尤其在试验、化验型建筑中。多台排风柜合设排风系统时,应按同时使用的排风柜总风量确定系统风量,否则将造成设备选型过大、排风量过大的情况。每台排风柜排风口宜安装调节风量用的阀门,风机宜变频调速。
6.6.11 本条规定了设有排风柜的房间设进风通道、供暖或空调设施的要求,为新增条文。
一个房间内设多台排风柜时,房间的通风量相当可观,应按房间风平衡设计进风通道,并按房间热平衡设必要的供暖或空调设施。
当柜式排风罩设置在供暖及空调房间时,为节约供暖空调能耗,可采用补风式柜式排气罩。
大型排风柜使用在特定的工艺中。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因开口面积大而产生的断面风速不均匀问题。当工艺过程为冷过程、有害物比重大于环境空气比重时,有害气体有可能从下部逸出。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工艺污染物的重力、浮力、原始动力等因素,设置合适的排风口位置。特定工艺柜式排气罩工作孔吸入风速见相关资料。
6.6.5 本条规定了外部吸气罩的设计,为新增条文。
外部吸气罩主要有均流侧吸罩、方形(或圆形)侧吸罩、条缝形吸气罩、冷气流上吸式(回转)伞形罩、下吸式(回转)伞形罩、升降式(回转)伞形罩等。外部罩的罩口尺寸应按吸入气流流场特性来确定,其罩口与罩子连接管面积之比不应超过16:1,罩子的扩张角度宜小于60°,不应大于90°。当罩口的平面尺寸较大时,可分成几个独立小排风罩;中等大小的排风罩可在罩内设置挡板、导流板或条缝口等。伞形罩等在有条件时宜增加侧挡板保证排风效果。外部排风罩的风量计算公式可查阅通风类手册。
6.6.6 本条规定了槽边排气罩设计,为新增条文。
1 工业槽边排气罩是工件表面处理行业常用的排气罩方式。普通槽边排风罩为平口式和条缝式,条缝式排风罩减少了吸气范围,相应地减少了排风量,同样排风量时效果比平口式好。在实际工程中,工程设计人员对平口罩进行了改进,使平口罩达到了条缝罩的效果。具体做法是:镀槽液面适当降低,在平口罩上增加一个活页式小盖板,使排气罩上盖延伸到阳极杆上方位置,减少了吸风范围,使同样的风量达到更好的效果。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外部通风罩的设计原理,同时参阅槽边排气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和改进。
2 吹吸式排风罩气流组织合理,控制范围大,对于大型工业槽是比较好的处理方案。有工程实践的做法是适当降低原有液面高度到距槽口300mm,将吹风风速控制在0.5m/s~2.0m/s范围内,吹风口下倾5°,液面蒸发气雾被很好地控制并排出。
3 圆形槽环形排风罩控制罩口面风速在合适的范围内。
6.6.7 本条规定了热接受排气罩的设计,为新增条文。
高温热源的上部气流等应因势利导,用接受罩将污染空气控制在排风罩内。热源上部热射流面积的计算见工业通风类手册。根据安装高度H的不同,热源上部的接受罩可分为两类,H≤1.5或H≤1m的称为低悬罩,H>1.5或H>1m的称为高悬罩。低悬罩排风罩口尺寸比热源尺寸每边扩大150mm~200mm,高悬罩应将计算所得的罩口处热射流直径增加0.8H作为罩口直径。H为罩口至热源上沿的距离,F为热源水平投影面积。
大型熔炼炉采用导流式排烟罩或气幕隔离罩减小热射流面积,以减少接受罩的捕捉面积。
6.6.8 本条规定了工艺接受罩的设计,为新增条文。
金属件在喷砂、磨光及抛光时产生大量诱导气流,用特制接受罩将污染空气控制在排风罩内。工程技术人员对特定工艺接收罩的设计风量已进行测试和总结出计算的经验公式,详见通风罩标准图集及工业通风类手册。
6.6.9 本条规定了排风罩的材料选择,为新增条文。
排风罩材质除钢板外,还可采用有色金属、工程塑料、玻璃钢等。振动小、温度不高的罩体采用小于或等于2mm的薄钢板制作;振动及冲击大、温度高的场合采用3mm~8mm的钢板制作。高温条件或炉窑旁使用的排风罩采用耐热钢板制作。有酸碱或其他腐蚀条件的环境,罩体材质采用耐腐蚀材料或材料表面防腐处理。在可能由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环境,罩体做防静电处理。排风罩应坚固耐用。
6.6.10 本条规定了排风柜合并设计排风系统的要求,为新增条文。
排风柜的数量较多时,经常需要多台排风柜合并设计排风系统,尤其在试验、化验型建筑中。多台排风柜合设排风系统时,应按同时使用的排风柜总风量确定系统风量,否则将造成设备选型过大、排风量过大的情况。每台排风柜排风口宜安装调节风量用的阀门,风机宜变频调速。
6.6.11 本条规定了设有排风柜的房间设进风通道、供暖或空调设施的要求,为新增条文。
一个房间内设多台排风柜时,房间的通风量相当可观,应按房间风平衡设计进风通道,并按房间热平衡设必要的供暖或空调设施。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
- 4.1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 4.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4.3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 5 供暖
- 5.1 一般规定
- 5.2 热负荷
- 5.3 散热器供暖
- 5.4 热水辐射供暖
- 5.5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 5.6 热风供暖及空气幕
- 5.7 电热供暖
- 5.8 供暖管道
- 5.9 供暖热计量及供暖调节
- 6 通风
- 6.1 一般规定
- 6.2 自然通风
- 6.3 机械通风
- 6.4 事故通风
- 6.5 隔热降温
- 6.6 局部排风罩
- 6.7 风管设计
- 6.8 设备选型与配置
- 6.9 防火与防爆
- 7 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
- 7.1 一般规定
- 7.2 除尘
- 7.3 有害气体净化
- 7.4 设备布置
- 7.5 排气筒
- 7.6 抑尘及真空清扫
- 7.7 粉尘输送
- 8 空气调节
- 8.1 一般规定
- 8.2 负荷计算
- 8.3 空气调节系统
- 8.4 气流组织
- 8.5 空气处理
- 9 冷源与热源
- 9.1 一般规定
- 9.2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
- 9.3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 9.4 热泵
- 9.5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 9.6 冷热电联供
- 9.7 蓄冷、蓄热
- 9.8 换热装置
- 9.9 空气调节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 9.10 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
- 9.11 制冷和供热机房
- 10 矿井空气调节
- 10.1 井筒保温
- 10.2 深热矿井空气调节
- 11 监控与控制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传感器和执行器
- 11.3 供暖系统
- 11.4 通风系统
- 11.5 除尘与净化系统
- 11.6 空气调节系统
- 11.7 冷热源及其水系统
- 12 消声与隔震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消声与隔声
- 12.3 隔振
- 13 绝热与防腐
- 13.1 绝热
- 13.2 防腐
- 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简化统计方法
- 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
- 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 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设计用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 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 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
- 附录H 自然通风的计算
- 附录J 局部送风的计算
- 附录K 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
- 附录L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空调工况制冷量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