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2.2 符号
A——甚础底面面积;
A1——上过梁的有效截面积;
A2——下过梁的有效截面积;
b——基础底面宽度(最小边长);或平行于剪力方向的基础边长之和;或墙体的厚度;或距形均布荷载宽度;
bw——筏板计算截面单位宽度;
c——土的黏聚力;
c1——与弯矩作用方向一致的帅切临界截面的边长;
c2——垂直于c1的冲切临界截面的边长;
cAB——沿弯矩作用方向,冲切临界截面重心至冲切临界截面最大剪应力点的距离;
ccu——土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所得的黏聚力;
cuu——土的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所得的黏聚力;
d ——基础埋置深度;或地下室墙的间距;
dc——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
dg——般性勘探孔的深度;
e ——偏心距;
Es——土的压缩模量;
E′s——土的回弹再压缩模量;
Eo——土的变形模量;或静止土压力;
Ea——主动土压力;
Ep——被动土压力;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E——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h——土与混凝土之间摩擦系数;
ft—— 棍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
F1—— 基底摩擦力合力;
F2—— 平行于剪力方向的侧壁摩擦力合力;
Fl—— 冲切力;
G——恒载;
h0—— 扩大部分墙体的竖向有效高度;或筏板的有效高度;
H——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I——截面惯性矩;
Is—— 冲切临界截面对其重心的极惯性矩;
Kr——抗倾覆稳定性安全系数;
Ks——基床系数;或抗滑移稳定性安全系数;
Kv——基准基床系数;
l——垂直于剪力方向的基础边长;或基础底所长度;或洞口的净宽;或上部结构弯曲方向的柱距;或矩形均布荷载长度;
l n1——计算板格的短边的净长度;
ln2——计算板格的长边的净长度;
M——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或截面的弯矩;
M1——上过梁的弯矩设计值;
M2——下过梁的弯矩设计值;
Mc——倾覆力矩;
Mr——抗倾覆力矩;
MR——杭滑力距;
MS——滑动力矩;
Munb——作用在冲切临界截面重心上的不平衡弯矩;
p——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
po——准永久组合下的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
pc——基础底面处地基土的自重压力;
pk——基础底面处的平局压力值
pn——扣除底板自重及其上土自重后的基底平均反力设计值;
P——竖向总荷载;
q1——作用在上过梁上的均布荷载设计值;
q2——作用在下过梁上的均布荷载设计值;
qu——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Q——作用在筏形或箱形基础顶面的风荷载、水平地震作用或其他水平荷载;
s——沉降量;
S——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设计值;
um——冲切临界截面的最小周长,
V——扩大部分墙体根部的竖向剪力设计值;
V1——上过梁的剪力设计值;
V2——下过梁的剪力设计值;
Vs——距内筒、柱或墙边缘l处,由基底反力平均值产生的剪力设计值;
W——基础底面的抵抗距;
zn——地基沉降计算深度;
a——附加应力系数;
a——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am——不平衡弯矩通过弯曲传递的分配系数;
as——不平衡弯矩通过冲切临界截面上的偏心剪力传递的分配系数;
β——沉降计算深度调整系数;或与高层建筑层数或基底压力有关的经验系数;
βhp——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βhs—— 受剪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βs——柱截面长边与短边的比值;
γ——土的重度;
ζa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η ——基础沉降计算修正系数;或内筒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影响系数;
μ——剪力分配系数;
τ——剪应力;
φ——土的内摩擦角;
φcu——土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所得的内摩擦角;
φuu——土的不固结不排水二轴试验所得的内摩擦角;
ψ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ψ′——考虑回弹影响的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A1——上过梁的有效截面积;
A2——下过梁的有效截面积;
b——基础底面宽度(最小边长);或平行于剪力方向的基础边长之和;或墙体的厚度;或距形均布荷载宽度;
bw——筏板计算截面单位宽度;
c——土的黏聚力;
c1——与弯矩作用方向一致的帅切临界截面的边长;
c2——垂直于c1的冲切临界截面的边长;
cAB——沿弯矩作用方向,冲切临界截面重心至冲切临界截面最大剪应力点的距离;
ccu——土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所得的黏聚力;
