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15 爆炸
15.1 概述
爆炸是物质迅速发生性质、状态变化或体积膨胀,而造成压力急剧上升的一种现象。从动力学角度看,爆炸是物质的内能到动能的突然转换,是产生压力和释放压力的过程。
15.2 爆炸分类
根据爆炸现场特征分类,爆炸主要分为:
——固体物质爆炸;
——气体爆炸;
——粉尘爆炸;
——容器爆炸。
15.3 爆炸现场勘验
15.3.1 爆炸现场勘验内容
主要包括确定炸点、认定爆炸物和引火源、确定原因等。
15.3.2 爆炸现场的安全
火灾现场安全事项也适用于爆炸现场,除此之外爆炸现场还有一些特有的安全问题需要考虑,其中包括:
a) 爆炸使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甚至会发生整体坍塌;
b) 燃气或粉尘爆炸常常是多级爆炸,首批到场的人员应时刻警惕再次爆炸的发生;
c) 调查开始之前需对泄漏气体或可燃液体油层、空气中或物体表面的有毒物质进行安全处理。
15.3.3 现场初步勘验
15.3.3.1 确认爆炸或火灾以及爆炸物类型
根据现场破坏痕迹特征,判断是先发生爆炸还是先发生火灾,并根据爆炸的具体的位置,是在地面,还是在空间,或是在容器内,初步判断爆炸物类型。
15.3.3.2 分析爆炸特征
15.3.3.2.1 固体爆炸特征
固体爆炸主要特征包括:
——固体爆炸的炸点明显;
——炸点附近的抛出物细碎且量多;
——爆炸冲击波强度大,传播方向均匀,衰减快,能够导致人、畜等内脏器官的机械损伤;
——部分固体爆炸在炸点和抛出物的表面上有比较明显的烟痕。
15.3.3.2.2 气体爆炸特征
气体爆炸特征包括:
a) 现场没有明显的炸点。可以根据现场抛出物分布情况推断引爆点。
b) 击碎力小,抛出物块大、量少、抛出距离近。可以使墙体外移、开裂,门窗外凸、变形等。
c) 爆炸燃烧波作用范围广,能够使人、畜呼吸道烧伤。
d) 不易产生明显的烟熏。
e) 易产生燃烧痕迹。
爆炸是物质迅速发生性质、状态变化或体积膨胀,而造成压力急剧上升的一种现象。从动力学角度看,爆炸是物质的内能到动能的突然转换,是产生压力和释放压力的过程。
15.2 爆炸分类
根据爆炸现场特征分类,爆炸主要分为:
——固体物质爆炸;
——气体爆炸;
——粉尘爆炸;
——容器爆炸。
15.3 爆炸现场勘验
15.3.1 爆炸现场勘验内容
主要包括确定炸点、认定爆炸物和引火源、确定原因等。
15.3.2 爆炸现场的安全
火灾现场安全事项也适用于爆炸现场,除此之外爆炸现场还有一些特有的安全问题需要考虑,其中包括:
a) 爆炸使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甚至会发生整体坍塌;
b) 燃气或粉尘爆炸常常是多级爆炸,首批到场的人员应时刻警惕再次爆炸的发生;
c) 调查开始之前需对泄漏气体或可燃液体油层、空气中或物体表面的有毒物质进行安全处理。
15.3.3 现场初步勘验
15.3.3.1 确认爆炸或火灾以及爆炸物类型
根据现场破坏痕迹特征,判断是先发生爆炸还是先发生火灾,并根据爆炸的具体的位置,是在地面,还是在空间,或是在容器内,初步判断爆炸物类型。
15.3.3.2 分析爆炸特征
15.3.3.2.1 固体爆炸特征
固体爆炸主要特征包括:
——固体爆炸的炸点明显;
——炸点附近的抛出物细碎且量多;
——爆炸冲击波强度大,传播方向均匀,衰减快,能够导致人、畜等内脏器官的机械损伤;
——部分固体爆炸在炸点和抛出物的表面上有比较明显的烟痕。
15.3.3.2.2 气体爆炸特征
气体爆炸特征包括:
a) 现场没有明显的炸点。可以根据现场抛出物分布情况推断引爆点。
b) 击碎力小,抛出物块大、量少、抛出距离近。可以使墙体外移、开裂,门窗外凸、变形等。
c) 爆炸燃烧波作用范围广,能够使人、畜呼吸道烧伤。
d) 不易产生明显的烟熏。
e) 易产生燃烧痕迹。
15.3.3.2.3 粉尘爆炸现场特征
粉尘爆炸特征与气体爆炸特征类似,但具有较大的破坏程度和爆炸威力。
