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B (资料性附录)试验的应用及限制
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主要适用于平板类建筑制品(单一材料、复合材料、组件),这些制品可能出现在火灾中,制品的着火及其燃烧可能会影响火灾的增长及传播。本试验测试制品在火源热辐射及引燃焰作用下被点燃的能力。实际情况中,这种受火作用可能是由连续或间断的火焰接触、余烬火星、燃烧滴落物造成的。
本方法是ISO/TC 92开发的对火反应试验之一,通常需要综合考虑试验结果来判定制品对火灾的影响,然后根据影响对建筑提出相应的要求。
本试验提供的信息可用来评价墙和天花板内衬材料、铺地系统、外部覆层和风管绝热材料等。在特定火灾场景中,可以准确描述制品的受火情况,因此试验结果可以直接反映制品在实际使用中的燃烧性能。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准确给定火灾场景,但通过试验可区分哪些材料易点燃,哪些材料不易点燃。这将有助于区分材料的火灾危险性。
本方法也可应用于非建筑材料制品。
数据显示着火性试验和火焰传播试验存在一定的关系,特别在高辐射通量下这种关系更明显,着火性试验可作为对火灾增长进行评价的一个较好的测试方法。
本方法不包括对材料在无附加热辐射而直接作用在火焰下的着火能力的评价。
试验使用水平试件,更多的是考虑材料热塑性测试,不代表制品在实际使用中是处于水平方向的。某些情况下,垂直试件实际受火面的着火性不能简单地通过测试一个较小的垂直试件来获得。试件方向影响着着火性的其他因素,如试样挥发物的吸热,试件表面空气流的改变等。试件的安装方向及尺寸也可能相互影响。
本试验还与火焰的产生、传播、发展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当火焰传播到某点时,由于辐射对其他可燃物的作用,火灾可能出现一个新的传播或发展阶段。例如,在房间墙面附近一个较小的火源,如果点燃了可燃内衬材料,那么火焰传播就可能很快;如果室内火灾已充分发展,通过门洞,走廊内衬材料便可能受到强烈的热辐射作用,点燃的内衬材料则可能达到一个新的火灾发展阶段。
通过空间分隔来防止火焰传播,必须重点考虑辐射着火(如建筑物之间火灾传播可以通过足够的间隔来阻止)。由于建筑物空间间距是以纤维质材料被引燃所需的临界辐射为基本原理进行控制的,因此建筑材料的着火性已经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本试验方法的特点是通过辐射对试件进行加热。具有光亮金属面的试件在试验中比其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更好的着火性,其原因在于在实际使用中,材料与火焰及分解气体接触时,金属表面由于受烟气堆积和湿气聚积的影响,其吸热将明显增加。不能根据材料的视觉表面来判断材料对热辐射的吸收。 白色表面对白光吸收率较低,但其对火焰的热辐射却有较高的吸收率。
本方法是ISO/TC 92开发的对火反应试验之一,通常需要综合考虑试验结果来判定制品对火灾的影响,然后根据影响对建筑提出相应的要求。
本试验提供的信息可用来评价墙和天花板内衬材料、铺地系统、外部覆层和风管绝热材料等。在特定火灾场景中,可以准确描述制品的受火情况,因此试验结果可以直接反映制品在实际使用中的燃烧性能。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准确给定火灾场景,但通过试验可区分哪些材料易点燃,哪些材料不易点燃。这将有助于区分材料的火灾危险性。
本方法也可应用于非建筑材料制品。
数据显示着火性试验和火焰传播试验存在一定的关系,特别在高辐射通量下这种关系更明显,着火性试验可作为对火灾增长进行评价的一个较好的测试方法。
本方法不包括对材料在无附加热辐射而直接作用在火焰下的着火能力的评价。
试验使用水平试件,更多的是考虑材料热塑性测试,不代表制品在实际使用中是处于水平方向的。某些情况下,垂直试件实际受火面的着火性不能简单地通过测试一个较小的垂直试件来获得。试件方向影响着着火性的其他因素,如试样挥发物的吸热,试件表面空气流的改变等。试件的安装方向及尺寸也可能相互影响。
本试验还与火焰的产生、传播、发展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当火焰传播到某点时,由于辐射对其他可燃物的作用,火灾可能出现一个新的传播或发展阶段。例如,在房间墙面附近一个较小的火源,如果点燃了可燃内衬材料,那么火焰传播就可能很快;如果室内火灾已充分发展,通过门洞,走廊内衬材料便可能受到强烈的热辐射作用,点燃的内衬材料则可能达到一个新的火灾发展阶段。
通过空间分隔来防止火焰传播,必须重点考虑辐射着火(如建筑物之间火灾传播可以通过足够的间隔来阻止)。由于建筑物空间间距是以纤维质材料被引燃所需的临界辐射为基本原理进行控制的,因此建筑材料的着火性已经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本试验方法的特点是通过辐射对试件进行加热。具有光亮金属面的试件在试验中比其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更好的着火性,其原因在于在实际使用中,材料与火焰及分解气体接触时,金属表面由于受烟气堆积和湿气聚积的影响,其吸热将明显增加。不能根据材料的视觉表面来判断材料对热辐射的吸收。 白色表面对白光吸收率较低,但其对火焰的热辐射却有较高的吸收率。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引言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试验原理
- 5 制品的适合性
- 6 试样制备
- 6.1 试样
- 6.2 基板
- 6.3 试样的状态调节
- 6.4 试样准备
- 6.5 反光涂层
- 6.6 易变形的材料
- 7 试验装置
- 7.1 试样支撑架、护板和压板
- 7.2 辐射锥
- 7.3 引火机构
- 7.4 试样插入安放盘
- 7.5 试样遮盖板
- 7.6 温度监控仪
- 7.7 辐射计(热通量计)
- 7.8 电压测试装置
- 7.9 次热电偶监控仪
- 7.10 计时器(表)
- 7.11 空气丙烷供应系统
- 7.12 标定板
- 7.13 模拟板
- 7.14 灭火板
- 7.15 烘箱
- 7.16 试样状态调节室
- 7.17 天平
- 8 试验环境
- 9 装置安装程序和要求
- 10 校准
- 11 试验程序
- 12 结果的表述
- 13 试验报告
-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正文的注解及操作指南
- 附录B (资料性附录)试验的应用及限制
- 附录C (资料性附录)更高的热辐射通量
- 附录D (资料性附录)持续表面着火时间的比对
- 参考文献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