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6.3 原料、燃料预均及储存
6.3.1 下列任一情况下,原料宜设置预均化堆场:
1 矿床赋存条件复杂,矿石品位或主要有害元素的波动幅度较大;
2 矿床中有可搭配利用的夹层,覆盖物及裂隙土等低品位原料。
6.3.2 下列任一情况下,原煤宜设置预均化堆场:
1 原煤质量变化较大,或入窑煤粉质量不能保证相邻两次检测的波动范围;
2 原煤来源于多处,或煤种亦为多种;
3 煤质较差,不满足本规范表5.3.2的要求,或因调节硫碱比需采用配煤方式。
6.3.3 预均化堆场应根据原料、燃料的性质进行设计,并应满足工厂规模、储存方式、自动化水平、环保以及投资等要求。
6.3.4 原料、燃料预均化堆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料堆层数宜为400层~500层,均化系数可取3~7,宜根据进入堆场原料、燃料成分的波动大小确定;
2 堆场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工厂总体布置、厂区地形、扩建前景,物料性能、质量波动及经济因素确定;
3 堆料方式可采用人字形、圆锥形等堆料法,堆料机型式宜根据堆场形式选用;
4 取料方式可采用端面取料或侧面取料;
5 混合料预均化堆场,在预混合前应进行预配料;
6 当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煤时,宜搭配后进入预均化堆场;
7 堆料机卸料端应设料位探测器,并应能随料堆高低自动调节卸料点高度;
8 取料机出料地沟内宜设通风设施。
6.3.5 预均化堆场应设置封闭厂房。
1 矿床赋存条件复杂,矿石品位或主要有害元素的波动幅度较大;
2 矿床中有可搭配利用的夹层,覆盖物及裂隙土等低品位原料。
6.3.2 下列任一情况下,原煤宜设置预均化堆场:
1 原煤质量变化较大,或入窑煤粉质量不能保证相邻两次检测的波动范围;
2 原煤来源于多处,或煤种亦为多种;
3 煤质较差,不满足本规范表5.3.2的要求,或因调节硫碱比需采用配煤方式。
6.3.3 预均化堆场应根据原料、燃料的性质进行设计,并应满足工厂规模、储存方式、自动化水平、环保以及投资等要求。
6.3.4 原料、燃料预均化堆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料堆层数宜为400层~500层,均化系数可取3~7,宜根据进入堆场原料、燃料成分的波动大小确定;
2 堆场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工厂总体布置、厂区地形、扩建前景,物料性能、质量波动及经济因素确定;
3 堆料方式可采用人字形、圆锥形等堆料法,堆料机型式宜根据堆场形式选用;
4 取料方式可采用端面取料或侧面取料;
5 混合料预均化堆场,在预混合前应进行预配料;
6 当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煤时,宜搭配后进入预均化堆场;
7 堆料机卸料端应设料位探测器,并应能随料堆高低自动调节卸料点高度;
8 取料机出料地沟内宜设通风设施。
6.3.5 预均化堆场应设置封闭厂房。
条文说明
6.3.1 原料、燃料预均化是水泥生产达到优质、高产、低耗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在一个完整的生料均化系统——均化链(从均化开采到入窑生料)中原料预均化是基础。
当原料成分波动范围R<5%时,可认为原料均匀性良好,不需要采用预均化;当R=5%~10%时,表示原料有一定波动,应结合其他原料的波动情况,包括煤的质量、设备条件及其他工艺因素综合确定;当R>10%时,表示原料波动较大,应设预均化堆场。
原料、燃料预均化堆场除有预均化和储存两个作用外,尚有综合利用资源、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污染、便于实施自动化控制和现代化管理等作用。
在线中子分析仪能快速分析块状原料化学成分,根据石灰石品位波动情况,可单独使用或与石灰石预均化堆场配合使用,综合利用矿山资源,减少或取消原料中间均化储存的环节,简化流程。