工业场所的粉尘爆炸的发生常常是多级爆炸。最初的着火和爆炸一般比随后的次级爆炸轻,然而首次爆炸使得其他的粉尘悬浮,容易导致再次爆炸。
15.3.3.2.4 容器爆炸现场特征
在容器爆炸现场中,容器裂片明显,而且抛出物数量不多、块大、距离不定,有时没有抛出物,只是容器整体抛出或移位。其爆炸冲击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指向容器裂口。
15.3.3.3 确定炸点
根据爆炸冲击波方向,应用爆炸动力学进行分析,沿着力的方向从损坏程度最轻的地区到最严重的地区进行勘验,确定炸点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通常将破坏最严重的区域认定为炸点,而有时炸点也包括炸坑或其他局部严重损坏区域。气体和蒸气爆炸,其炸点一般定为密闭容器或起爆房间。
15.3.3.4 确定爆炸物来源
通过如下途径来确认爆炸物质来源:
a) 根据现场残留爆炸物分析确定爆炸种类。
b) 燃气设施或盛装易燃液体的罐体的状况、位置。
c) 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粉尘,主要包括:
• 农产品;
粉尘爆炸特征与气体爆炸特征类似,但具有较大的破坏程度和爆炸威力。
工业场所的粉尘爆炸的发生常常是多级爆炸。最初的着火和爆炸一般比随后的次级爆炸轻,然而首次爆炸使得其他的粉尘悬浮,容易导致再次爆炸。
15.3.3.2.4 容器爆炸现场特征
在容器爆炸现场中,容器裂片明显,而且抛出物数量不多、块大、距离不定,有时没有抛出物,只是容器整体抛出或移位。其爆炸冲击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指向容器裂口。
15.3.3.3 确定炸点
根据爆炸冲击波方向,应用爆炸动力学进行分析,沿着力的方向从损坏程度最轻的地区到最严重的地区进行勘验,确定炸点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通常将破坏最严重的区域认定为炸点,而有时炸点也包括炸坑或其他局部严重损坏区域。气体和蒸气爆炸,其炸点一般定为密闭容器或起爆房间。
15.3.3.4 确定爆炸物来源
通过如下途径来确认爆炸物质来源:
a) 根据现场残留爆炸物分析确定爆炸种类。
b) 燃气设施或盛装易燃液体的罐体的状况、位置。
c) 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粉尘,主要包括:
• 农产品;
• 碳质的物质,如煤和焦炭;
• 化学品;
• 药品,如阿司匹林和维生素C;
• 染料和颜料;
• 金属粉,如铝、锰和钛;
• 塑料以及树脂,如合成橡胶等。
d) 易爆容器的情况。
15.3.3.5 确定引爆源
根据爆炸类型,确定引爆源。引爆源主要包括:
——固体爆炸:引爆源可能是雷管或其他烟火装置等;
——泄漏燃气和粉尘爆炸:要确定潜在的引爆源,如热表面、电弧、静电、明火、火花、化学物质等;
——易爆容器爆炸:要考虑容器内部压力上升的原因。
15.3.4 细项勘验
15.3.4.1 勘验内容
借助初步勘验结果,对爆炸的破坏和残骸进行更详尽的检查和分析。与火灾调查一样,火灾调查人员应对发现物进行详尽的标注、照相、绘图,并按9.2与9.3的要求对样品进行收集和保存。
15.3.4.2 确认爆炸前或爆炸后所致损坏
确认火烧或热损坏是由爆炸前发生的火灾还是爆炸的热效应引起的。
15.3.4.3 确定爆炸的破坏效应
爆炸产生的扩散型热波和压力波导致了爆炸特有的破坏效应。仔细检查现场,分析现场的破坏来自下述哪种效应。爆炸破坏效应主要包括:
——冲击波效应:破坏和死伤的主要原因;
——霰效应:可以造成极大的破坏和人员损伤,而且霰弹片常常能割断电线、切断煤气或其他易燃燃料供应管道,扩大爆炸后火灾的范围和强度或引起连带的爆炸;
——热效应:燃烧爆炸释放出的大量热能够将周围空气加热,并能点燃附近的可燃物或烧伤附近的人员;
——震动效应:爆炸导致建筑物倒塌撞击地面产生的震动能够对建筑及其地下设施、管道、油罐或电缆产生额外的破坏作用。15.3.3.5 确定引爆源
