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3.2 布线
3.2.1 各类管路明敷时,应采用单独的卡具吊装或支撑物固定,吊杆直径不应小6mm。
3.2.2 各类管路暗敷时,应敷设在不燃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
3.2.3 管路经过建筑物的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变形缝处,应采取补偿措施,线缆跨越变形缝的两侧应固定,并应留有适当余量。
3.2.4 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管路的管口和管路连接处,均应做密封处理。
3.2.5 符合下列条件时,管路应在便于接线处装设接线盒:
1 管路长度每超过30m且无弯曲时;
2 管路长度每超过20m且有1个弯曲时;
3 管路长度每超过10m且有2个弯曲时;
4 管路长度每超过8m且有3个弯曲时。
3.2.6 金属管路入盒外侧应套锁母,内侧应装护口,在吊顶内敷设时,盒的内外侧均应套锁母。塑料管入盒应采取相应固定措施。
3.2.7 槽盒敷设时,应在下列部位设置吊点或支点,吊杆直径不应小于6mm:
1 槽盒始端、终端及接头处;
2 槽盒转角或分支处;
3 直线段不大于3m处。
3.2.8 槽盒接口应平直、严密,槽盖应齐全、平整、无翘角。并列安装时,槽盖应便于开启。
3.2.9 导线的种类、电压等级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 的规定。
3.2.10 同一工程中的导线,应根据不同用途选择不同颜色加以区分,相同用途的导线颜色应一致。电源线正极应为红色,负极应为蓝色或黑色。
3.2.11 在管内或槽盒内的布线,应在建筑抹灰及地面工程结束后进行,管内或槽盒内不应有积水及杂物。
3.2.12 系统应单独布线,除设计要求以外,系统不同回路、不同电压等级和交流与直流的线路,不应布在同一管内或槽盒的同一槽孔内。
3.2.13 线缆在管内或槽盒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导线应在接线盒内采用焊接、压接、接线端子可靠连接。
3.2.14 从接线盒、槽盒等处引到探测器底座、控制设备、扬声器的线路,当采用可弯曲金属电气导管保护时,其长度不应大于2m。可弯曲金属电气导管应入盒,盒外侧应套锁母,内侧应装护口。
3.2.15 系统的布线除应符合本标准上述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 的相关规定。
3.2.16 系统导线敷设结束后,应用500V兆欧表测量每个回路导线对地的绝缘电阻,且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20MΩ。
3.2.2 各类管路暗敷时,应敷设在不燃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
3.2.3 管路经过建筑物的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变形缝处,应采取补偿措施,线缆跨越变形缝的两侧应固定,并应留有适当余量。
3.2.4 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管路的管口和管路连接处,均应做密封处理。
3.2.5 符合下列条件时,管路应在便于接线处装设接线盒:
1 管路长度每超过30m且无弯曲时;
2 管路长度每超过20m且有1个弯曲时;
3 管路长度每超过10m且有2个弯曲时;
4 管路长度每超过8m且有3个弯曲时。
3.2.6 金属管路入盒外侧应套锁母,内侧应装护口,在吊顶内敷设时,盒的内外侧均应套锁母。塑料管入盒应采取相应固定措施。
3.2.7 槽盒敷设时,应在下列部位设置吊点或支点,吊杆直径不应小于6mm:
1 槽盒始端、终端及接头处;
2 槽盒转角或分支处;
3 直线段不大于3m处。
3.2.8 槽盒接口应平直、严密,槽盖应齐全、平整、无翘角。并列安装时,槽盖应便于开启。
3.2.9 导线的种类、电压等级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 的规定。
3.2.10 同一工程中的导线,应根据不同用途选择不同颜色加以区分,相同用途的导线颜色应一致。电源线正极应为红色,负极应为蓝色或黑色。
3.2.11 在管内或槽盒内的布线,应在建筑抹灰及地面工程结束后进行,管内或槽盒内不应有积水及杂物。
3.2.12 系统应单独布线,除设计要求以外,系统不同回路、不同电压等级和交流与直流的线路,不应布在同一管内或槽盒的同一槽孔内。
3.2.13 线缆在管内或槽盒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导线应在接线盒内采用焊接、压接、接线端子可靠连接。
3.2.14 从接线盒、槽盒等处引到探测器底座、控制设备、扬声器的线路,当采用可弯曲金属电气导管保护时,其长度不应大于2m。可弯曲金属电气导管应入盒,盒外侧应套锁母,内侧应装护口。
3.2.15 系统的布线除应符合本标准上述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 的相关规定。
3.2.16 系统导线敷设结束后,应用500V兆欧表测量每个回路导线对地的绝缘电阻,且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20MΩ。
条文说明
3.2.1 本条规定是为了确保穿线顺利。若不做固定,在施工过程中将发生跑管现象。最好要用单独的卡具,防止受其他设备检修的影响。
3.2.3 管线经过建筑物的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处应采取补偿措施(例如加装接线盒等),在导线跨越变形缝的两侧应固定,并留有适当余量,这样做使线路不至于断裂,从而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3.2.4 在多尘或潮湿的场所,为防止灰尘和水汽进入管内引起导电,影响工程质量,规定管子的连接处、出线口均应做密封处理。
