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8.13 电缆及抗干扰
8.13.1 电缆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控制电缆宜采用聚氯乙烯电缆,也可采用聚乙烯绝缘或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缆;模拟信号电缆宜采用屏蔽对绞铜芯电缆;
2 控制系统数据通信电缆应根据系统的要求确定;
3 与热电偶相连的导线应采用和热电偶相匹配的补偿导线;
4 控制电缆截面宜采用1.0mm2~1.5mm2,模拟信号电缆截面宜采用0.75mm2~1.5mm2,补偿导线线芯截面宜采用1.5mm2~2.5mm2;
5 采用多芯控制电缆时,宜留有15%的备用芯数;
6 主干通信网及室外远距离通信线路应采用光纤电缆。
8.13.2 电缆抗干扰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力电缆应与控制电缆、模拟信号电缆分层敷设;1kV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可并列分开敷设;
2 电缆屏蔽层应接地,接地方法应符合本规范第8.14.4条的规定;
3 支架上的电缆,敷设时应按照电力电缆、控制电缆、信号电缆的顺序由上至下排列敷设,数据通信电缆应敷设在电缆桥架中的专用电缆槽内;
4 线路沿温度超过65℃的设备表面敷设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宜采用耐高温电缆;在火源场所敷设时,应采用阻燃电缆,并应采取防火措施;
5 电缆沟内两侧均有支架时,1kV以下电力电缆、控制电缆、信号电缆、数据通信电缆应与1kV以上电缆分别敷设于两侧支架上;
6 线路不宜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有腐蚀性介质排放、潮湿以及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干扰的区域,无法避免时应采取保护措施或屏蔽措施;
7 明敷设的仪表信号线路与具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场的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宜大于1.5m;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保护管敷设时,宜大于0.8m;
8 直接埋地敷设的电缆,不应沿任何地下管线的上方或下方平行敷设。沿地下管线两侧平行敷设或交叉时,最小净距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和附录E的规定。
1 控制电缆宜采用聚氯乙烯电缆,也可采用聚乙烯绝缘或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缆;模拟信号电缆宜采用屏蔽对绞铜芯电缆;
2 控制系统数据通信电缆应根据系统的要求确定;
3 与热电偶相连的导线应采用和热电偶相匹配的补偿导线;
4 控制电缆截面宜采用1.0mm2~1.5mm2,模拟信号电缆截面宜采用0.75mm2~1.5mm2,补偿导线线芯截面宜采用1.5mm2~2.5mm2;
5 采用多芯控制电缆时,宜留有15%的备用芯数;
6 主干通信网及室外远距离通信线路应采用光纤电缆。
8.13.2 电缆抗干扰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力电缆应与控制电缆、模拟信号电缆分层敷设;1kV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可并列分开敷设;
2 电缆屏蔽层应接地,接地方法应符合本规范第8.14.4条的规定;
3 支架上的电缆,敷设时应按照电力电缆、控制电缆、信号电缆的顺序由上至下排列敷设,数据通信电缆应敷设在电缆桥架中的专用电缆槽内;
4 线路沿温度超过65℃的设备表面敷设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宜采用耐高温电缆;在火源场所敷设时,应采用阻燃电缆,并应采取防火措施;
5 电缆沟内两侧均有支架时,1kV以下电力电缆、控制电缆、信号电缆、数据通信电缆应与1kV以上电缆分别敷设于两侧支架上;
6 线路不宜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有腐蚀性介质排放、潮湿以及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干扰的区域,无法避免时应采取保护措施或屏蔽措施;
7 明敷设的仪表信号线路与具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场的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宜大于1.5m;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保护管敷设时,宜大于0.8m;
8 直接埋地敷设的电缆,不应沿任何地下管线的上方或下方平行敷设。沿地下管线两侧平行敷设或交叉时,最小净距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和附录E的规定。
条文说明
8.13.1 本条对电缆的选型作出了规定。
1 聚氯乙烯或聚乙烯绝缘及护套电缆具有重量轻、弯曲性能好、耐油、耐酸碱腐蚀、不易燃烧、价格便宜等优点,用作控制电缆,其性能可以满足要求。
2 光纤电缆具有高带宽、低衰减、重量轻、耐高温、抗电磁干扰性好、通信容量大、速度快等优点。控制系统的通信电缆一般采用光纤电缆。
4 电缆截面应按其允许电流、短路热稳定、允许电压降、机械强度等要求选择。作为控制电缆及信号电缆,一般工作电压为380V及以下,并且所带负荷较小。所以本款提出主要根据机械强度确定电缆截面。
5 考虑到电缆质量、施工断损等情况,应留有备用芯数。备用量不宜少于总芯数的15%。
8.13.2 本条对电缆抗干扰措施作出了设计规定。
1 电力电缆与控制电缆敷设在一起时,会对控制电缆产生干扰,造成控制设备误动作。一旦电力电缆发生火灾后波及控制电缆,使控制设备不能及时作出反应,会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造成巨大损失。鉴于多年现场运行经验,同时考虑到电缆敷设及维修方便等因素,故电力电缆应与控制电缆及信号电缆分层敷设。
2 电缆屏蔽层接地是消除电场及磁场干扰的有效措施。