根据爆炸类型,确定引爆源。引爆源主要包括:
——固体爆炸:引爆源可能是雷管或其他烟火装置等;
——泄漏燃气和粉尘爆炸:要确定潜在的引爆源,如热表面、电弧、静电、明火、火花、化学物质等;
——易爆容器爆炸:要考虑容器内部压力上升的原因。
15.3.4 细项勘验
15.3.4.1 勘验内容
借助初步勘验结果,对爆炸的破坏和残骸进行更详尽的检查和分析。与火灾调查一样,火灾调查人员应对发现物进行详尽的标注、照相、绘图,并按9.2与9.3的要求对样品进行收集和保存。
15.3.4.2 确认爆炸前或爆炸后所致损坏
确认火烧或热损坏是由爆炸前发生的火灾还是爆炸的热效应引起的。
15.3.4.3 确定爆炸的破坏效应
爆炸产生的扩散型热波和压力波导致了爆炸特有的破坏效应。仔细检查现场,分析现场的破坏来自下述哪种效应。爆炸破坏效应主要包括:
——冲击波效应:破坏和死伤的主要原因;
——霰效应:可以造成极大的破坏和人员损伤,而且霰弹片常常能割断电线、切断煤气或其他易燃燃料供应管道,扩大爆炸后火灾的范围和强度或引起连带的爆炸;
——热效应:燃烧爆炸释放出的大量热能够将周围空气加热,并能点燃附近的可燃物或烧伤附近的人员;
15.3.4.4 分析爆炸破坏因素
爆炸对建筑的破坏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爆炸物种类;
——爆炸物浓度;
——紊流效应;
——封闭空间体积;
——点火源的大小位置;
——通风;
——建筑物的强度。
15.3.4.5 物证定位和确认
爆炸的威力大,物证碎片的分散范围会很大,应对物证进行定位和确认,主要方法有:
——应当提取爆炸受伤者的衣服用于检查和分析;
——应当记录受损和移位的建筑构件状态和位置,如墙体、天花板、地板、屋顶、房地基、支撑柱、门、窗、走道、车道以及院落的情况;
——应记录任何受损或被置换的建筑的内部物品的状态和位置;
——应当记录公共设备的任何损坏和移动的情况和位置。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 上一节:14.9 特殊情况
- 下一节:16 静电和雷击火灾
目录导航
- 前言
- 引言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人员要求
- 5 火灾原因调查基本程序与方法
- 5.1 概述
- 5.2 基本程序
- 5.3 基本方法
- 6 现场勘验记录
- 6.1 概述
- 6.2 火灾现场照相
- 6.3 火灾现场摄像
- 6.4 火灾现场制图
- 6.5 火灾现场勘验笔录
- 7 询问
- 7.1 询问的原则
- 7.2 询问的对象与内容
- 7.3 询问的步骤和方法
- 7.4 询问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7.5 询问笔录的制作
- 7.6 对证言和陈述的审查
- 8 火灾痕迹
- 8.1 概述
- 8.2 火灾痕迹的类型
- 8.3 火灾痕迹的形成
- 8.4 火灾痕迹的鉴别方法
- 8.5 火灾图痕
- 9 物证
- 9.1 概述
- 9.2 物证提取
- 9.3 物证的保管
- 9.4 物证的检验和鉴定
- 10 起火原因认定
- 10.1 分析认定起火方式
- 10.2 分析认定起火时间
- 10.3 分析认定起火点
- 10.4 分析认定引火源
- 10.5 分析认定起火物
- 10.6 分析起火时现场的环境因素
- 10.7 分析认定起火原因的方法
- 11 电气火灾
- 12 燃气火灾
- 13 放火
- 14 汽车火灾
- 14.1 概述
- 14.2 引火源
- 14.3 汽车的可燃物
- 14.4 现场勘验
- 14.5 汽车火灾现场记录
- 14.6 物证提取和鉴定
- 14.7 分析汽车火灾过程
- 14.8 汽车火灾原因认定
- 14.9 特殊情况
- 15 爆炸
- 16 静电和雷击火灾
- 附录A (资料性附录)火灾科学基础
- 参考文献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