3.2.6 本条规定是为了保证管子与盒子不脱落,不会导致导线穿在管子与盒子外面,确保工程质量。
3.2.7 本条规定是为了增加机械强度,防止弧垂很大,确保工程质量。
3.2.9 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的第11章布线对导线的种类及电压等级有明确要求,因此应依据此规范及设计文件要求进行布线。
3.2.10 有些施工单位使用导线的颜色五花八门,有时接错,有时找不到线,影响调试与运行,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最低要求把“+”与“-”区分开来,其他线路不做统一规定,但同一工程中相同用途的绝缘导线颜色应一致。
3.2.11 在穿线前必须将管槽中的积水及杂物清除干净,因为有些暗敷线路若不清除杂物势必影响穿线,内有积水影响线路的绝缘。有些施工单位对本条规定很不重视,使有些工程在穿线时发生堵管现象,造成返工,有些备用管在急用时也有此类情况发生。本条规定的目的在于确保穿线顺利进行,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3.2.13 实践证明,管内或槽内有接头将影响线路的机械强度,另外有接头也是故障的隐患点,不容易进行检查,所以必须在接线盒内进行连接,以便于检查。
3.2.3 管线经过建筑物的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处应采取补偿措施(例如加装接线盒等),在导线跨越变形缝的两侧应固定,并留有适当余量,这样做使线路不至于断裂,从而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3.2.4 在多尘或潮湿的场所,为防止灰尘和水汽进入管内引起导电,影响工程质量,规定管子的连接处、出线口均应做密封处理。
3.2.6 本条规定是为了保证管子与盒子不脱落,不会导致导线穿在管子与盒子外面,确保工程质量。
3.2.7 本条规定是为了增加机械强度,防止弧垂很大,确保工程质量。
3.2.9 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的第11章布线对导线的种类及电压等级有明确要求,因此应依据此规范及设计文件要求进行布线。
3.2.10 有些施工单位使用导线的颜色五花八门,有时接错,有时找不到线,影响调试与运行,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最低要求把“+”与“-”区分开来,其他线路不做统一规定,但同一工程中相同用途的绝缘导线颜色应一致。
3.2.11 在穿线前必须将管槽中的积水及杂物清除干净,因为有些暗敷线路若不清除杂物势必影响穿线,内有积水影响线路的绝缘。有些施工单位对本条规定很不重视,使有些工程在穿线时发生堵管现象,造成返工,有些备用管在急用时也有此类情况发生。本条规定的目的在于确保穿线顺利进行,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3.2.13 实践证明,管内或槽内有接头将影响线路的机械强度,另外有接头也是故障的隐患点,不容易进行检查,所以必须在接线盒内进行连接,以便于检查。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3.1 一般规定
- 下一节:3.3 系统部件的安装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基本规定
- 2.1 质量管理
- 2.2 材料、设备进场检查
- 3 施工
- 3.1 一般规定
- 3.2 布线
- 3.3 系统部件的安装
- 3.4 系统接地
- 4 系统调试
- 4.1 一般规定
- 4.2 调试准备
- 4.3 火灾报警控制器及其现场部件调试
- 4.4 家用火灾安全系统调试
- 4.5 消防联动控制器及其现场部件调试
- 4.6 消防专用电话系统调试
- 4.7 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调试
- 4.8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调试
- 4.9 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调试
- 4.10 消防设备应急电源调试
- 4.11 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和传输设备调试
- 4.12 火灾警报、消防应急广播系统调试
- 4.13 防火卷帘系统调试
- 4.14 防火门监控系统调试
- 4.15 气体、干粉灭火系统调试
- 4.1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调试
- 4.17 消火栓系统调试
- 4.18 防排烟系统调试
- 4.19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控制调试
- 4.20 电梯、非消防电源等相关系统联动控制调试
- 4.21 系统整体联动控制功能调试
- 5 系统检测与验收
- 6 系统运行维护
- 附录A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 附录B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 附录C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材料、设备、配件进场检查和安装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 附录D 系统部件现场设置情况、控制类设备联动编程、消防联动控制器手动控制单元...
- 附录E 系统调试、工程检测、工程验收记录
- 附录F 系统日常巡查记录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