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5 补风系统
4.5.1 除地上建筑的走道或建筑面积小于500m²的房间外,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设置补风系统。
4.5.2 补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且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50%。
4.5.3 补风系统可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等自然进风方式以及机械送风方式。防火门、窗不得用作补风设施。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
4.5.4 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时,补风口位置不限;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防烟分区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下沿以下;补风口与排烟口水平距离不应少于5m。
4.5.5 补风系统应与排烟系统联动开启或关闭。
4.5.6 机械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人员密集场所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3m/s。
4.5.7 补风管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当补风管道跨越防火分区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50h。
4.5.2 补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且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50%。
4.5.3 补风系统可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等自然进风方式以及机械送风方式。防火门、窗不得用作补风设施。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
4.5.4 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时,补风口位置不限;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防烟分区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下沿以下;补风口与排烟口水平距离不应少于5m。
4.5.5 补风系统应与排烟系统联动开启或关闭。
4.5.6 机械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人员密集场所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3m/s。
4.5.7 补风管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当补风管道跨越防火分区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50h。
条文说明
4.5.1 根据空气流动的原理,必须要有补风才能排出烟气。排烟系统排烟时,补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理想的气流组织,迅速排除烟气,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人员的进入。对于建筑地上部分的机械排烟的走道、小于500m²的房间,由于这些场所的面积较小,排烟量也较小,可以利用建筑的各种缝隙,满足排烟系统所需的补风,为了简便系统管理和减少工程投入,本条规定可以不用专门为这些场所设置补风系统。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4.5.3 在同一个防火分区内可以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进行排烟补风,并保证补风气流不受阻隔,但是不应将防火门、防火窗作为补风途径。补风口设于储烟仓以下,能形成理想的气流组织;补风口如果设置位置不当的话,会造成对流动烟气的搅动,严重影响烟气导出的有效组织,或由于补风受阻,使排烟气流无法稳定导出,所以必须对补风口的设置严格要求。
查找
上节
下节
条文
说明 返回
顶部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4.4 机械排烟设施
- 下一节: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防烟系统设计
- 3.1 一般规定
- 3.2 自然通风设施
- 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 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
- 4 排烟系统设计
- 4.1 一般规定
- 4.2 防烟分区
- 4.3 自然排烟设施
- 4.4 机械排烟设施
- 4.5 补风系统
- 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 5 系统控制
- 5.1 防烟系统
- 5.2 排烟系统
- 6 系统施工
- 6.1 一般规定
- 6.2 进场检验
- 6.3 风管安装
- 6.4 部件安装
- 6.5 风机安装
- 7 系统调试
- 7.1 一般规定
- 7.2 单机调试
- 7.3 联动调试
- 8 系统验收
- 8.1 —般规定
- 8.2 工程验收
- 9 维护管理
- 附录A 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
- 附录B 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
- 附录C 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 附录D 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 附录E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
- 附录F 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
- 附录G 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