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7.10 气体惰化系统
7.10.1 原煤斗应采用惰化系统,并应能确保煤斗内氧气浓度低于最大允许氧浓度,惰化气体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7.10.2 原煤斗应采用连续氧浓度监测,氧浓度超过设计值时,控制室应有信号报警。
7.10.3 低压二氧化碳惰化系统应设气化器及稳压装置。喷头入口压力不宜大于0.5MPa(表压),喷头应具有防撞、防堵塞功能。
7.10.2 原煤斗应采用连续氧浓度监测,氧浓度超过设计值时,控制室应有信号报警。
7.10.3 低压二氧化碳惰化系统应设气化器及稳压装置。喷头入口压力不宜大于0.5MPa(表压),喷头应具有防撞、防堵塞功能。
条文说明
7.10.1本条对原煤斗的惰化做岀了规定。当原煤仓(原煤斗)较长时间存储挥发煤分较高的煤种时,具有一定火灾甚至爆炸的危险性。国内电厂也确发生过此类案例。出于安全考虑,原煤斗配置惰化系统是必要的。
参考美国消防协会NFPA850,惰化限定在8h之内完成并据此确定气体的流量。我国电厂,二氧化碳作为惰化介质不仅适用,也具有一定经济性,宜优先选用。
原煤斗内煤的自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自燃的显著的标志是CO浓度和温度的升高。前者更为敏感,易于探测,对于早期报警具有积极意义,后者若以缠绕在原煤仓外的线型感温探测器探测,其报警信号的发出可能会滞后于CO浓度信号,这对于早期惰化是不利的。惰化的实施,曾有多种模式,如设置两套管路系统,分别喷放液态和气态。美国消防协会标准NFPA850的参考做法是均匀连续流量喷放。现实中也不排除早期自燃现象严重需要大流量压制的可能,因此本标准推荐系统能够对流量进行控制调节。煤粉系统的火灾与普通的气体及固体火灾不同,它往往有很隐蔽的阴燃过程,也有进一步形成爆炸的可能;破坏煤粉系统稳定性的行为具有引起爆炸的风险,因此常规的高、低压二氧化碳系统不宜直接用于煤粉系统。
二氧化碳气体用量的计算,业内通常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M——二氧化碳设计用量(kg);
K——损失系数(一般取2或根据试验确定);
V——防护区几何容积(m³);
S——最低环境温度下的二氧化碳蒸汽比容(m³/kg);
S=0.5058+0.001884t
t0——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主编了国家标准《惰化防爆指南》,其对可燃气体的抑爆做出了很多可操作性的规定。按该标准不同的煤种需要测定并规定其最大氧浓度,以进行惰化控制。惰化系统的设计应按照该标准的要求进行。
7.10.3本条规定是根据厂家产品要求及运行实践提出的,旨在保证惰化介质长时间的稳定持续供给,避免过高压力破坏系统的稳定性。
参考美国消防协会NFPA850,惰化限定在8h之内完成并据此确定气体的流量。我国电厂,二氧化碳作为惰化介质不仅适用,也具有一定经济性,宜优先选用。
原煤斗内煤的自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自燃的显著的标志是CO浓度和温度的升高。前者更为敏感,易于探测,对于早期报警具有积极意义,后者若以缠绕在原煤仓外的线型感温探测器探测,其报警信号的发出可能会滞后于CO浓度信号,这对于早期惰化是不利的。惰化的实施,曾有多种模式,如设置两套管路系统,分别喷放液态和气态。美国消防协会标准NFPA850的参考做法是均匀连续流量喷放。现实中也不排除早期自燃现象严重需要大流量压制的可能,因此本标准推荐系统能够对流量进行控制调节。煤粉系统的火灾与普通的气体及固体火灾不同,它往往有很隐蔽的阴燃过程,也有进一步形成爆炸的可能;破坏煤粉系统稳定性的行为具有引起爆炸的风险,因此常规的高、低压二氧化碳系统不宜直接用于煤粉系统。
二氧化碳气体用量的计算,业内通常采用下式计算:
K——损失系数(一般取2或根据试验确定);
V——防护区几何容积(m³);
S——最低环境温度下的二氧化碳蒸汽比容(m³/kg);
S=0.5058+0.001884t
t0——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主编了国家标准《惰化防爆指南》,其对可燃气体的抑爆做出了很多可操作性的规定。按该标准不同的煤种需要测定并规定其最大氧浓度,以进行惰化控制。惰化系统的设计应按照该标准的要求进行。
7.10.3本条规定是根据厂家产品要求及运行实践提出的,旨在保证惰化介质长时间的稳定持续供给,避免过高压力破坏系统的稳定性。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7.9 气体灭火系统
- 下一节:7.11 灭火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燃煤电厂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及防火分区
- 4 燃煤电厂厂区总平面布置
- 5 燃煤电厂建(构)筑物的安全疏散和建筑构造
- 5.1 主厂房的安全疏散
- 5.2 其他建(构)筑物的安全疏散
- 5.3 建筑构造
- 6 燃煤电厂工艺系统
- 6.1 运煤系统
- 6.2 锅炉煤粉系统
- 6.3 锅炉烟风系统
- 6.4 点火及助燃油系统
- 6.5 汽轮发动机
- 6.6 柴油发动机系统
- 6.7 变压器及其他带油电气设备
- 6.8 电缆及电缆敷设
- 7 燃煤电厂消防给水、灭火设施及火灾自动报警
- 7.1 一般规定
- 7.2 室外消防给水
- 7.3 室内消火栓与室内消防给水量
- 7.4 室内消防给水管道、消火栓和消防水箱
- 7.5 水喷雾、细水雾、自动喷水及固定水炮灭火系统
- 7.6 消防水泵房与消防水池
- 7.7 消防排水
- 7.8 泡沫灭火系统
- 7.9 气体灭火系统
- 7.10 气体惰化系统
- 7.11 灭火器
- 7.12 消防救援设施
- 7.13 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设备控制
- 8 燃煤电厂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 8.1 供暖
- 8.2 空气调节
- 8.3 电气设备间通风
- 8.4 油系统通风
- 8.5 运煤系统通风除尘
- 8.6 其他建筑通风
- 8.7 防烟与排烟
- 9 燃煤电厂消防供电及照明
- 9.1 消防供电
- 9.2 照明
- 10 燃机电厂
- 10.1 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等级
- 10.2 厂区总平面布置
- 10.3 燃料系统
- 10.4 燃气轮机
- 10.5 消防给水、固定灭火设施及火灾自动报警
- 10.6 其他
- 11 变电站
- 11.1 建(构)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防火间距及消防道路
- 11.2 建(构)筑物的安全疏散和建筑构造
- 11.3 变压器及其他带油电气设备
- 11.4 电缆及电缆敷设
- 11.5 消防给水、灭火设施及火灾自动报警
- 11.6 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 11.7 消防供电、应急照明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