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B 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加宽计算公式
B.0.1 缓和曲线引起的几何加宽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A1型车和A2型车缓和曲线内侧加宽量应按下式计算:
![](http://www.oya-u.com/gf/Web/uploads/allimg/190409/10-1Z409152G1414.png)
式中:epi——缓和曲线引起的曲线内侧限界加宽量(mm);
lj——计算点距离缓和曲线起点的距离(m);
L——缓和曲线长度(m)。
B.0.2 轨道超高引起的加宽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X1——计算曲线内侧限界加宽的设备限界控制点的横坐标值(mm);
Y1——计算曲线内侧限界加宽的设备限界控制点的纵坐标值(mm);
X2——计算曲线外侧限界加宽的设备限界控制点的横坐标值(mm);
Y2——计算曲线外侧限界加宽的设备限界控制点的纵坐标值(mm);
hac——圆曲线段轨道超高值;
htc——缓和曲线上计算点处的超高值(mm)。
eqt——曲线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缓和曲线加宽量(mm)。
![](http://www.oya-u.com/gf/Web/uploads/allimg/190409/10-1Z409152J0563.png)
![](http://www.oya-u.com/gf/Web/uploads/allimg/190409/10-1Z409152Q1P0.png)
式中:ehi——轨道超高引起的缓和曲线内侧限界加宽量(mm);
eho——轨道超高引起的缓和曲线外侧限界加宽量(mm);X1——计算曲线内侧限界加宽的设备限界控制点的横坐标值(mm);
Y1——计算曲线内侧限界加宽的设备限界控制点的纵坐标值(mm);
X2——计算曲线外侧限界加宽的设备限界控制点的横坐标值(mm);
Y2——计算曲线外侧限界加宽的设备限界控制点的纵坐标值(mm);
hac——圆曲线段轨道超高值;
htc——缓和曲线上计算点处的超高值(mm)。
B.0.3 曲线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缓和曲线加宽量eqt计算应按本标准第3.2.5条的规定执行。
B.0.4 缓和曲线上限界加宽总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http://www.oya-u.com/gf/Web/uploads/allimg/190409/10-1Z409152T1613.png)
式中:Ei——缓和曲线上内侧限界加宽总量(mm);
Eo——缓和曲线上外侧限界加宽总量(mm);eqt——曲线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缓和曲线加宽量(mm)。
B.0.5 缓和曲线段建筑限界内侧加宽和外侧加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内侧加宽以直缓点为起点至缓圆点终点范围内应按本标准公式(B.0.4-1)计算。
2 外侧加宽以直缓点为起点至缓圆点终点后移10m范围内应按本标准公式(B.0.4-2)计算,缓圆点后移10m为起点至缓圆点终点范围内应按线性内插处理。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附录A 车辆限界的计算公式
- 下一节:本标准用词说明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车辆限界计算
- 3.2 设备限界计算
- 3.3 建筑限界计算
- 4 A1型车限界标准
- 4.1 A1型车限界计算参数
- 4.2 A1型车车辆限界、设备限界
- 5 A2型车限界标准
- 5.1 A2型车限界计算参数
- 5.2 A2型车车辆限界、设备限界
- 6 B1型车限界标准
- 6.1 B1型车限界计算参数
- 6.2 B1型车车辆限界、设备限界
- 7 B2型车限界标准
- 7.1 B2型车限界计算参数
- 7.2 B2型车车辆限界、设备限界
- 8 限界检查
- 8.1 车辆轮廓的检查
- 8.2 设备的限界检查
- 8.3 建筑的限界检查
- 附录A 车辆限界的计算公式
- 附录B 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加宽计算公式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