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4.3 消防车道
4.3.1 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当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
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高层建筑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距离不宜超过80m。
4.3.2 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4.3.3 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消防车道。
4.3.4 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00m。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00m,消防车道上空4.00m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
4.3.5 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有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不宜小于15m×15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m×18m。
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消防车辆的压力。
4.3.6 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其净宽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00m。
4.3.7 消防车道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登高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
4.3.1 本条是对原条文的修改。
高层建筑的平面布置和使用功能往往复杂多样,给消防扑救带来一些不利因素。有的底部附建有相连的各种附属建筑,如在设计中对消防车道考虑不周,火灾时消防车无法靠近建筑物,往往延误灭火战机,造成重大损失。如某厂大楼,由于其背面没有设置消防车道,发生火灾时延误了战机,致使大火燃烧了3个多小时,扩大了灾情。为了给消防扑救工作创造方便条件,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并根据各地消防部门的经验,对高层建筑作了在其周围设置环形车道的规定。但不论建筑物规模大小,一律要求环形消防车道会有困难,为此作了放宽。
据调查,高层建筑的长度一般为80~150m,但也有少数高层建筑由于使用功能广、面积大,其长度超过200m。这种建筑也会给扑救带来不便。为了便于扑救,故规定了总长度超过220m的建筑,要设置穿越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原条文要求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和沿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的高层建筑, 当其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都要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本次修订对原条文作了调整:对于设有环形车道的高层建筑,可以不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对于无法设置环形消防车道,仅沿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的高层建筑,当其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要求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
高层建筑如没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发生火灾时不仅影响人员疏散,还会妨碍消防扑救工作,参照《建规》的有关规定,故在本条中作了相应的规定。人行通道也可利用前后穿通的楼梯间。
4.3.2 有些高层建筑由于通风采光或庭院布置、绿化等需要,常常设有面积较大的内院或天井,这种内院或天井一旦发生火灾,如果消防车进不去就难于扑救。
为了便于消防车迅速进入内院或天井,及时控制火势和车辆在天井或内院内有回旋余地,故规定了短边长度超过24m的内院或天井宜加设消防车道的要求。短边24m以上的要求,主要考虑消防车进得去,且易掉头出来。
4.3.3 为了在发生火灾时,能保证消防车迅速开到天然水源(如江、河、湖、海、水库、沟渠等)和消防水池取水灭火,故本条规定凡是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均应设有消防车道。
4.3.4 本条规定的消防车道宽度是按单行线考虑的。消防车道距地面上部障碍物之间的净空是参照《建规》的要求拟定的,一般能满足目前通用的消防车辆尺寸的要求,如有特殊大型消防车辆通过,应与当地消防监督部门协商解决。
4.3.5 规定回车场面积一般不小于15m×15m(如图3所示),主要是根据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几种大型消防车而提出的。如曲臂登高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为12m;CFP2/2型干粉泡沫联合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为11.5m。个别大型车辆,如进口的“火鸟”曲臂登高消防车,车身全长达15.7m,15m×15m的回车场还不够用,遇有这种情况其回车场应按当地实际配置的大型消防车确定。
根据地形,回车场也可作成Y、T形的回车道。
据调查,有的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沟渠的侧墙和盖板由于承载能力过小,不能满足大型消防车行驶的需要,故本条作出了原则规定。
4.3.6 本条规定的尺寸是根据目前我国各城市使用的消防车外形尺寸(如图4所示),并参照《建规》要求制定的。所规定的尺寸基本与《建规》尺寸一致,其目的在于发生火灾时便于消防车无阻挡地通过,迅速到达火场,顺利开展扑救工作。
4.3.7 本条规定是针对有些高层建筑,常常在消防车道靠近建筑物一侧有树木、架空管线等障碍物。这些障碍物有可能阻碍消防车的通行和扑救工作。故要求在设计总平面时,应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合理布置上述设施,以确保消防车扑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4.2 防火间距
- 下一节:5 防火、防烟分区和建筑构造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 4 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
- 4.1 一般规定
- 4.2 防火间距
- 4.3 消防车道
- 5 防火、防烟分区和建筑构造
- 5.1 防火和防烟分区
- 5.2 防火墙、隔墙和楼板
- 5.3 电梯井和管道井
- 5.4 防火门、防火窗和防火卷帘
- 5.5 屋顶金属承重构件和变形缝
- 6 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
- 6.1 一般规定
- 6.2 疏散楼梯间和楼梯
- 6.3 消防电梯
- 7 消防给水和灭火设备
- 7.1 一般规定
- 7.2 消防用水量
- 7.3 室外消防给水管道、消防水池和室外消防栓
- 7.4 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室内消防栓和消防水箱
- 7.5 消防水泵房和消防水泵
- 7.6 灭火设备
- 8 防烟、排烟和通风、空气调节
- 8.1 一般规定
- 8.2 自然排烟
- 8.3 机械防烟
- 8.4 机械排烟
- 8.5 通风和空气调节
- 9 电气
- 9.1 消防电源及其配电
- 9.2 火灾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 9.3 灯具
- 9.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应急广播和消防控制室
- 9.5 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 附录A 各类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 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