6.3.2 当原煤质量变化较大或入窑煤粉质量不能保证相邻两次检测的波动范围,即当灰分的偏差大于2%时,应设置预均化堆场。
6.3.4 本条对预均化堆场设计作出了规定。
1 从理论上讲,堆料层数越多,料堆横断面上物料成分的标准偏差越小,均化系数也越高。实际上由于预均化堆场原料本身存在波动,如原料矿山开采时,利用夹石及其他废石或者原料本身波动,还有堆料时物料离析作用,因此即使堆料600层,均化系数也不容易超过10。采用最佳性价比,堆料层数宜为400层~500层,均化系数为3~7。
对某一个具体的预均化堆场设计,当物料的休止角、容重已知,料堆长、宽、高、储量、堆料机能力已确定时,只要合理地选择堆料机的速度,就可以求得适宜的堆料层数。
5 混合料预均化堆场适用于石灰石和硅铝质原料预混合。当硅铝质原料水分、黏结性较大时,防止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堵塞,可以和石灰石混合后入预均化堆场储存和均化。应注意物料混合后因黏湿、结块,会降低取料机的能力。
6 根据水泥工厂使用煤的来源不定,煤质波动较大的情况,一些水泥工厂将进厂的不同质量的煤分别堆存,经过搭配后再进入预均化堆场,以提高均化效果。
7 为了解决扬尘问题,目前多采用可以升降的悬臂式胶带堆料机,在堆料机卸料端,设料位探测器来探测自身同料堆的高差,使卸料端自动同料堆保持一定距离,可减小物料落差,抑制扬尘,同时减轻物料离析作用。
6.3.5 预均化堆场应设置封闭厂房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确定的。
在一个完整的生料均化系统——均化链(从均化开采到入窑生料)中原料预均化是基础。
当原料成分波动范围R<5%时,可认为原料均匀性良好,不需要采用预均化;当R=5%~10%时,表示原料有一定波动,应结合其他原料的波动情况,包括煤的质量、设备条件及其他工艺因素综合确定;当R>10%时,表示原料波动较大,应设预均化堆场。
原料、燃料预均化堆场除有预均化和储存两个作用外,尚有综合利用资源、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污染、便于实施自动化控制和现代化管理等作用。
在线中子分析仪能快速分析块状原料化学成分,根据石灰石品位波动情况,可单独使用或与石灰石预均化堆场配合使用,综合利用矿山资源,减少或取消原料中间均化储存的环节,简化流程。
6.3.2 当原煤质量变化较大或入窑煤粉质量不能保证相邻两次检测的波动范围,即当灰分的偏差大于2%时,应设置预均化堆场。
6.3.4 本条对预均化堆场设计作出了规定。
1 从理论上讲,堆料层数越多,料堆横断面上物料成分的标准偏差越小,均化系数也越高。实际上由于预均化堆场原料本身存在波动,如原料矿山开采时,利用夹石及其他废石或者原料本身波动,还有堆料时物料离析作用,因此即使堆料600层,均化系数也不容易超过10。采用最佳性价比,堆料层数宜为400层~500层,均化系数为3~7。
对某一个具体的预均化堆场设计,当物料的休止角、容重已知,料堆长、宽、高、储量、堆料机能力已确定时,只要合理地选择堆料机的速度,就可以求得适宜的堆料层数。
5 混合料预均化堆场适用于石灰石和硅铝质原料预混合。当硅铝质原料水分、黏结性较大时,防止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堵塞,可以和石灰石混合后入预均化堆场储存和均化。应注意物料混合后因黏湿、结块,会降低取料机的能力。
6 根据水泥工厂使用煤的来源不定,煤质波动较大的情况,一些水泥工厂将进厂的不同质量的煤分别堆存,经过搭配后再进入预均化堆场,以提高均化效果。
7 为了解决扬尘问题,目前多采用可以升降的悬臂式胶带堆料机,在堆料机卸料端,设料位探测器来探测自身同料堆的高差,使卸料端自动同料堆保持一定距离,可减小物料落差,抑制扬尘,同时减轻物料离析作用。
6.3.5 预均化堆场应设置封闭厂房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确定的。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6.2 物料破碎
