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查 找 检 索 手机阅读 总目录 问题反馈
5.4 采暖
5.4.1 引入防空地下室的采暖管道,在穿过人防围护结构处应采取可靠的防护密闭措施,并应在围护结构的内侧设置工作压力不小于1.0MPa的阀门。
5.4.2 防空地下室宜采用散热器采暖或热风采暖。
5.4.3 防空地下室的采暖热媒宜采用低温热水。
5.4.4 防空地下室的采暖热负荷应包括围护结构耗热量、加热新风耗热量,以及通过其它途径散失或获得的热量。
5.4.5 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的散热量,宜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土中围护结构的散热量Q,按下式计算:
式中 Q——围护结构的散热量(W);
k——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W/(m2·℃)),宜按表5.4.5确定;
F——外墙及底板内表面面积(m2);
tn——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其取值与地面建筑相同;
t0——土壤初始温度(℃),外墙取各层中心标高处的土壤温度;底板取其内表面标高处的土壤温度(℃);
表5.4.5 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k值[W/(m·℃)]
注:表中λ为土壤的导热系数,当λ值介于表列数值之间时,可用线性插入法确定。
2 有通风采光窗的防空地下室,窗井的外墙和窗的热损失,应按地面建筑的计算方法确定;
3 防空地下室外墙高出室外地面部分,其热损失应按地面建筑的计算方法确定。
5.4.4 修订条文。本条是对原规范5.5.3条的内容表述进行了修订。
5.4.5 本条提供的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散热量Q的计算公式中,F、tn均为已知值,关于k值的确定,其影响因素较多,其中主要包括预定加热时间、埋置深度和土壤的导热系数。此三个因素中,预定加热时间,根据有关资料按600h计算,可以满足要求;关于埋置深度,考虑到防空地下室埋深的变化幅度不大,故计算中对这一因素可忽略不计;其余只剩土壤导热系数一项。本公式即根据以上考虑,直接从不同的导热系数λ值给出相关的k值,不采用按深度进行分层计算。经计算比较,按本条给定的方法的计算结果,对防空地下室而言,所得围护结构总散热量与用分层法计算相差很少。但应指出,本条提供的计算方法不能适用于有恒温要求的房间。t0可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近十年来不同深度的月平均地温数据,按下述方法确定:
土壤初始温度的确定,可根据当地或附近气象台(站)实测不同深度的土壤每月月平均温度,绘制成土壤初始温度曲线图,然后求出防空地下室的平均埋深处的土壤初始温度,即作为设计计算的土壤初始温度值(详见本规范说明中的“土壤初始温度确定举例”)。
说明 返回
顶部
- 上一节:5.3 平战结合及平战功能转换
- 下一节:5.5 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目录导航
- 前言
- 1 总则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建筑
- 3.1 一般规定
- 3.2 主体
- 3.3 出入口
- 3.4 通风口、水电口
- 3.5 辅助房间
- 3.6 柴油电站
- 3.7 防护功能平战转换
- 3.8 防水
- 3.9 内部装修
- 4 结构
- 4.1 一般规定
- 4.2 材料
- 4.3 常规武器地面爆炸空气冲击波、土中压缩波参数
- 4.4 核武器爆炸地面空气冲击波、土中压缩波参数
- 4.5 核武器爆炸动荷载
- 4.6 结构动力计算
- 4.7 常规武器爆炸动荷载作用下结构等效静荷载
- 4.8 核武器爆炸动荷载作用下常用结构等效静荷载
- 4.9 荷载组合
- 4.10 内力分析和截面设计
- 4.11 构造规定
- 4.12 平战转换设计
- 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 5.1 一般规定
- 5.2 防护通风
- 5.3 平战结合及平战功能转换
- 5.4 采暖
- 5.5 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 5.6 空气调节
- 5.7 柴油电站的通风
- 6 给水、排水
- 6.1 一般规定
- 6.2 给水
- 6.3 排水
- 6.4 洗消
- 6.5 柴油电站的给排水及供油
- 6.6 平战转换
- 7 电气
- 7.1 一般规定
- 7.2 电源
- 7.3 配电
- 7.4 线路敷设
- 7.5 照明
- 7.6 接地
- 7.7 柴油电站
- 7.8 通信
- 附录A 常用扩散室、扩散箱的内部空间最小尺寸
- 附录B 常规武器地面爆炸动荷载
- 附录C 常用结构构件对称型基本自振圆频率计算
- 附录D 无梁楼盖设计要点
- D.1 一般规定
- D.2 承载力计算
- D.3 构造要求
- 附录E 钢筋混凝土反梁设计要点
- E.1 承载力计算
- E.2 构造要求
- 附录F 消波系统
- 附录G 浅埋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传热量计算
- 附录H 深埋防空地下室围护结构传热量计算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笔记需登录后才能查看哦~