3 强电信号对不经隔离的数据通信电缆信号有明显干扰,为消除此干扰信号,应采用金属线槽隔离。
4 为了保证线路安全,避免因周围环境影响而损坏线路。环境温度(沿超过65℃设备表面敷设)过高及可能引起火灾的危险场所,应分别选用耐高温和阻燃电缆。
5 电缆沟内两侧都有支架时,对1kV以上及以下电压的电缆敷设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的有关规定执行。
9 补偿导线外应加设保护管,也可在汇线槽内敷设,且不宜与其他线路在同一根保护管内敷设,同时不宜直接埋地。
1 聚氯乙烯或聚乙烯绝缘及护套电缆具有重量轻、弯曲性能好、耐油、耐酸碱腐蚀、不易燃烧、价格便宜等优点,用作控制电缆,其性能可以满足要求。
2 光纤电缆具有高带宽、低衰减、重量轻、耐高温、抗电磁干扰性好、通信容量大、速度快等优点。控制系统的通信电缆一般采用光纤电缆。
4 电缆截面应按其允许电流、短路热稳定、允许电压降、机械强度等要求选择。作为控制电缆及信号电缆,一般工作电压为380V及以下,并且所带负荷较小。所以本款提出主要根据机械强度确定电缆截面。
5 考虑到电缆质量、施工断损等情况,应留有备用芯数。备用量不宜少于总芯数的15%。
8.13.2 本条对电缆抗干扰措施作出了设计规定。
1 电力电缆与控制电缆敷设在一起时,会对控制电缆产生干扰,造成控制设备误动作。一旦电力电缆发生火灾后波及控制电缆,使控制设备不能及时作出反应,会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造成巨大损失。鉴于多年现场运行经验,同时考虑到电缆敷设及维修方便等因素,故电力电缆应与控制电缆及信号电缆分层敷设。
2 电缆屏蔽层接地是消除电场及磁场干扰的有效措施。
3 强电信号对不经隔离的数据通信电缆信号有明显干扰,为消除此干扰信号,应采用金属线槽隔离。
4 为了保证线路安全,避免因周围环境影响而损坏线路。环境温度(沿超过65℃设备表面敷设)过高及可能引起火灾的危险场所,应分别选用耐高温和阻燃电缆。
5 电缆沟内两侧都有支架时,对1kV以上及以下电压的电缆敷设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的有关规定执行。
9 补偿导线外应加设保护管,也可在汇线槽内敷设,且不宜与其他线路在同一根保护管内敷设,同时不宜直接埋地。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8.12 仪表
- 下一节:8.14 自动化系统接地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厂址选择及总体规划
- 4.1 厂址选择
- 4.2 厂址选择
- 4.3 土地利用规划
- 5 原料与燃料
- 5.1 原料与燃料
- 5.2 原料
- 5.3 煅烧用燃料
- 5.4 调凝剂
- 5.5 混合材料
- 5.6 配料设计
- 5.7 原料、燃料工艺性能试验
- 5.8 原料、燃料综合利用
- 5.9 废弃物的利用
- 6 生产工艺
- 6.1 一般规定
- 6.2 物料破碎
- 6.3 原料、燃料预均及储存
- 6.4 协同处置废弃物
- 6.5 原料粉磨
- 6.6 生料均化、储存及入窑
- 6.7 煤粉制备
- 6.8 熟料烧成
- 6.9 熟料、混合材料、石膏储存及输送
- 6.10 水泥粉磨
- 6.11 水泥储存
- 6.12 水泥包装、成品堆存及水泥散装
- 6.13 物料烘干
- 6.14 脱硝系统
- 6.15 压缩空气站
- 6.16 压缩空气管道
- 6.17 化验室
- 6.18 耐火材料
- 6.19 工艺计量与测量
- 7 总图运输
- 7.1 总平面设计
- 7.2 交通运输
- 7.3 竖向设计
- 7.4 土(石)方工程
- 7.5 雨水排除
- 7.6 防洪工程
- 7.7 管线综合布置
- 7.8 绿化设计
- 8 电气及自动化
- 8.1 一般规定
- 8.2 供配电系统
- 8.3 35kV~110kV总降压站
- 8.4 6kV~10kV配电站及车间变电所
- 8.5 厂区配电线路
- 8.6 车间配电及拖动控制
- 8.7 照明
- 8.8 防雷保护
- 8.9 电气系统接地
- 8.10 生产过程自动化
- 8.11 控制室
- 8.12 仪表
- 8.13 电缆及抗干扰
- 8.14 自动化系统接地
- 8.15 建筑智能化及消防报警系统
- 8.16 管理信息系统
- 9 建筑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生产车间与辅助车间
- 9.3 辅助用室、生产管理及生活建筑
- 9.4 建筑构造设计
- 9.5 主要结构选型
- 9.6 结构布置
- 9.7 设计荷载
- 9.8 结构计算
- 10 给水与排水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给水
- 10.3 排水
- 10.4 车间给水与排水
- 10.5 消防及消防用水
- 10.6 节水设计
- 11 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供热
- 11.3 通风
- 11.4 空气调节
- 12 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及仪表修理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机修车间装备
- 12.3 机修车间布置
- 12.4 机修车间厂房
- 12.5 电气设备及仪表修理
- 12.6 自动化仪表维修
- 13 余热利用
- 14 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
- 14.1 一般规定
- 14.2 厂区道路安全
- 14.3 生产和设备安全
- 14.4 建筑安全
- 14.5 电气设备安全
- 14.6 职业病防护
- 14.7 安全警示标志
- 附录A 水泥工厂建(构)筑物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耐火等级及防火间距
- 附录B 水泥工厂厂内道路主要技术指标
- 附录C 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 附录D 地下管线、架空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 附录E 地下管线之间或与铁路、道路交叉的最小垂直净距
- 附录F 结构设计中物料的物理特性参数
- 附录G 水泥工厂建筑物空气调节室内计算温、湿度
- 附录H 水泥工厂建筑物通风换气次数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