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3 散热器供暖
5.3.1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供暖系统的压力要求确定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 放散粉尘或防尘要求较高的工业建筑应采用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3 具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建筑或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4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供暖季节供暖系统应充水保养;
5 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应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6 蒸汽供暖系统不应采用板型和扁管型散热器,并不应采用薄钢板加工的钢制柱型散热器;
7 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供暖系统采用铸铁散热器时,应采用内腔无砂型;
8 应采用外表面刷非金属性涂料的散热器。
5.3.2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
2 两道外门之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 楼梯间的散热器宜布置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5.3.3 散热器应明装。确实需要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并应方便维修。
5.3.4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粗柱型不宜超过20片;
2 细柱型不宜超过25片;
3 长翼型不宜超过7片。
5.3.5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对散热器数量进行修正。
5.3.6 供暖系统中明装的不保温干管或支管,其散热量应计为有效供暖量。供暖管道暗装时,应采取减少无效热损失的措施。
5.3.7 建筑物热水供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5.3.8 垂直单管和垂直双管供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采用异侧连接的水平单管串联的连接方式,也可采用上下接口同侧连接方式。当采用上下接口同侧连接方式时,散热器之间的上下连接管应与散热器接口同径。
5.3.9 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其散热器的供暖立管或支管应单独设置,且散热器前后不应设置阀门。
1 应根据供暖系统的压力要求确定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 放散粉尘或防尘要求较高的工业建筑应采用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3 具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建筑或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4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供暖季节供暖系统应充水保养;
5 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应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6 蒸汽供暖系统不应采用板型和扁管型散热器,并不应采用薄钢板加工的钢制柱型散热器;
7 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供暖系统采用铸铁散热器时,应采用内腔无砂型;
8 应采用外表面刷非金属性涂料的散热器。
5.3.2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
2 两道外门之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 楼梯间的散热器宜布置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5.3.3 散热器应明装。确实需要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并应方便维修。
5.3.4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粗柱型不宜超过20片;
2 细柱型不宜超过25片;
3 长翼型不宜超过7片。
5.3.5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对散热器数量进行修正。
5.3.6 供暖系统中明装的不保温干管或支管,其散热量应计为有效供暖量。供暖管道暗装时,应采取减少无效热损失的措施。
5.3.7 建筑物热水供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5.3.8 垂直单管和垂直双管供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采用异侧连接的水平单管串联的连接方式,也可采用上下接口同侧连接方式。当采用上下接口同侧连接方式时,散热器之间的上下连接管应与散热器接口同径。
5.3.9 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其散热器的供暖立管或支管应单独设置,且散热器前后不应设置阀门。
条文说明
5.3.1 本条是关于选择散热器的规定。
1 散热器在供暖系统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工作压力,各类型散热器产品标准均明确规定了各种热媒下的允许承压,工作压力应小于允许承压。
4、5 钢制、铝制散热器腐蚀问题比较突出,选用时应考虑水质和防腐问题。铝制散热器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供暖系统运行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 29044的规定,非供暖季节应充水保养。