cuu——土的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所得的黏聚力;
d ——基础埋置深度;或地下室墙的间距;
dc——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
dg——般性勘探孔的深度;
e ——偏心距;
Es——土的压缩模量;
E′s——土的回弹再压缩模量;
Eo——土的变形模量;或静止土压力;
Ea——主动土压力;
Ep——被动土压力;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E——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h——土与混凝土之间摩擦系数;
ft—— 棍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
F1—— 基底摩擦力合力;
F2—— 平行于剪力方向的侧壁摩擦力合力;
Fl—— 冲切力;
G——恒载;
h0—— 扩大部分墙体的竖向有效高度;或筏板的有效高度;
H——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I——截面惯性矩;
Is—— 冲切临界截面对其重心的极惯性矩;
Kr——抗倾覆稳定性安全系数;
Ks——基床系数;或抗滑移稳定性安全系数;
Kv——基准基床系数;
l——垂直于剪力方向的基础边长;或基础底所长度;或洞口的净宽;或上部结构弯曲方向的柱距;或矩形均布荷载长度;
l n1——计算板格的短边的净长度;
ln2——计算板格的长边的净长度;
M——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或截面的弯矩;
M1——上过梁的弯矩设计值;
M2——下过梁的弯矩设计值;
Mc——倾覆力矩;
Mr——抗倾覆力矩;
MR——杭滑力距;
MS——滑动力矩;
Munb——作用在冲切临界截面重心上的不平衡弯矩;
p——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
po——准永久组合下的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
pc——基础底面处地基土的自重压力;
pk——基础底面处的平局压力值
pn——扣除底板自重及其上土自重后的基底平均反力设计值;
P——竖向总荷载;
q1——作用在上过梁上的均布荷载设计值;
q2——作用在下过梁上的均布荷载设计值;
qu——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Q——作用在筏形或箱形基础顶面的风荷载、水平地震作用或其他水平荷载;
s——沉降量;
S——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设计值;
um——冲切临界截面的最小周长,
V——扩大部分墙体根部的竖向剪力设计值;
V1——上过梁的剪力设计值;
V2——下过梁的剪力设计值;
Vs——距内筒、柱或墙边缘l处,由基底反力平均值产生的剪力设计值;
W——基础底面的抵抗距;
zn——地基沉降计算深度;
a——附加应力系数;
a——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am——不平衡弯矩通过弯曲传递的分配系数;
as——不平衡弯矩通过冲切临界截面上的偏心剪力传递的分配系数;
β——沉降计算深度调整系数;或与高层建筑层数或基底压力有关的经验系数;
βhp——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βhs—— 受剪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βs——柱截面长边与短边的比值;
γ——土的重度;
ζa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η ——基础沉降计算修正系数;或内筒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影响系数;
μ——剪力分配系数;
τ——剪应力;
φ——土的内摩擦角;
φcu——土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所得的内摩擦角;
φuu——土的不固结不排水二轴试验所得的内摩擦角;
ψ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ψ′——考虑回弹影响的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查找
上节
下节
返回
顶部
顶部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4 地基勘察
- 4.1 一般规定
- 4.2 勘探要求
- 4.3 室内试验与现场原位测试
- 4.4 地下水
- 5 地基计算
- 5.1 一般规定
- 5.2 基础埋置深度
- 5.3 承载力计算
- 5.4 变形计算
- 5.5 稳定性计算
- 6 结构设计与构造要求
- 6.1 一般规定
- 6.2 筏形基础
- 6.3 箱形基础
- 6.4 桩筏与桩箱基础
- 7 施工
- 7.1 一般规定
- 7.2 地下水控制
- 7.3 基坑开挖
- 7.4 筏形与箱形基础施工
- 8 检测与监测
- 8.1 一般规定
- 8.2 施工监测
- 8.3 基坑检验
- 8.4 建筑物沉降观测
- 附录A 基床系数载荷试验要点
- 附录B 附加应力系数a、平均附加应力系数a
- 附录C 按Eo计算沉降时的δ系数
- 附录D 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及极惯性矩计算
- 附录E 地基反力系数
- 附录F 筏形或箱形基础整体弯矩的简化计算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