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附录E 张拉阶段摩擦预应力损失测试方法
E.0.1 孔道摩擦损失可采用压力差法测试。现场测试的设备安装(图E.0.1)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应力筋末端的切线、工作锚、千斤顶、压力传感器及工具锚应对中;
2 预应力筋两端拉力可用压力传感器或与千斤顶配套的精密压力表测量;
3 预应力筋两端均宜安装千斤顶。当预应力筋的张拉伸长值超出千斤顶最大行程时,张拉端可串联安装两台或多台千斤顶。
图E.0.1 摩擦损失测试设备安装示意
1—预留孔道;2—锚垫板;3—工作锚(无夹片);4—千斤顶;5—压力传感器;6—工具锚(有夹片);7—预应力筋
E.0.2 孔道摩擦损失的现场测试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应力筋两端的千斤顶宜同时加载至初张拉力,初张拉力可取0.1Ncon。
2 固定端千斤顶稳压后,应往张拉端千斤顶供油,并应分级量测张拉力在0.5Ncon~1.0Ncon范围内两端的压力值,分级不宜少于3级,每级持荷不宜少于2min。
E.0.3 孔道摩擦系数可按下列规定计算确定:
1 孔道摩擦系数可取为各级张拉力下相应计算摩擦系数的平均值;
2 各级张拉力下相应计算摩擦系数μ,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 N1——张拉端的拉力(N),取为所测得的压力扣除锚口预拉力损失后的力值;
N2——固定端的拉力(N),取为所测得的压力加上锚口预拉力损失后的力值;
l——两端工具锚之间预应力筋的总长度(m),可近似取预应力筋在纵轴上的投影长度;
θ——预应力筋曲线各段两端切线的夹角之和(rad),当端部区段预应力筋曲线有水平偏转时,尚应计入端部曲线的附加转角。
E.0.3 在实际工程中,每束预应力筋的摩擦系数к、μ值是波动的,因此分别选择两束的测试数据解联立方程求出к、μ是不可行的。工程上最为常用的是采用假定系数法来确定摩擦系数,而且一般先根据直线束测试或直接取设计值来确定к后,再根据预应力筋几何线形参数及张拉端和锚固端的压力测试结果来计算确定μ。当然,也可按设计值确定μ后,再推算确定к。另外,如果测试数据量较大,且束形参数有一定差异时,也可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确定孔道摩擦系数。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附录D 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计算和量测方法
- 下一节:附录F 混凝土原材料技术指标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规定
- 3.1 施工管理
- 3.2 施工技术
- 3.3 施工质量与安全
- 4 模板工程
- 4.1 一般规定
- 4.2 材料
- 4.3 设计
- 4.4 制作与安装
- 4.5 拆除与维护
- 4.6 质量检查
- 5 钢筋工程
- 5.1 一般规定
- 5.2 材料
- 5.3 钢筋加工
- 5.4 钢筋连接与安装
- 5.5 质量检查
- 6 预应力工程
- 6.1 一般规定
- 6.2 材料
- 6.3 制作与安装
- 6.4 张拉与放张
- 6.5 灌浆及封锚
- 6.6 质量检查
- 7 混凝土制备与运输
- 7.1 一般规定
- 7.2 原材料
- 7.3 混凝土配合比
- 7.4 混凝土搅拌
- 7.5 混凝土运输
- 7.6 质量检查
- 8 现浇结构工程
- 8.1 一般规定
- 8.2 混凝土输送
- 8.3 混凝土浇筑
- 8.4 混凝土振捣
- 8.5 混凝土养护
- 8.6 混凝土施工缝与后浇带
- 8.7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 8.8 质量检查
- 8.9 混凝土缺陷修整
- 9 装配式结构工程
- 9.1 一般规定
- 9.2 施工验算
- 9.3 构件制作
- 9.4 运输与堆放
- 9.5 安装与连接
- 9.6 质量检查
- 10 冬期、高温和雨期施工
- 10.1 一般规定
- 10.2 冬期施工
- 10.3 高温施工
- 10.4 雨期施工
- 11 环境保护
- 11.1 一般规定
- 11.2 环境因素控制
- 附录A 作用在模板及支架上的荷载标准值
- 附录B 常用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 附录C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
- 附录D 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计算和量测方法
- 附录E 张拉阶段摩擦预应力损失测试方法
- 附录F 混凝土原材料技术指标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