6 工程经验表明,板型和扁管型散热器用于蒸汽供暖系统时,易出现漏气情况。近年来,钢管柱式散热器在蒸汽供暖系统中有所应用,运行情况较好,钢管及封头的壁厚均在2.0mm~2.5mm之间,有效地防止了渗漏情况的出现。
7 由于散热器内不清洁,使系统安装的热量表和恒温阀不能正常运行,因此规定: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供暖系统中,宜采用水流通道内无粘砂的铸铁等散热器。
8 实验证明:散热器外表面涂刷非金属性涂料时,其散热量比涂刷金属性涂料时能增加10%左右。
5.3.2 本条是关于散热器布置的规定。
1 散热器布置在外墙的窗台下,从散热器上升的对流热气流能阻止从玻璃窗下降的冷气流,使流经生活区和工作区的空气比较暖和,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因此推荐把散热器布置在外墙的窗台下;为了便于户内管道的布置,散热器也可靠内墙安装。
2 为了防止散热器冻裂,在两道外门之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 把散热器布置在楼梯间的底层,可以利用热压作用,使加热了的空气自行上升到楼梯间的上部补偿其耗热量,因此规定楼梯间的散热器应尽量布置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5.3.3 本条是关于散热器安装的规定。
本条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考虑有利于散热器放热、安全、适应室内装修要求以及维护管理等方面制订的。近几年散热器的装饰已很普遍,但很多的装饰罩设计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因此强调了暗装时装饰罩的做法应合理。即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并方便维修。
5.3.4 本条规定了散热器的组装片数。
规定本条的目的主要是从便于施工安装考虑的。
5.3.5 本条规定了散热器数量的修正。
散热器的散热量是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实验测定给出的,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该值往往与测试条件下给出的值有一定差别,为此设计时除应按不同的传热温差(散热器表面温度与室温之差)选用合适的传热系数外,还应考虑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
5.3.6 本条是关于供暖系统明装管道计为有效供暖量的规定。
管道明设时,非保温管道的散热量有提高室温的作用,可补偿一部分耗热量,其值应通过明装管道外表面与室内空气的传热计算确定。管道暗设于管井、吊顶等处时,均应保温,可不考虑管道中水的冷却温降;对于直接埋设于墙内的不保温立、支管,散入室内的热量、无效热损失、水温降等较难准确计算,设计人可根据暗设管道长度等因素,适当考虑对散热器数量的影响。
5.3.7 本条规定了高层工业建筑供暖系统的布置。
本条是基于国内的实践经验并参考相关资料制订的。竖向分区可以减小供暖系统规模,对系统压力平衡、安全运行、运行管理有利,因此规定供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5.3.8 本条是关于散热器分组串接的规定。
条文中的散热器连接方式一般称为“分组串接”,由于供暖房间的温控要求,各房间散热器均需独立与供暖立管连接,因此只允许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采用“分组串接”。对于水平单管跨越式和双管系统,完全有条件使每组散热器与水平供暖管道独立连接并分别控制,因此“分组串接”仅限于垂直单管和垂直双管系统采用。
采用“分组串接”的原因一般是房间热负荷过大,散热器片数过多,或为了散热器布置均匀,需分成两组进行施工安装,而单独设置立管或使每组散热器单独与立管连接又有困难或不经济。采用上下接口同侧连接方式时,为了保证距立管较远的散热器的散热量,散热器之间的连接管管径应尽可能大,使其相当于一组散热器,即采用带外螺纹的支管直接与散热器内螺纹接口连接。
5.3.9 本条是关于有冻结危险的场所供热系统的规定。
对于有冻结危险的场所,一般不应将其散热器同邻室连接,以防影响邻室的供暖效果,甚至冻裂散热器。
1 散热器在供暖系统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工作压力,各类型散热器产品标准均明确规定了各种热媒下的允许承压,工作压力应小于允许承压。
4、5 钢制、铝制散热器腐蚀问题比较突出,选用时应考虑水质和防腐问题。铝制散热器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供暖系统运行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 29044的规定,非供暖季节应充水保养。
6 工程经验表明,板型和扁管型散热器用于蒸汽供暖系统时,易出现漏气情况。近年来,钢管柱式散热器在蒸汽供暖系统中有所应用,运行情况较好,钢管及封头的壁厚均在2.0mm~2.5mm之间,有效地防止了渗漏情况的出现。
7 由于散热器内不清洁,使系统安装的热量表和恒温阀不能正常运行,因此规定: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供暖系统中,宜采用水流通道内无粘砂的铸铁等散热器。
8 实验证明:散热器外表面涂刷非金属性涂料时,其散热量比涂刷金属性涂料时能增加10%左右。
5.3.2 本条是关于散热器布置的规定。
1 散热器布置在外墙的窗台下,从散热器上升的对流热气流能阻止从玻璃窗下降的冷气流,使流经生活区和工作区的空气比较暖和,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因此推荐把散热器布置在外墙的窗台下;为了便于户内管道的布置,散热器也可靠内墙安装。
2 为了防止散热器冻裂,在两道外门之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 把散热器布置在楼梯间的底层,可以利用热压作用,使加热了的空气自行上升到楼梯间的上部补偿其耗热量,因此规定楼梯间的散热器应尽量布置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5.3.3 本条是关于散热器安装的规定。
本条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考虑有利于散热器放热、安全、适应室内装修要求以及维护管理等方面制订的。近几年散热器的装饰已很普遍,但很多的装饰罩设计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因此强调了暗装时装饰罩的做法应合理。即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并方便维修。