- 下一节:6.4 协同处置废弃物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4 厂址选择及总体规划
- 4.1 厂址选择
- 4.2 厂址选择
- 4.3 土地利用规划
- 5 原料与燃料
- 5.1 原料与燃料
- 5.2 原料
- 5.3 煅烧用燃料
- 5.4 调凝剂
- 5.5 混合材料
- 5.6 配料设计
- 5.7 原料、燃料工艺性能试验
- 5.8 原料、燃料综合利用
- 5.9 废弃物的利用
- 6 生产工艺
- 6.1 一般规定
- 6.2 物料破碎
- 6.3 原料、燃料预均及储存
- 6.4 协同处置废弃物
- 6.5 原料粉磨
- 6.6 生料均化、储存及入窑
- 6.7 煤粉制备
- 6.8 熟料烧成
- 6.9 熟料、混合材料、石膏储存及输送
- 6.10 水泥粉磨
- 6.11 水泥储存
- 6.12 水泥包装、成品堆存及水泥散装
- 6.13 物料烘干
- 6.14 脱硝系统
- 6.15 压缩空气站
- 6.16 压缩空气管道
- 6.17 化验室
- 6.18 耐火材料
- 6.19 工艺计量与测量
- 7 总图运输
- 7.1 总平面设计
- 7.2 交通运输
- 7.3 竖向设计
- 7.4 土(石)方工程
- 7.5 雨水排除
- 7.6 防洪工程
- 7.7 管线综合布置
- 7.8 绿化设计
- 8 电气及自动化
- 8.1 一般规定
- 8.2 供配电系统
- 8.3 35kV~110kV总降压站
- 8.4 6kV~10kV配电站及车间变电所
- 8.5 厂区配电线路
- 8.6 车间配电及拖动控制
- 8.7 照明
- 8.8 防雷保护
- 8.9 电气系统接地
- 8.10 生产过程自动化
- 8.11 控制室
- 8.12 仪表
- 8.13 电缆及抗干扰
- 8.14 自动化系统接地
- 8.15 建筑智能化及消防报警系统
- 8.16 管理信息系统
- 9 建筑结构
- 9.1 一般规定
- 9.2 生产车间与辅助车间
- 9.3 辅助用室、生产管理及生活建筑
- 9.4 建筑构造设计
- 9.5 主要结构选型
- 9.6 结构布置
- 9.7 设计荷载
- 9.8 结构计算
- 10 给水与排水
- 10.1 一般规定
- 10.2 给水
- 10.3 排水
- 10.4 车间给水与排水
- 10.5 消防及消防用水
- 10.6 节水设计
- 11 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
- 11.1 一般规定
- 11.2 供热
- 11.3 通风
- 11.4 空气调节
- 12 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及仪表修理
- 12.1 一般规定
- 12.2 机修车间装备
- 12.3 机修车间布置
- 12.4 机修车间厂房
- 12.5 电气设备及仪表修理
- 12.6 自动化仪表维修
- 13 余热利用
- 14 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
- 14.1 一般规定
- 14.2 厂区道路安全
- 14.3 生产和设备安全
- 14.4 建筑安全
- 14.5 电气设备安全
- 14.6 职业病防护
- 14.7 安全警示标志
- 附录A 水泥工厂建(构)筑物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耐火等级及防火间距
- 附录B 水泥工厂厂内道路主要技术指标
- 附录C 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 附录D 地下管线、架空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 附录E 地下管线之间或与铁路、道路交叉的最小垂直净距
- 附录F 结构设计中物料的物理特性参数
- 附录G 水泥工厂建筑物空气调节室内计算温、湿度
- 附录H 水泥工厂建筑物通风换气次数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