5.3.4 本条规定了散热器的组装片数。
规定本条的目的主要是从便于施工安装考虑的。
5.3.5 本条规定了散热器数量的修正。
散热器的散热量是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实验测定给出的,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该值往往与测试条件下给出的值有一定差别,为此设计时除应按不同的传热温差(散热器表面温度与室温之差)选用合适的传热系数外,还应考虑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
5.3.6 本条是关于供暖系统明装管道计为有效供暖量的规定。
管道明设时,非保温管道的散热量有提高室温的作用,可补偿一部分耗热量,其值应通过明装管道外表面与室内空气的传热计算确定。管道暗设于管井、吊顶等处时,均应保温,可不考虑管道中水的冷却温降;对于直接埋设于墙内的不保温立、支管,散入室内的热量、无效热损失、水温降等较难准确计算,设计人可根据暗设管道长度等因素,适当考虑对散热器数量的影响。
5.3.7 本条规定了高层工业建筑供暖系统的布置。
本条是基于国内的实践经验并参考相关资料制订的。竖向分区可以减小供暖系统规模,对系统压力平衡、安全运行、运行管理有利,因此规定供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5.3.8 本条是关于散热器分组串接的规定。
条文中的散热器连接方式一般称为“分组串接”,由于供暖房间的温控要求,各房间散热器均需独立与供暖立管连接,因此只允许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采用“分组串接”。对于水平单管跨越式和双管系统,完全有条件使每组散热器与水平供暖管道独立连接并分别控制,因此“分组串接”仅限于垂直单管和垂直双管系统采用。
采用“分组串接”的原因一般是房间热负荷过大,散热器片数过多,或为了散热器布置均匀,需分成两组进行施工安装,而单独设置立管或使每组散热器单独与立管连接又有困难或不经济。采用上下接口同侧连接方式时,为了保证距立管较远的散热器的散热量,散热器之间的连接管管径应尽可能大,使其相当于一组散热器,即采用带外螺纹的支管直接与散热器内螺纹接口连接。
5.3.9 本条是关于有冻结危险的场所供热系统的规定。
对于有冻结危险的场所,一般不应将其散热器同邻室连接,以防影响邻室的供暖效果,甚至冻裂散热器。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5.2 热负荷
- 下一节:5.4 热水辐射供暖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
- 4.1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 4.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4.3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 5 供暖
- 5.1 一般规定
- 5.2 热负荷
- 5.3 散热器供暖
- 5.4 热水辐射供暖
- 5.5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 5.6 热风供暖及空气幕
- 5.7 电热供暖
- 5.8 供暖管道
- 5.9 供暖热计量及供暖调节
- 6 通风
- 6.1 一般规定
- 6.2 自然通风
- 6.3 机械通风
- 6.4 事故通风
- 6.5 隔热降温
- 6.6 局部排风罩
- 6.7 风管设计
- 6.8 设备选型与配置
- 6.9 防火与防爆
- 7 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
- 7.1 一般规定
- 7.2 除尘
- 7.3 有害气体净化
- 7.4 设备布置
- 7.5 排气筒
- 7.6 抑尘及真空清扫
- 7.7 粉尘输送
- 8 空气调节
- 8.1 一般规定
- 8.2 负荷计算
- 8.3 空气调节系统
- 8.4 气流组织
- 8.5 空气处理
- 9 冷源与热源
- 9.1 一般规定
- 9.2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
- 9.3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 9.4 热泵
- 9.5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 9.6 冷热电联供
- 9.7 蓄冷、蓄热
- 9.8 换热装置
- 9.9 空气调节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 9.10 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
- 9.11 制冷和供热机房
- 10 矿井空气调节
- 10.1 井筒保温
- 10.2 深热矿井空气调节
- 11 监控与控制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传感器和执行器
- 11.3 供暖系统
- 11.4 通风系统
- 11.5 除尘与净化系统
- 11.6 空气调节系统
- 11.7 冷热源及其水系统
- 12 消声与隔震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消声与隔声
- 12.3 隔振
- 13 绝热与防腐
- 13.1 绝热
- 13.2 防腐
- 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简化统计方法
- 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
- 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 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设计用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 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 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
- 附录H 自然通风的计算
- 附录J 局部送风的计算
- 附录K 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
- 附录L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空调工况制冷量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